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歐美”這個稱謂的質疑有一個很簡單的語境,我是在寄托天下上閑逛的時候偶爾想到的。
“歐美”這個詞剛出現的時候我們估計還在用大清某個皇帝的年號來計時,而這兩塊土地上的洋兄弟正與太平天國的發匪們眉來眼去,同時把爪子不斷伸進中華腹地。
衙門里的老爺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么事,只是似乎明白了寰宇之內不只天朝一家獨大,極西之地歐羅巴與亞美利加還有一群船堅炮利的蠻夷正要顛覆出一個三千年未有的巨變。這些蠻夷都只會說些嘰里咕嚕沒人懂的土話,于是干脆用一個詞統稱了事,“歐美”的說法便如是而成。
“歐美”真的可以相提并論嗎?也許未必。而且不單單歐美難以并列,歐歐之間,美美之間差別的鴻溝也比我們想象中來得大。
wiki上對“歐美”的解釋是:華人圈常用來指由白人主導的資本主義社會、地區、文化,此意義下的“歐美”常指科技、流行文化、軍事力量等方面的世界先進水平。
簡述來說,“歐美”指的似乎唐僧無限向往的西方極樂世界,那邊的科技其實很發達,文化其實很昌盛,生活遠遠高于小康水平,連百姓們也長得白白嫩嫩甚是可愛。但在這群可愛的小白人之間也有著不少差別。
舉個例子,我們日常中談到“歐美”大片的時候似乎都能明白這短語所指的是什么類型的電影,但是當我們分開來想,“美國大片”和“歐洲大片”肯定是截然不同的,實際上在我們的印象里,歐洲的電影很難與“大片”掛鉤,我們要是想表揚一部歐洲電影,一般會說它是“好片”而非“大片”。
上面的這個例子也許能讓你對兩者之間的文化差異有一個相對直觀些的認識。那么我們既然發現了“歐”、“美”在文化上其實是有差異的,那也就不能忽略他們在經濟、政治、生活方式方面的不同之處。而且,我提出的也并不是什么驚人的見解,歐美之間的差異所有人都有目共睹,但是當我們在使用“歐美”這個詞的時候卻并不覺得有什么別扭,事實上,漢語的語言特點常常使我們把由兩個意象組成的詞組變成一個詞語來理解與解釋。譬如說“鋼鐵”,這個詞會讓你想到那堆硬邦邦的東西,但是把“鋼”和“鐵”拆開來分析,其中又大有差異,類似的還有“閱讀”、“影視”、“部落”、“發布”等很多組合。
其結果就是,我們用著用著就把“歐美”讀成了一個偏正短語,看到“歐美大片”的時候腦子里存入的第一印象其實是“美大片”,“歐”則成了一個奇怪的修飾語,幸運的是,當理智參與進來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不妥,這時候便會產生如我這般的質疑。細究起來,我們對這群金發碧眼的人們還真是所知有限,人家的一些小八卦卻是能讓我們津津樂道上很久。
老祖宗曾經說過,要“師夷長技以自強”,無論是東歐夷還是西洋夷,我們一直在這么做,其實這才是我國兩百年以來的最高綱領。但是若分不出“夷”與“夷”之間的差別,連叫法都亂用的話,可能收效也就有限得很了。
在國學的邏輯中,“名不順”是可以推出“事不成”的。不能因為在官老爺的印象里別人講著相同的話就硬把人家扯在一起變成“歐美”(所以說一些地方“歐美大片”的分類其實是種很怪異的說法)。否則,我們和臺灣說著一樣的話,“一個中國”照舊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你總不會忘記,“美”原來不也是“歐”的內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