? ? ? ? ? 將從前的記憶碎片重拾 ,努力拼湊成一張并不完整的畫面。為了忘卻,也為了記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我就讀的小學曾是鄉中心小學,在當地算比較好的小學,師資和硬件建設將其他學校要強。快樂、無憂的兒童時期我就在那里度過。那時候的我們,沒有手機,不能登QQ,不能上微信,晚上放學會組成學習小組今天你家,明天我家一起寫作業,趁勢嘗嘗你家的梨,我家的饃,感受一下別家老娘的廚藝,回家好添油加醋誘導自家老娘精進廚藝,多做點好吃食犒勞缺油少肉的胃。
那時候我們沒錢,吃不起美食,買不起靚裝,甚至簡單的發飾也只有在逢年過節才可以向家長討要,但我們很快樂。用廢煙盒疊的三角板,羊骨頭,砂鍋瓦片、碎石子都是我們取之不盡承載幸福的玩具,三月的榆錢,四、五月的毛桃,自家、他家院落啤特果、巴梨、沙果是世間最美的零嘴。小姨穿過的襯衣,小姑不能穿的褲子,再加上什么姑舅、娘姨等親戚送的衣服,常常美得在睡夢中不愿脫下“新衣”。裙子當然是不穿的,即使有城里親戚送上一兩條,也會迅速的扔到一邊,嘟囔上一句“羞死嘮,我才不穿呢”。
時光不會倒流,歲月不會重來。那些回味中很窮,吃不起,穿不起,買不起的童年時光卻擁有那么多快樂、笑聲、記憶。
六年小學,在記憶里有時清晰,有時模糊,常想,六年,咋就過得那么快。六年,咋就不知道學學樂器、畫畫啥的,也不至于今天K歌時找不著調,工作時變不出新花樣,輔導孩子時成了兩眼瞎。
現如今,我的小學沒有了。貧瘠的土地留不住人,靠天吃飯的莊稼傷了人心。大批年輕壯勞力入城務工成了城市的“租客”,棚戶區改造讓遺留的老弱病殘住進了統一的“安居小區”,孩子們也進城的進城,入鎮的入鎮,曾經輝煌的鄉中心小學成了一座孤堡。殘破的玻璃在肆意的風中“咣咣”作響,讓人擔心又害怕。平整的操場成了野貓野狗野耗子的運動場。
我的小學沒有了,我到哪里尋找我記憶中的童年,記憶中的快樂,到哪里尋找落葉歸根般的安慰呢。
去中學走走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
我的中學以今天的眼光看來應該算不上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中學。在當時是所帶帽中學。什么是帶帽中學呢?我從未查閱過資料,想來應該是不具備獨立中學的資質,但為考慮小學生源流向而經教育部門同意進行中學教育的學校,至于師資,經費均由當地人民政府自行解決。因此,我的中學老師不是師范畢業就是高中畢業,但這絲毫不影響老師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和水平。我依舊像小學時一樣尊敬和愛戴著他們一我人生路上的導師。
? ? ?學校操場北部有片小樹林,那是我和我的同學、學弟、學妹親手種植的,以榆柳槐樹居多。早晨到學校我最愛的就是在那片好像一直長不大的小樹林里背書。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微雨中,薄風里,一天又一天,我在那些書聲中,那些嬉笑中,那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日子里度過了我青澀的青春。也將記憶中的好學留在了那片小樹林。這當然是新校址。舊校址據說曾經是一片亂墳崗,也有說是哪戶人家的祖祠。