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到這個世界,為的是看太陽,和蔚藍色的原野。——巴爾蒙特
當不再能以一種驕傲的方式活著的時候,就以一種驕傲的方式死去。——尼采
我們是如此害怕真正面對自己的生命。——弗洛姆
1.墓畔旅人
今夜我在地里哭泣
墓碑太高
墳場太潮濕
無處躲藏的是
滿懷的憂傷
寂寞如劊子手
謀殺掉所有的目光
孤獨的守墓人啊
為何總把思念
敲打成黑夜的篇章
秋風吹過
心又開始疼痛
我赤身露體
蜷縮成一具
安靜的尸體的模樣
今夜誰來給我入殮
今夜我的靈魂飄過
所有的天空
今夜唯有詩歌
能讓我酩酊大醉一場
2.自勉十二行
不過是一朵雛菊
何必羨慕玫瑰的芬芳
立身天地之間
要學會恪守本分和孤芳自賞
不過是一陣微風
何必苛求卷起巨浪千丈
走在時間居住的街道
要嘗試將疼痛和憂郁遺忘
不過是一片云翳
何必苦苦追求燃燒整個天空
盛開在珍貴的人間
要保持遺世獨立的美好和高尚
最近被美學大師李澤厚的一篇序文刷屏。有人從序文的本質功能出發,指出這篇小文根本算不得什么序,對李澤厚的作序行為提出質疑,甚至有人還懷疑里面有作秀的成分。也有人站在大學教授的立場上,為李教授叫屈。但終究還是淪陷在了負面的聲音里。然而,就文章本身而言,竊以為并無毛病。個人以為這樣的序挺難得。一改平常那種不管作品質量如何,先廣告語式大加贊美一通的庸俗套路,給人一種陌生化的感覺,而這種不按常規出牌、打破了審美疲勞的美感,恰恰又是美學家們所欣賞、所倡導、所追求的,不違李教授作為一代美學大師的初心。同時,個人更為李教授文字中透露的那一份淡薄功名利祿、遠離世俗塵囂的人生態度所折服。同時,李教授能實事求是地道出此篇不像序的序的寫作初衷,全然展現出他那非凡的氣度。設若真能做到如此,想必也是極好的。只是這個世界大多時候呈現的是不那么可愛的一面,比如道德綁架的東西,多得叫人膽寒。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提到,當群體受到某種高遠的理念的激勵而行動時,它便會表現出極高的“道德”。便會表現出簡單而又夸張的一面,充滿了偏執與妄想。
平素對他人在背后說長道短的行為深惡痛絕,特別是那種試圖綁架所謂的社會道德,去訕笑、去侮辱、去詆毀的行為,無異于謀殺。賈平凹就曾在他的文字里抨擊過這種人,他們有一個動聽的名字,叫做長舌男(婦)。他們以散布流言為樂,他們以偷換概念為榮,用心險惡地去歪曲真理……尼采說,人必須向道德開火。然而個體在道德說教面前,總表現出無可奈何的脆弱。
活在珍貴的人間,也曾經歷過一些,雖然能夠保持默默隱忍的姿態,也一直試圖努力去消除各種紅塵俗世的紛擾,但終究沒有大師的坦蕩胸襟,不曾學會對那些背后評論抱以泰然處之的方式。然而,依舊在心底默默對自己說,此生絕不該為別人的臉色而卑微地活著,也不該為獲得別人的歡喜而吃力地活著,更不該為各種功名利祿而丟棄節操。該努力去活出真我的風采,笑罵由人,喜惡隨緣,悲喜不論,不計身前身后,管它成敗與否。
又逢雨夜,深沉如舊。我輕輕拂去門前的蛛網,那些暗夜里流動的鬼魅,總會在不經意的時候,讓你的心靈蒙塵、迷失。只是,重要的依舊是不忘初心吧,也唯有初心,能讓人看到黎明的曙光。
——驚蟄之城(excited ins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