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標題不是玩笑,是我今早看完一篇公號推文的真實感受。
那篇文章的女主人和老公在上海打拼,因孩子無人照看,請來了鄉下的婆婆。老人過慣了苦日子,生活異常節儉,生活習慣也和女主格格不入。更過分的是,老人迷上了收廢品,在家中堆滿垃圾,說自己撿垃圾月入七百,好讓小兩口安心還房貸。每天,老人推著孩子,在童車上系著牛皮袋,在垃圾桶里翻著垃圾,孩子餓了,就給他喂個饅頭。
女主也想過辭職帶孩子,但想到每月兩萬多的房貸,想到自己奮斗至今的成果,又猶豫了。請個保姆,把孩子送去托兒所,卻又終究不放心。
后來,女主得到了一個機會,能經常在家工作,但這份工作,意味著收入銳減和事業的損失。
女主還在猶豫,可作者認為,她已經知道了答案,又有哪個母親,能放得下孩子,縱然這種選擇,有萬般無奈。
作者還說,孩子無人照看,讓多少女人不得不放棄工作,褪去光環。可當她們回歸家庭時,這種犧牲,能否被認可?
恕我直言,盡管作者文筆不錯,可這篇文章,依舊滿是槽點。
首先,只要能得到認可,每個母親都甘愿為孩子犧牲事業,褪去光環?你大概不知道,不得不在家帶孩子的女人,孛患郁癥的可能遠遠高出在職母親。況且,不是每個女人,都真心享受帶孩子的感覺。而那些事業有成的媽媽,又有哪個不曾犧牲過陪伴孩子的時間?假如她們對孩子萬般不舍,一味守著小家,能有今天的成就嗎?
況且,孩子沒人帶,為什么只能讓媽媽辭職?這年頭,女方收入不低于男方的家庭已占據半壁江山,所謂的傳統,說得過去嗎?當然,你也可以說,現實中,就是媽媽帶孩子多。可現實狀況,意味著存在即合理?如果現實=真理,Google又何必斥巨資培養女工程師,何必開除性別歧視的員工?是閑得蛋疼,還是富得流油?
此外,看完此文,我真心不想生孩子了。沒錯,在電視上,故事里,網絡中,我們看到的,是有三個孩子的雅芳現任CEO Sheri? McCoy,是哄完孩子再讓高管到家中開會的柳青,是那些生了幾個孩子,還順手擊碎了玻璃天花板(玻璃天花板的定義請自行百度)的女人。可在光鮮背后,又有多少苦衷,多少艱難,也許只有她們自己知道。身為普通人,多少人連孩子都沒人照顧,又何談其他?即使有人帶孩子,保姆隨時可以辭職,老人也沒這份義務,更別提兩代人的教育分歧,觀念差異。假如有一天,老人保姆撒手不干,一邊還有996的工作在手,你找誰哭去?
當然,我也說了,女人也有選擇權,如果條件允許,男人女人都能帶孩子。可是,當甲骨文CEO? Safra? Catz說起自己的奮斗史,感謝全職帶孩子的老公時,她的選擇,就完美嗎?在她年輕時,可曾有人對她不工作的老公指指點點?別的女人有丈夫養家,甚至可以理直氣壯地不工作,她有退路嗎?即使到了今天,人們開始接受不同的家庭分工,可要是掙錢的人生了病,出了意外,失業了呢?如果你想辭職創業,想換份收入更低,卻更有前途的工作呢?單職家庭的脆弱,誰來關心?沒有合適的幼托機構,沒有菲傭那樣可靠的保姆,即使男女完全平等,生孩子,也會讓人壓力劇增。
所以,你以為我是想傳播負能量嗎?不,當然不是。正是因為文中女主的無奈,我更看到了努力的意義。只有趁早奮力打拼,只有掙到更高的薪水,才有可能請到最好的保姆,才不必因為掙錢更少,只能回家帶孩子,才能自主安排工作時間,不必看人臉色。Linkedin的調查也表明,月薪五萬以上的女性,兼顧家庭的壓力會明顯下降。也許,有的人用盡全力,也未必能掙那么多,但為此努力,至少還有變強的可能。
仔細想來,我說的恐育,或許只是擔心身不由己,擔心扛不起生活的重擔。可無論有沒有孩子,又有誰能選擇一切,又有誰不該負重前行?
無論生不生孩子,化壓力為動力,大概才是直面挑戰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