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力說:如果時間沒有記錄,就好像生活不曾發(fā)生過一樣。
周五的復盤會上設計師董姐給我們分享了張一馳的《你的效率是整理出來的》,一個整理一個記錄,這兩者之間好像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是的,都是對時間的規(guī)劃,聽完頗有一番收獲。
生活、工作,這些問題或許都很常見:
哎呀,我的鑰匙放哪了?找找找,找了半天,發(fā)現(xiàn)在自己手里···
阿蒙,上周的生活家的那個設計源文件還在嗎?發(fā)我一下哦!
好好好,我找到發(fā)你!
一個小時過去了···我忘了放在哪個文件夾里了····
我的那件裙子呢?剛剛買回來洗好,放哪去了···
于是把衣柜翻了個底朝天,眼角一撇,突然發(fā)現(xiàn)被疊在床頭···
····
你干過,別急著否認,我也干過。只是從來沒有統(tǒng)計過,花在這些本可以避免的蠢萌事情上的時間合計是多少,如果把它花在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上,比如多看幾本書,多寫幾篇文章,多鉆研下心理學,或者出去跑幾圈,做幾個瑜伽動作,再或者出去旅個游,吃頓美餐,大概會更有意思吧!
無形中,很多人的時間就是這么沒得,也可以說,這就是生命里的隱形黑洞。
如何吃掉這個黑洞?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曾寫過一種叫“斷舍離”的生活態(tài)度,我十分的贊同:
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舍=處理掉堆放在家里沒用的東西;
離=舍棄對物質(zhì)的迷戀,讓自己身處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閨蜜還沒回老家時,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整理一次衣物,大部分都是該扔的整理好,推著我的小紅,把它們放到回收站里。
往后的一周里我們聊得最多的便是“沒衣服穿了”···但即便這樣,也很開心啊,因為我們?nèi)拥舻?,都是自己不想穿的,或者不會再穿的衣服···然后下一周,再去挑自己喜歡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都有了各自要忙碌的事情,真正相聚的時光反而變得很是難得,偶爾約個趴,不是你加班,就是我出差,即便是周末,真正湊到一起的時間也不是太多,很多人,很多事,都變得更加簡單,偶爾也會有一些凄涼,這大概就大家都在說的,所謂的成長道路上的孤獨吧!
時間都去哪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
每一次蹉跎都會變成往后的嘆息,繼而繼續(xù)蹉跎,如書中所言,時間需要整理,沒有整理,人生就會失去平衡。
長期陷于紊亂,你的人生也會如死水般一波沉寂。但這的確是一門學問,小到一桌一椅,一書一筆i,大到生活規(guī)律,公司管理,項目運作,甚至是國家建設。
整理是要重塑“禮序”
所謂的“禮序”,不是長幼尊卑,而是做事的先后順序,或者說是一種歸類。
首先是空間歸類,對于設計師和文字工作者尤其重要,大家都知道,文字和設計都是創(chuàng)作的載體,創(chuàng)作需要靈感,靈感要依靠環(huán)境和自身積累、以及網(wǎng)絡信息的碰撞,雜亂無章不利于此舉修行。
其次電腦文件歸類,這適用于每一個依靠鍵盤和網(wǎng)絡生存的人。
拿傳統(tǒng)廣告公司舉例,文案、設計、AE是一條線,他們共同的特征是擁有龐大的素材資料庫,做得越久,堆得文件越多,如果不會歸類和整理,很有可能就要把大把的時間花在搜索尋找文件上,這就太太太,暴殄天物了,也是很多廣告人之所以會周無復始陷入加班惡循環(huán)的罪魁禍首。
說到這些,想說個題外話,其實,大部分的廣告人之所以會周而復始的加班,問題不是出在于創(chuàng)作作品上,更多的是修改,嗯,這個字體再大點、換個背景色吧、這個有點不協(xié)調(diào)、這個畫風好怪···你們再改改···
改稿是不可避免的,記得一位文策總監(jiān)說過,甲方如果讓你一稿過了,那他們的價值怎么體現(xiàn)?
聽到這樣一個逗比回答,我有些欲哭無淚。從廣告的業(yè)務流程上來說,AE直接對接客戶,了解用戶需求,繼而傳達甲方意見給文案,然后文案再根據(jù)甲方需求提供文字給設計,這么數(shù)下來,我震驚的發(fā)現(xiàn),這跟流水線上的操作工有啥區(qū)別?
AE要做的不是傳話筒,而是要起到一個很好地碰撞和樞紐作用,文案需要做的也不是一個碼字工而是要把文字和畫面集合起來,設計就不用多說了,最終呈現(xiàn)的就是作品。三者以及與甲方的溝通不到位,時間和作品都會大打折扣。
所以,虛擬的世界,除了學會歸類,也要學會溝通。
項目云集的時候,桌面的文件夾最好別超過10個,這是張一馳給出的數(shù)據(jù),但我認為最好別超過六個,我喜歡這個數(shù)字。
此外,10個是真的顧不過來,個人習慣是,隔一段時間就會做一次大掃除,該分類的分類,該刪除的刪除,不做減法怎么做加法?
