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是一位心理學愛好者,會不會在各種書名獵奇的心理學通俗讀物面前皺眉呢?想了解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又不知道該從何下手?那么,我推薦你看一看這本《人類的自我發現之旅》。
這本《人類的自我發現之旅》的作者,是加拿大的心理學教授基思·奧特利。基思·奧特利是一位從事心理學研究六十多年的專家,他的學術地位獲得了世界的廣泛認可。他是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士、英國心理學會會士、美國科學學會會士,也曾是國際情緒研究學會主席。這本《人類的自我發現之旅》是他的心理學力作。
與一般的心理學專業書籍不同,這本《人類的自我發現之旅》不但具有濃厚的學術色彩,還兼顧了科普的重任。這本書一共有二十章,不但梳理了心理學的發展史、介紹了最新的研究成果,還對很多心理學著名人物和心理學專業術語做了介紹。
《人類的自我發現之旅》第一章,是意識與無意識,給我非常大的震撼。這一章的開篇就用柏拉圖的洞穴比喻來探討人類的意識和無意識。在《理想國》中,柏拉圖曾說過,要人們假想自己是從小就被鎖在洞穴的長凳上,脖子被緊緊綁住只能看向前方,前面的墻面上映出人影來回,以為影子就是現實。人們無法回頭看到后面的那團火,而那團火才是將人影映在墻面上的根源。
洞穴中的影子就是我們對世界的體驗嗎?在柏拉圖看來,人們似乎在自己看到的事物中體驗到了真理,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人們不知道,其他過程也在發揮作用。柏拉圖認為,我們并不了解世界上某些深刻的東西,也不能以常規的方式看待它們。由此,柏拉圖指出,在出生之前,我們生活在另一個境界上,作為理想王國中的靈活存在著,也知道真理,只是在人們具象化的人生中忘卻了真理。人們只看到了表象,并投射著自己的信念,但信念有對有錯。因此,“認識你自己”,成為了德爾斐神廟上的一句箴言。
第一章帶給我的震撼,遠遠超過其他心理學著作。這本《人類的自我發現之旅》的其他章節,也時時撼動我的心靈。比如第十一章,講述的是fMRI和體驗的腦基礎,不但探討了體驗產生于何處,還探討了體驗與藝術的關系。而且,體驗不僅與藝術有關,還與愛有關。這個觀點可以從顱相學得到實驗數據的支持。這些實驗中,包括熱戀中的實驗參與者看到戀人照片和其他同齡人的照片,大腦腦區會有不同的反應;母親看到自己孩子的照片和其他小孩的照片,腦區也有不同的反應。這些腦區的不同反應,也代表著實驗參與者們不同的情緒體驗。這些新的觀點,對人們認知自我,有著重要意義。
對于每一個心理學愛好者來說,這本《人類的自我發現之旅》一定會給你帶來全新的認知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