誰知道呢,對于剛上初中傻傻的不知天高地厚的我們來說,那就是可以逃避農活自在玩鬧的樂土。哪怕教室的窗戶玻璃已爛,冷風正嗖嗖地往身上撲;哪怕板凳缺了條腿時時會有撲倒在地的意外;哪怕English發成了漢語拼音招來滿堂哄笑……我們依舊喜歡去學校。趁背書空隙,我會和要好的發過誓不打小報告的好友鉆出校園的破圍墻采摘那些農家抽了穗的青麥,剛剛才結了豆的嚼起來一股青草味的豌豆莢,還有那些春天開黃花,吃起來甜津津,秋天結莢吃起來牛馬青草料味的“毛花子”,黃花綠葉提起來就讓人直冒酸水的“酸溜溜”……我們忙里偷閑般的既學習又成長。可惜在舊校址只待了一年多時間我們就搬到了新的校舍。紅磚紅瓦氣派非凡排列整齊有序的新校舍讓大家伙兒高興的同時也讓我們無比懊惱再也沒有了破破的圍墻讓我們爬,周圍也沒有了沉甸甸的莊稼任由我們禍害。
那些青春少年的日子里,我想我們談論最多話題的可能就是夢啊,理想啊之類的。喜歡呀,懵懂的愛戀啊之類的話語只敢在心底偷偷地窺視,不敢搬到桌面上公開說,深怕背上“早熟早戀”的“惡名”成為大家的牙穢。“我的未來不是夢”“水手”成了我們宣泄青春的出口。操場邊,教室內時不時會嘶啞著嗓子傳來一兩聲“不知在何時,我想大約會是在冬季”讓大家熱血沸騰,恨不得立刻上街來個大游行宣告“我要長大我想干啥就干啥”
中學那會兒我接觸的最多的書應該是瓊瑤、岑凱倫、金庸、古龍之類的。至于名著,因為接觸的少,也就讀到的有限。因此我的讀書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層:小學階段《兒童文學》《少年文藝》伴我成長;中學階段港臺類言情、武俠不離左右;考學后中外名著、散文詩歌開闊了視野;工作后讀書雜亂無章,小說類居多。
中學那會兒,除了少年人成長中必然的苦惱外,我們似乎還為姓名的事苦惱過。這緣起于一位同學曾在班上談論過她有一位表妹叫什么“白潔雪”。聽聽,人家這名兒起的,單是姓“白”就已經夠讓我們意外加羨慕了,竟然還叫什么“潔”和“雪”,完勝我們這群不是“梅蘭竹菊",再不就是什么“鶯鶯燕燕”之類的名兒,總之離不開花花草草。就是男生,也不外乎是什么“盆”啊“罐”呀之類的,一個也沒有書中人物那偉岸、讓人一下子就記住的別致的“慕容復”“軒轅悠遠”“西門吹雪”之類的姓名。為此,我們很多人開始了浩浩蕩蕩地改名活動。什么“寒星”“落雪”是比較孤冷女生喜歡的,“秋葉”“望山”則是婉約派的粉絲。總而言之大家都開始嫌棄自己那土坷垃味過濃的姓名,并略略有些恨自己的父母也不知多讀幾本《瓊瑤》《金庸》,為自己起個好聽點兒的名兒。我想現在大家玩QQ、微信中的什么“布拉格的夜”“我是誰的誰”“秋水伊人”“彩云追月”等等的網名的興盛,和我們當時自行更名的做法應該沒太大區別。當然新名字也只在班級要好的朋友圈內傳個紙條,編首小詩什么的互用,在班上正式場合,在爹媽鄰人面前可不敢用,一應會被當做笑料而備受詬責的。這些青春年少的記憶,現在想想,竟是那樣的溫暖。
和小學一樣,在棚戶區搬遷工程影響下,中學也只剩下了空殼。因為沒了求實上進的莘莘學子和兢兢業業的各位老師,操場上荒草叢生,間或有田鼠在雜草間舉行運動會,發揮她的余熱。遠遠望去,教學樓依舊整齊、挺拔,透著一股英武氣,書卷氣。里面據說已被遺留人員改為牛羊養殖基地。也算物盡其用,總比荒涼、倒塌要好很多。