還有一種,記事本,每天做什么寫下來,做完就劃掉,特別有成就感,這個方法大家都懂,但能夠真正落地的并不多。
整理是要優(yōu)化人生
就是破解上述所說的加班魔咒了。
打個比方,已經(jīng)把校對好的信息發(fā)給甲方,半天沒回應···
于是,只能等···
再比如,溝通了好幾次,但對方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說你給我做就好,好吧,上帝,做完了發(fā)過去,這、這、不是我想要的···
也有一種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等你做出來之后,他會告訴你,她不想要什么···
干過乙方的伙伴們大概都有過這樣苦逼的經(jīng)歷吧!
再者、寫著寫著,做著做著,哎,好無聊啊,沒靈感了,刷刷微博、朋友圈、網(wǎng)頁··找找資料吧!我靠,一個小時過去了,你還在刷朋友圈,刷····好吧,手機一亮一滅,一個上午沒了,你只能感慨一句,時間過得好快啊···
所以,整理好時間,優(yōu)化順序,必要的時候保持自律,或許就不會感慨時間都去哪了。
整理是要讓邏輯變得更清晰
前幾年的從業(yè)生涯中,我從來沒有意識到邏輯這玩意是個很重要的東西,一路行云流水洋洋灑灑好不快活。
今年才開始重視這個問題,有了邏輯人生就不用一直做著證明題,可以直接做填空題。是的,我一直在想,我的落差在哪兒?我想現(xiàn)在該有了答案。
比如,在現(xiàn)階段采訪,明明已經(jīng)把采訪提綱列的非常詳細了,但等到真正與采訪者面對面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我只適合做一個傾聽者還沒有習慣去做一個引導者,并沒有把我行云的邏輯,提問的思路很好地傳遞給對方,這是眼下當務之急需要克服的問題之一。
你沒有辦法讓采訪對象給出你想了解的東西,這場采訪就宣告Lose。后期的錄音整理也會很痛苦,我大概把一個采訪對象朋友圈翻到了微信剛剛興起的時候,哦,My God,想想的為自己的“耐心”點贊呢!實際上這是很不科學的,也是最愚蠢的方式之一,我想,每一位出色的采編記者都應該有她的“套路”,這個套路的載體中思維邏輯功不可沒,這同樣適用于每一個人。
整理是要讓效率成倍提高
說了這么多,最后才是關鍵,一個人生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年少輕狂時,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對什么都感興趣,總覺得還不夠強,還能再提升點,再去接受外面的調(diào)整,時光累積,才發(fā)現(xiàn),TMD學那么多干嘛?雜而不精,還不如把一件事情干到極致。
所有的整理都是為了效率,所有的溝通也是為了讓效率高度提升,通過整理,讓自己的人生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和生活平衡,從而實現(xiàn)自律和自由。
最后說說近期的事吧!
一個密友辭職要做自由職業(yè)了,老實說,我挺羨慕的,也有過這樣的想法,曾跟錘哥提起過,他說想做什么就去做,支持你。
但我知道,他的支持目前大概僅限于精神層面,我不敢或者是未曾有過太多的奢望,愛情剛開始的時候,很盲目,但既然認定了,后面就很難將就了。
當然,對于自由職業(yè),我有過自己的想法,不要多,每天給雜志社或者微信公號投上一兩篇稿件,接上兩篇軟文,做一次日更,晨跑三公里,兩到三天讀一本書,做一次總結吸收,晚上練練瑜伽,多余的時間用來學習設計、攝影以及運營、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把它用到實際之中,也應該可以做到衣食無憂···
小木頭姐姐曾說,她不工作,但不代表她不養(yǎng)家,我想,這大概就是我理想中的生活狀態(tài)吧!但我又一次次否定了自己這樣的沖動。尤其是在今天上午聽完陳安妮的內(nèi)容運營課程后,我更加否定了這個幼稚的想法。
鍛煉、學習、寫作、設計、攝影、運營都能玩得轉的話,這樣的人生應該也會很精彩,但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文字的傳播力<圖片<視頻<漫畫,甚至在碎片化閱讀的今天,最終的載體會被取代也是說不準的事,無論是大數(shù)據(jù)還是IP,一天一個樣。
幸運是基于眼前的小確幸,優(yōu)秀是一種環(huán)境。
整理不依靠學歷,也不依靠記憶力,只是能不能堅持和做到自律的問題,等我們都真正掌握了這門技能,就會知道會整理的人生有多賺,也會明白,生于整理,死于紊亂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