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皇帝
石勒,東晉十六國時期后趙的建立者,史稱后趙明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奴隸出身的皇帝。
雖然東晉十六國的這些皇帝,除了前秦苻堅可算得上大帝之外,其他人只能說是割據的軍閥草頭王,而石勒的發家也是因為西晉后期賈南風亂政,引發八王之亂,城頭變幻大王旗,胡人趁機進入中原的時代大背景所造就的。
但是,整個中華歷史,從秦始皇到宣統皇帝,出過的皇帝成百上千,但是像石勒出身如此之低的卻絕無僅有,朱元璋雖然也是出身貧民,還做過和尚,但好歹也是自由之身,可以到處隨意走動。
三個優點
石勒以奴隸出身,最終開國登上帝位,經歷足夠傳奇,而從他的奮斗故事來看,拋開他的軍事才能,做人處事上,石勒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后來人學習的地方。
我總結了一下,石勒主要有以下三個優點:
第一,在投靠別人時,能夠展現出自己的力量,從而受到別人的重視。
石勒開始跟隨汲桑,后來汲桑戰死,石勒就想去投靠匈奴漢國的劉淵,但是如果直接去投靠,當時石勒只有區區幾人,如果直接去投靠劉淵,必然不會受到重視,而且也沒有自己的班底,只能一直臣服于劉淵。
當時烏丸人伏利度擁兵兩千,駐守樂平壁壘,于是石勒先去投靠伏利度,并依靠武功取得伏利度部族的敬仰,然后找尋機會,吞并了伏利度的部族,之后再率領兩千余人前去投靠劉淵。
劉淵十分高興,加封石勒督山東征討諸軍事,把張伏利度的部眾交給石勒指揮。
打怪升級也需要循序漸進,石勒開始瞄準伏利度的兩千人,正是因為伏利度的力量既可以讓自己有機會吞下,又能壯大自己的實力,引起別人的重視。
第二,善于提拔人才,尤其是提拔能夠補足自己短處的人才。
西晉末年,軍閥混戰,豪強勢力都只是信服刀把子,平時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擴大自己的地盤,如何增加自己的部隊。
石勒卻在這種思潮中,能夠有著自己的想法,在攻陷冀州之后,石勒在部隊中和當地士族中挑選出讀書人,單獨組成一個軍營,號稱“君子營”。
石勒很多重要的謀士,都是出自“君子營”,比如被后世評價為類似諸葛亮的后趙首席謀士張賓。
“君子營”的設置,其實就是起到了后世參謀部的作用,石勒大字不識,卻能夠在西晉末年的亂世中迅速崛起,成就一方霸業,與石勒能夠提拔文人重用文人有著莫大的關系。
第三,能屈能伸,方能成就大業。
石勒在前期,有許多對手,在掃除河北河南群雄時,石勒有時是力敵,有時卻是智取,甚至有時假意展現自己的弱小,向對手卑躬屈膝,取得對方的信任,讓敵人麻痹大意,再趁機兼并。
這一點,在石勒兼并王彌時體現的最為淋漓盡致。
石勒雖然一直對王彌心懷忌憚,想要吞并他,但是在時機成熟之前,一直表現的與王彌很親熱。
后來,石勒與陳午在蓬關相互攻擊時,王彌也與劉瑞對峙,并且形勢很危急,王彌便向石勒求救。
石勒開始沒有答應,張賓進言道:"明公常常擔心沒有殺王彌的機會,現在天賜給了我們一個大好的機會。陳午是個小人,怎能成為大敵?王彌是人中豪杰,將成為我們的禍害。"石勒于是回師攻擊并斬殺了劉瑞。
王彌大喜,以為石勒是真心擁護他,于是石勒便趁機請王彌赴宴,這就又是一場鴻門宴了,只不過這次石勒不是項羽,王彌也不是劉邦,于是在酒酣耳熱之際,石勒將王彌砍殺。
最后的總結
起于微末,卻善于把握機會,提拔文人;雖為胡人,卻并不率性而為,減租緩刑,依法辦事。這正是石勒崛起的原因,也是我們讀史時應該學習的地方。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如需轉載,請在后臺回復“轉載”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