沒有了中學,我空落落的心似乎找不到了方向。那么美那么暖的少年時光的回憶從此沒有了地方安放。暗暗地有一種疼在蔓延。原來,成長的過程是邊走邊放手的過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
對于考上學,我總覺得意外的成分要多點兒,有點瞎貓碰上死耗子的意思,因為我并非班中出類拔萃的學生。
小時候心目中從沒有“窮”這個概念。覺得身邊的小伙伴兒呀,同學呀,家境都差不多。無非你穿的好點,我的臉蛋子紅些,你騎的自行車漂亮些,他爸開的拉煤車臟些,你老爹開的小轎車坐著舒服些罷了。所謂自卑,好像沒有。就是有,應該也不明顯,未對自己造成深重的影響。但上了中師就不一樣了。我的同學不全是來自農村,還有好些個是城里娃。他們衣著時髦、光鮮,舉止高貴、矜持,最讓人不敢跟他們接話茬子的是他們那一口流利而標準的普通話,一下子就讓我們這些鄉里娃悄聲屏息不敢隨意搭話。除此以外,他們不僅會畫畫,而且還會畫油畫。簡直和電視上看打開過的沒啥兩樣。也不知道人家老師咋給人教的,水平也太高了;他們不僅會彈鋼琴,還能看著那些“豆芽菜會邊彈邊唱,簡直太牛掰了,直接亮瞎了我們這群土包子的鈦合金眼。自慚形穢感撲面而來。當然沒多久,我們又靠著死記硬背的較好的成績贏得了老師的夸贊。加上人多,蘭州話立刻成了統戰班級語言的官方語言。但這一燎原之火很快被“語基”老師撲滅。那位長得馬三立般的瘦高老頭兒,每天慈眉善目、語重心長的從普通話的定義到普通話的發音部位,練習方式等等多方位對我們進行強化訓練并一再威脅我們,如果普通話發音考試不過關就不讓我們升學,就不給我們發放助學金。多么令人不寒而栗卻最管用的的招兒呀,簡直比華妃娘娘的“一丈紅”遜色不了多少,我們不得不臣服。于是乎就開始了聲勢浩大的多方法全方位的口語訓練,京蘭腔也就應運而生。彼時的我們已經沉醉其中無法自拔。吃飯,交流,幫個忙,甚至吵架都要及時用上這門新掌握的“語言”,可見無論是口頭語言還是書面語言,均需要反復的長期的練習練習再練習才能修成正果。
沒考上學之前一直以為自己在學習上還挺用功,算得上一愛學習的孩子。直到僥幸混進了中師才發現,我那哪兒稱得上學習呢。記得當時班上有一姐們,戴副眼鏡,一天到晚上課支起手肘睡覺就是斜臥在桌上睡覺,整個兒一睡佛。也沒見人咋學習,可是到期末考試,人家門門功課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這世界上真的有種學習叫偷著學,課下學。人家的課堂所為純粹是糊弄我們這群傻孩子的迷魂術。當然,我不能否定人家那超越我這凡夫俗子蠢笨頭腦的智慧,只能暗思:人家媽可真會生她呀。當然班上還有以刻苦出名的同學,他們在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學習是苦根上結出的甜果”這一中學老師送給我的話。早晨當我還在被窩里貪戀溫暖,他們已經開始了晨跑背書,晚上當熄燈號響起我躺在床上準備就寢的時候,人家竟然還在借著水房的燈光發奮苦讀。我勒個去,簡直不讓人活的節奏啊。被逼無奈,我也開始早起。長項比不過,我只能另辟蹊徑,練起了長跑。記得當年最好的成績應該是校級萬米越野賽第三名,算是讓我虛榮的小心眼稍稍滿足和平衡了一下
