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你的個性,改改你的脾氣!”
這是1999年,本科一位男同學在畢業留言冊上寫的一句話。
時隔21年,再讀這句話,我好像明白了點什么。
從小時候,不知道幾歲開始,我特別愛自己,覺得自己非常棒,聰明能干,喜歡讀書學習,一路下來,學習也不錯。對于自己的脾氣啥的,我也沒有覺得什么不好,敢說敢做是我的風格。對于別人喜不喜歡我,我根本就不在乎。我的暴躁脾氣,我根本不認為“暴躁”,而是我的個性。
從初中到高中,我的憤怒情緒通過我暴躁的性格,顯露出來,在鄉村求學的路上,的確如鎧甲一樣保護了我,擊退了那些莫名的騷擾,以及女生之間的各種閑言碎語,老娘我從來不在乎她們那些背后的婆婆媽媽,有本事就當面說出來呀!在那時的我看來,不敢說出來的好脾氣就是懦弱!
上大學后,我還是保持我一貫的性格脾氣,有同學喜歡我,也有很多同學不喜歡我,不喜歡我的也沒有影響我快樂的大學生活心情,畢竟同學之間涉及的利益還是不多的。
大學里,我與同宿舍一個來自農村舍友打過架。我已經想不起我究竟說了什么話,激怒了她沖過來打我,當然我也沒有示弱,一頓廝打后被舍友拉開。畢業后,我們再也沒有見過面,她回到那個高山的縣城里,我選擇在城市里游蕩。她在畢業冊里寫的幾句話,意思我們都來自農村,平時也很談的來。她很喜歡我的個性,妒忌我敢說敢做,那么多男生喜歡我。但那天晚上我說的話深深傷害了她的心靈。對于那晚的打架,向我表示歉意。
說實話,我已經忘記那場打架了,至于說什么傷害了她,我也沒有覺察到。但我看到了她也有兇猛的一面,不過那面兇猛是深藏在隱忍性格的背后。
20多年后,我覺察肯定我說了很重的話,讓她感覺受到傷害,而我渾然不知,我活在自我為中心的世界里,我就看到自己,根本看不見別人。整天像一只大孔雀一樣,張著靚麗的羽毛,言談舉止卻像一只驕傲的大公雞一樣,張牙舞爪!
步入社會,我依舊保持那樣的個性,卻到處吃苦頭。感覺沒有人愿意幫助自己,是妒忌自己,感嘆自己懷才不遇。現在看來,作為一個外方內方性格的人,在復雜的社會里,怎么會不碰壁呢?
現在我時常覺察自己的情緒,尤其是憤怒的情緒。以前有憤怒,就像炮筒一樣把憤怒當作子彈射向周圍的家人、同學、老師。現在覺察到憤怒從體內涌起,我會讓自己保持安靜,問問自己為什么憤怒?
憤怒的原因一般是這樣的:
比如對女兒,她為什么不好好背單詞?我老早就跟她說了;她為什么不多穿點衣服,我老早提醒她了?……
比如工作,他為什么沒有這樣做?她為什么沒有早準備!她這樣說了,為什么做時又變卦了?
一切從“我”考慮出發,以自我為中心的應該思維,直線思維僵化思維。
我一直活在這樣的思維方式中,還沾沾自喜,當走出象牙塔,踏入復雜的人性社會,才發現以簡單的思維來處理復雜的事情, 是多么的幼稚或愚蠢!
“為什么不允許別人有其他想法呢?”胡老師曾經跟我說。
是呀,為什么不允許別人有其他想法呢?我想控制什么?控制自己的焦慮與恐懼?
我的焦慮與恐懼是來自于對自己沒有能力把事情控制在自己可以做的能力范圍里,我害怕翻盤,害怕失敗,害怕一切不往好的方向發展的不利因素!
當我慢慢剖析自己憤怒情緒的來源,我覺察到自己的內心越來越平靜,少了幾份焦慮與恐懼。
我甚至想不起以前那個暴躁脾氣樣子的自己!
保持你的個性,改改你的脾氣!
我一直在修煉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