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納法和演繹法在議論文寫作中,如一對孿生姐妹,一樣重要,他們的功用如前鋒后衛,相輔相成。
歸納法和演繹法是相反的。歸納法是由123456得出相同點A,化繁為簡。而演繹法是由A推出123456。歸納法所歸納的限于已知,演繹法幫助我們探索未知。也可以說,用歸納法溫故,用演繹法知新。
舉個直觀的例子。
三角形的內角和為一百八十度,這個定理是由歸納法總結出來的,那是測量了許多三角形后的已知。用于演繹,我們對于任何一個三角形,鈍角也好,直角也好,銳角也好,都無需測量,不必計算,可以預料它的內角和一定是一百八十度。這是演繹,幫助我們探索新知識。
演繹有兩種,一種是一線演繹。
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王戎的故事。王戎和小伙伴們一起去野外玩耍,看到遠處有一顆結滿李子的李樹,伙伴們都爭相爬上去摘,只有王戎無動于衷,獨自坐下休息。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去摘?他說,樹上的李子是苦的,不能吃。他怎么知道是苦的呢?“李樹生在大路邊,如果不是一棵苦李,早就被別人采光了,怎么還會有果實呢?”不久,那些爬上去的孩子都興趣索然地回來了,李子果然是苦的。
王戎的推理方式就是演繹法。他的論據用莊子的話表示就是“甘井先竭”,一個村子里井水甘甜的那個井,水先被打完。用在果樹上也一樣,如果是甜李,果子一定被切人別人很快摘完。如果沒有被摘,那一定不是甜李。
再比如我們課本上的《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對智叟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思考的方法的就是演繹法。它的推論一再延伸,是一線演繹。
我的兒孫比我力氣大,而山不加增。這是第一節。
兒孫的兒孫人更多,力氣更大,而山不加增(減小)。這是第二節。
兒孫的兒孫還有兒孫,力量一直增加,山的體積在一直減小。這是第三節。愚公的推論就像竹子一樣,一節一節的加長。一步步達到未知。這是議論文常用的寫法。
一線演繹常常用的是抽絲剝繭法。比如,“學習可以強國”。
它就是一個繭。有明顯的脈絡層次。
第一層,國家是由人組成的,人人能好學,國家才能強盛。人包括莘莘學子,案牘勞形的人,汗流浹背的勞動者……
第二層,勤奮學習是一種品質,一種精神,學習增長知識,提高見識,提高人的素質,讓人在學校,單位,工廠有更好的工作效率。
第三層,人的素質提高了,國家就更強盛了。
演繹法的另一種是多線演繹。
第三層,
比如由“學然后知不足”這個論據,演繹出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莊子的“吾生而有涯,而知也無涯”,蘇格拉底的在世界面前,我就是一個兒童。這樣發展出好幾條線來,線與線之間是平行的,這是多線演繹。
歸納法與演繹法常常是并用的。
比如管寧割席斷交的故事。管寧和華歆一起讀書。一天兩人一起后園鋤地,看到一塊金子,管寧視而不見,華歆拿在手里玩了一會兒,然后放下。倆人在一起讀書,街上鑼鼓喧天,熱鬧非常,顯然是富貴人家出行。管寧一心讀書,華歆透過窗戶向外看了許久,流露出羨慕的神色。管寧于是和華歆斷絕了關系。管寧用的是歸納法還是演繹法?恐怕二者都有吧。管寧由這兩件事歸納出華歆貪圖名利的性格,由此想到華歆日后必當貪圖榮華富貴,和他的志趣不和。
歸納和演繹在議論文寫作中常常是不分彼此,互為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