小時候總以為他人的生活是富足的,至少應該比我們要過的好一些。可等真正見識了一位同學艱苦卓絕的生活條件后,我再也不敢妄自菲薄了。那是一個女同學,一學期就穿著一套的運動服,通常是一穿一周,等周末洗完,晾干后再穿上。這不算什么,最讓我不能想象的是她竟然在床上立了一條口袋,口袋里裝滿了用她們家鄉的草灰烤制的鍋盔,據說可放置一年而不腐壞。當時的她客氣地取出一塊讓我品嘗,而我卻因那鍋盔上落了些許草灰嫌不干凈使勁推卻,現在想來真是太不應該,天然的食物有多臟呢?臟的只會是人心罷了!后來得知那一口袋的鍋盔就是他一個學期每日三餐的伙食,因兄妹眾多,家里給的那點兒錢,要交這個,買那個,全是學習和生活必需品,她家實在拿不出多余的錢讓她和我們一起吃食堂。于是一到飯點,她就拿上一塊鍋盔倒上一杯開水一個人躲到操場邊兒的體育看臺去吃飯。我們也曾有將盆里的飯菜撥分給她的舉動,但在她極力的拒絕下,也慢慢做罷了。回家對母親說了這事。善良的母親就切制了些咸菜讓我帶回去送給他,并讓轉告訴她,這是自家做的,希望能別嫌棄。這一次,她倒沒拒絕。
當時的中師是寄宿制管理,我們的生活跟那種寄宿式高中生差不了多少。有早晚自習,校門只在中午吃飯,下午吃飯時開放兩小時,其余時間鐵將軍把門,傳達室大叔則嚴遵“絕不開門原則”,我們和籠中鳥差不了多少。在學校待的時間久了,油了,膽大了,晚自習偶爾會和三五同道中人偷偷溜出去看電影。回來晚了,在值班大叔裝聾作啞我們苦求無效下,我們會一展身姿,還原在鄉下翻墻爬樹的本性,你推我拽的翻越足有三米多高的大鐵門。至今想來,真是又驚險又刺激,確實是年輕歲月里甜美的回憶啊。
轉眼畢業在即,離開待了那么久的學校、宿舍及相互見證了最美好歲月的同學,大家都明白這輩子像這種全日制的單純學校生活算是到頭了,都有了些莫名的傷感。別人是怎樣化離別為力量四處奔忙找接受單位的,我不知道也沒心思惦記。記憶中的我在行李打包好準備回家,下樓看到一位同學時,一下子控制不住情緒,又親切又難過,一句道別話沒說完,就開始抱著人家稀里嘩啦哭個不停,估計眼淚、鼻涕沒少往人家身上蹭。我難過啊,此一別,再見會是現在的模樣嗎?工作后學會的為人處世該讓我們多么的疏離? 真是越想越難過,越難過越哭的不能平息。估計被我緊抱不放的姐們一定在納悶,我倆以前也不見得有這等深情厚誼呀。事實證明她的判斷是正確的。畢業參加工作這么多年,我們幾乎不曾聯系過。即使在特定場合的見面,大家也只是禮節性的問候一兩句,然后微笑著道別。那些記憶中最美的日子我們現在除了憑悼,回憶,終一去不復返。比這更令人痛心的是,由于自身師資能力、畢業生源的學歷水平限制工作流向,加上學校、學院、大學的靠、并的政府性決策。我的師范也不復存在了。三年前當我滿懷著一顆滾燙的心重返闊別了多年的母校,“職業技術學院”的黑字招牌明晃晃地拒絕了我想故地重游,找拾記憶的癡心妄想。跟門衛交涉后走入校園,以緬懷的心情找尋“我的宿舍樓”“我的教學樓”“我的操場”“我的琴房”“我的食堂”,好在它們尚健在,不曾因為歲月的流逝而有大的改觀,就是不知道“我們的教工樓”里住的還是不是教過我們的老師。如果在,他們還認得昔日的里朝氣勃發,今日容顏滄桑安靜地微笑著的我嗎?
走出校門找尋馬路對面的十里桃林,那里曾是我們中午、晚上放學后最好的休憩之地。散步,消食,健身,賞花,吃桃,談天,說地外加談戀愛,那里簡直就是我們那群學子的“伊甸園”啊!當年的桃樹還那么枝繁葉密嗎?當年喜歡爬上去坐在它的懷抱中將自己深深掩藏的那棵老梨樹還是那樣溫厚嗎?可眼前看到的怎么除了工廠還是工廠。農民難道不種樹改煉鋼煉鐵,修理機車,生產塑制品了?廠房取代了桃林鼓了農民的錢包,將我的尋找圍追堵截。一位老農淡淡說一句:這年頭,誰還種地呀,憨!
