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簡單認識一下今天的主角吧。
幽門螺桿菌是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腸的各區域內的一種具有螺旋結構及鞭毛的細菌(講真,樣子挺讓人翻江倒海的)。
一般來講,胃內的細菌感染是比較少見的,因為胃的環境是酸性的,一般的細菌無法成活,也正是因此,我們說的胃炎往往是指非細菌性炎癥。但是,幽門螺桿菌有著特殊的結構和功能,練就了一般細菌所沒有的耐酸神功,所以就大搖大擺地在胃內安了家。
幽門螺桿菌是多種胃病的致病菌,是引起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罪魁禍首。
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發生有一定的相關性。在早期胃癌的患者中,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較高,但這并不代表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就一定會患上胃癌。
幽門螺桿菌的種株很多,患者只有感染了毒力很強、致癌機會較高的該菌種株,才有可能患胃癌。
其次,胃癌的發生往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其發生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幽門螺桿菌感染只是其中一個致病因素。而且還有一個事實,幽門螺桿菌其實并不能直接導致癌變,它最多只能算是一個幫兇。它分泌的一些毒性物質,如氨和磷脂酶等可以破壞胃黏膜,使各種致癌因子更容易直接作用于胃黏膜的上皮細胞。打個比方,它本身不是老虎,只是起了“為虎作倀”的作用。
綜上,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發生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沒有絕對的因果關系。在臨床上,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數眾多,但這些人中真正患上胃癌的卻很少。因為胃癌的發生還與個體的抵抗力、遺傳因素、飲食習慣、營養情況、年齡、煙酒刺激等其他因素有關。
據臨床流行病學調查,幽門螺桿菌感染呈世界性分布,感染范圍廣,感染率高,其發生率僅次于齲齒,居第二位。我國一般人群中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高達50%-80%,屬于高感染國家。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式,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預防感染呢?首先要知道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途徑一般為口—口或糞—口傳播,經口喂食、親吻、打噴嚏等都會幫助它做免費旅行,因此把住口腔關對于預防感染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借鑒。
——盡可能分餐制、用消毒處理的碗筷勺或自助餐;
——對嬰幼兒不口對口喂食,不將食物用嘴吹涼后喂食;
——不喝生水不吃生食,飲用經消毒的牛奶;
——飯前便后要洗手;
——認真刷牙,飯后漱口;
——有高溫消毒功能的碗柜可以殺死幽門螺桿菌,或者洗碗時放在鍋里用開水煮一會兒也可。
幽門螺桿菌可通過抽血、胃鏡、呼氣等方式來檢查。
呼氣檢測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檢測方式,簡單易行。
既然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這么高,篩查方法又簡單,是不是大家都該去趕緊檢查下?少年不要想太多……不用的。
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建議篩查幽門螺桿菌,因為他們是高危人群;長期口服阿司匹林的患者建議篩查幽門螺桿菌,因為幽門螺桿菌感染會增加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風險。至于其他人群,去篩查幽門螺桿菌意義不大,查出陽性反而徒增緊張。
另外,對于經常上腹脹、痛,有胃炎病史的人群,首選的檢查并不是幽門螺桿菌,而是胃鏡。因為胃鏡檢查可以避免胃癌、賁門癌等消化道惡性疾病的漏診,而且醫生在做內鏡檢查的同時就可以在鏡下取胃黏膜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查。
事實上,目前醫學界認為大多數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患者是不需要治療的。對,你沒有聽錯!因為很多人盡管胃內終身攜帶幽門螺桿菌,臨床上卻一直沒有癥狀,過度治療反而會帶來其他不良后果,如機體對抗生素的耐藥、腸道菌群失調等。
說了這么多,大家明白了吧。幽門螺桿菌其實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不必過分恐慌,也不必過度檢查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