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聲明一下,紙媒傳統意義上是報紙、雜志等以紙張為載體的媒體,狹義上講紙質書并不在這個范圍內。主要考量的是新媒體和紙媒的對比,而不是“我多么愛紙質書”。
當然廣義上,如果大家把紙質書也放進來,我們也可以只談“紙”,不談“媒”,畢竟無論以何種形式,“媒”是永遠存在的。
我想客觀不煽情的來說一下這個問題。不過在此之前先站隊,我很喜歡紙質書籍。有買書的愛好。京東購物車是一般都會有幾十本書放著,有打折就會買。我也有kindle,也會在手機上看書,也花錢買過電子書。這些各有各的偏向性。但要說媒體,我看視頻新聞,看網頁新聞,看微信公眾號,刷知乎,我從來不購買報紙和雜志。
我們來考量紙的哪些特性不可替代?
1、深度閱讀
如果簡單的把電子信息等于碎片化膚淺沒有深度,把紙媒信息等于是深度的有質量的,其實很荒謬。要注重的不是內容嗎?這個根本不是紙媒的特性。
就如同把“微信朋友圈”和“一篇報紙上的深度評論”作比較,問哪個好,偏向性實在太明顯。那我能不能強行把“學術專著的電子版”和“《揚子晚報》某小區的花邊新聞”比較呢?(是的我在黑揚子晚報)
當然,紙質書優質的內容概率比電子優質內容的概率大,這一點我并沒有辦法否認,因為制造電子的內容成本太低了,不過要說垃圾的內容其實也到處都有,主要還是交給個人去選擇。再比如在手機上看書很容易受到干擾而影響了閱讀,但不能證明在閱讀紙質書籍的時候被外界干擾的幾率要小。或者是因為之后那些不可替代的原因,會喜歡深度閱讀的人偏愛紙質書。所以比較的樣本本來就是有偏差的。
這一點并不能站住腳。
2、可涂寫/歸屬感
家里的老書上都會有爺爺的藏書章,我拿到一本書就會扉頁寫上名字,里面都會有批注來輔助閱讀。(所以不值得做批注的書我不太會買,輔助閱讀的手段也更加深入)所有送人的書扉頁會寫上贈言。
我非常喜歡用筆記的方式輔助我進行閱讀,所以無紙化的考試也讓我很痛苦。手里沒有筆我會很難過,看電子文獻我都會花幾塊錢打印一下。
現在的平板已經可以實現簽名和寫批注的部分,并且擦除和修改變得非常容易。書簽和文字都可以查詢。未來這個功能會更加的便捷。
就報紙來說,本來報紙就勝在一個時效性,這一點比不上網絡,并且也不一定要在報紙上閱讀深度報道。所以“新聞”這些,勝在“新”的已經日漸式微。要做深度的內容,我也說過,不用拘泥于紙。雜志我們之后在說。
但你很難想象送別人電子書的時候在扉頁簽名。在換平板的時候把電子檔完整的挪過去。這一點是只有幾兆的數據不能完成的。如果有更加完善和智能的個人書籍管理系統,這也并不是不能替代。
3、質感
這一條是最為主觀但是最重要的東西。就比如我很喜歡聞書和本子的味道,喜歡摸紙張的質感。
現在的屏幕會繼續往紙靠攏,將會同時擁有紙的輕薄和電子的便捷。
柔性顯示的概念現在也非常火。哈利波特里面可以播放的報紙已經可以成為現實。
盡管如此有一些質感是不能替代的,各種重量各種表面的紙張。就像古時用的竹簡和獸皮一樣,可以用視覺嗅覺觸覺全面的感受這種材質。不過這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已經不是主流的“媒”體需要的了,更大層面上是一種審美和收藏的價值。比如重視這部分價值的雜志。
【結論】
狹義地說紙質媒體:
時效性比不上新媒體。傳播廣度比不上新媒體。生動形象上比不過視頻。討論比不過社區。
要在內容上下功夫,紙質媒體和新媒體沒有差別,不必拘泥于紙媒。
質感不可替代。追求這些的雜志仍有市場。
雖然現有很多習慣。但習慣會變。
廣義的說紙質:
有非常完美的替代品,“紙”介質會衰弱,甚至消失。但短時間內不可能。就像我們現在已經不用獸皮竹子作為媒介一樣。但這和新媒體沒什么關系。
質感和歸屬管不可替代。
任何新事物走進人們的生活總有一個過程。抵觸也是人類歷史發展中非常正常的一部分。畢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可能是你的觀念被淘汰,也有可能是新事物死亡。希望能積極地擁抱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