瞧瞧,我的師范沒有了,成了別人“學院”。當別人躊躇滿志回母校參加多少年多少年慶典時,我和我的同學、學長、學弟、學妹該到哪里去找尋青春的印記?那個改名叫“學院”的地方不再是我們的“家”,我們走丟了它。一扭臉青春就變成照片掛在了墻上。
? ? ? ? ? ? ? ? ? ? ? ? ? ? ? ? ? ? ? ? 四
走上工作崗位的我終于長舒了一口氣。多年的求學生涯,生活費,住宿費,加上一些亂七八糟的收費,是當時家中相當大的一筆開支,等我畢業全家人已等的花兒都快謝了。現在好了,我可以拿工資了,不僅能養活自個兒,還時不時可以給父母一些補貼家用。煎熬到頭,人生瞬間變得美好起來。
工作的第一站是何小。
在何小的日子應該是最快樂的日子吧。留給我許多暖心的記憶。
上學期間認識的兩位摯友不時會來看我,我們一起暢想詩歌與遠方,人生變得豐滿。而我,更是常常去他們的所在,小妹妹般安享他們的呵護與關愛,隨同他們一起走親訪友,認識了他們的同事,親人,日子過得隨性而自在。同一個城市待著,幾毛錢的車費就可以見面的我們,似乎僅憑面談還不足以表達自己對生活,對人事,對書目的認識,于是今天你一封信,明天我一封信,再后天她一封信,書來信往不斷,開心了寫信分享快樂,難過了寫信傾訴傷感,一兩頁,三五頁,文字記錄了我們彼此的掛念,更傳遞了彼此相同的愛好與追求。我們談共同看過的書,喜歡的作家,對生活的認知,彼此的理解與懂得既在言語中,又在微笑里。以至有一年老公同往聚餐后,慨然道,第一次看到我笑得那樣由衷,散發一種被理解被懂得被欣賞的光芒。
現在我們生活在不同的城市,兩三年才能見一面。因特殊原因無法書信往來,聯系逐日減少。既使有了微信,QQ讓我們既可視頻又可通話,可事實上,長久的分離,生活圈子都起了變化,我們竟不知該說些什么了。記得前年小聚,她們勸我像她們一樣逃離這個城市,扔下瑣事愁緒,過另一種輕松點兒的,優質些的生活。古云"高堂在,不遠游",我把根扎在了這兒,責任,義務,牽掛也就留在了這個地方,始終做不到如她們般灑脫。知道她們是因為關系親近才會如此真心勸導我,只是人生際遇不同,造化弄人,一切已成定局,我若像她們,萬一學虎不成反累犬,將何去何從?所以當她們向我介紹韓國小歐巴的大長腿,澳洲葡萄籽的營養價值,香港日用品的物美價廉,兒子國際班的外國同學如何有趣時,我只能微笑著看著時光遠去,看著往事遠去。生活即已如此,就任由我跌跌撞撞,天馬行空地向前走吧。
剛參加工作時,由于家離單位太遠,來回十分不便,且單位一時未有宿舍可供我住,于是我就住到了同學的出租屋里。
出租屋不大,平房,沒有上下水,沒有暖氣天燃氣,上廁所要去很遠,條件算不上好。但對我而言卻是幸福的樂園。以至后來單位分了宿舍,我仍不辭辛苦不怕起早貪黑趕到出租屋去享受那份情誼帶來的充實與快活。屋中那一張大床是我們三個女孩幸福的泉源,每天晚上我們擠在一起咕咕叨叨分享著專屬于女孩子的青春故事,日子過得逍遙而滋潤。
我們最開心的事是試穿彼此的衣服。你試穿我這件新買的花裙子,我試穿你那件式樣獨特的小夾克,互相評品哪件更符合各自的風格,然后你摸我一把,我搗你一下,嘻嘻哈哈鬧做一團。這些衣服既不是當季最新款,也不是掛著logo質地精良的大牌貨,但對我們而言,那是承載我們快樂的最美好的紀念。誰說價格貴的才是最好的呢?快樂的價值永遠不是金錢所能衡量的。
后來她倆有了男朋友,我們三個人變成五個人,出租屋更熱鬧了。我們每天晚上一起做飯吃。不管是揪面片配炒土豆片,還是白米飯配西紅柿炒蛋,我們都吃得香甜無比。一起逗趣,一起窮樂,從不曾因物質的欠缺而有絲毫不適與謙卑。而我,也一直傻呼呼地做著快活的沒眼色的電燈泡直到彼此分開,各自安好。
剛到單位我是年齡最小的,同事的溫情讓我感動。送炒菜鍋的,送煤油爐的,當然還有送男朋友的,熱情無比。
很快年輕人的隊伍壯大,我們組成了一個小團隊。工作上互相幫助,生活中一起玩耍。青春里最閃耀的一段時光是與他們共同成長的歲月。
心靈手巧的玲,電腦玩的棒棒的,是我們課件的指導老師;熱情暖心的瀟,讓我們的生活充滿光彩;優雅氣質的燕,舉手投足溫婉如畫中女子;嬌小可人的娟,快活似人間精靈;灑脫率性的平,詩書氣質令人如沐春風;笑靨似花的寧,性格沉靜一派大家閨秀風范;還有阿蔚,我的大姐姐,我的閨中蜜友,待人真誠善良?當然還有乒乓球王子亮亮,一曲《情書》神似張學友;畫畫高手濤濤,書畫自成一家;多才多藝的胖佟佟,對音樂的癡迷執著令人驚嘆;熱愛生活的音樂達人卓卓,吉它貝斯玩的得心應手,優美的旋律常令我們心潮跌宕起伏?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每周五下班后都會相約去一家飲品店。一打啤酒,幾杯飲料,一幅撲克,幾個骰子,我們的歡樂就開始啟航。"高老頭","海盜船長","比劃猜歌名"?這些有趣的游戲讓時間停止,讓快樂永存,成為記憶中抹不去的快樂影像。
記得有一年卓卓的凹凸樂隊在安寧開演唱會,我們一行人前往助陣。看著卓卓和他的樂隊成員在臺上盡演繹重金屬的磁性與迷人,我們在臺下也給予熱情的回應,他們每唱一首歌,我們就旁若無人地大聲歡呼"我愛你",不時引來其他觀眾的私語"這些都是那們的媳婦嗎?"而我們,則笑得更歡了。
有一次,晚上我們去濤濤的新屋吃火鍋。吃著吃著,不知什么原因,我們開始拿起蔬菜"火拼"。你扔我一片蘑菇,我扔你一棵茼蒿,你再扔我一顆丸子,我再扔你一片粘糕?小時候打土匪的游戲讓我們的歡笑聲留在被蔬菜殘軀汁漬弄得一片狼藉的新屋,也留在我的記憶中,久久回蕩。
青春似一首歌,有的人喜歡音律的優美,有的人沉醉于歌詞的觸動人心,有的人熱愛節奏的鏗鏘有力;青春似一首詩,每一章節都有不同的情致,每一個平仄韻腳都有著鮮活的色彩;青春是一場夢,夢中經歷風雨兼程,醒來也是繁花葉茂,動人心弦。
誰也無法為未來定妝,我們也一樣。因搬家緣故,我調離了何小。而離開后的何小與鐵二小合并,不復當年的影蹤。這回,應該算是我遠離了它,還是它拋棄了我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
轉眼間,至渭小也已十余載。
比起何小,渭小稱得上高大上。高峻的六層大樓因定時的清潔,無論外部表象還是內部環境,均給人清潔肅穆之感。因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室內室外,四季均可見鮮花妝點,似乎時間長久停滯于春夏之交。尤其是硬件設施的逐年更新,軟件能力的不斷提升,影響力也不斷擴大,更快更高更好的發展理念被身體力行,展現出日新月異的新面貌。
渭小人愛讀書,愛旅行,追求積極向上的存在方式,是一群很會生活的人。
"安安靜靜工作,還要朝朝暮暮愛自己。""既不耽誤孩子的青春,亦不辜負自己的芳華!"是她們在圈圈里的生活狀態,陽光而向上。認真努力地工作,熱情洋溢地生活,不知什么時候成了渭小人生活的狀態。
路好漫長,邊走邊丟,我丟掉了一路上的停據點,無法再靠"物是人非"安慰自己,糊弄自己,回首處,風煙彌漫,倉皇不定。
時間都去哪兒了,沒來得之好好快樂,已不再容易開懷大笑;時間都去哪兒了,沒來得及好好擁抱,就已各奔東西;時間都去哪兒了,沒來得及好好記住,就已開始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