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聽了彪悍一只貓的線上分享——《普通人快速崛起的十個狠招》,他分享的十個狠招其實囊括了他做自媒體創業以來的整個歷程,也可以說是他一路走來的十個關鍵詞,具體為有糧(錢)、讀書、采訪、寫作、口才(演講)、時間、感謝、共贏、社群、耐心。
? ? ? 其中第一大狠招:有糧,就是他開始階段的創業資本,而讀書采訪寫作口才則是他創業的方式,而后面的時間感謝共贏社群耐心就是他創業的理念和心得,今天我花了大把時間將貓叔的語音幾乎全部扒成了文字,想要一股腦全都分享出來,但無奈文字太多,又想加上自己的心得,索性就一招一招分享啦,今天先說說讀書。
? 《普通人快速崛起的十大狠招》之第二大狠招:讀書
? ? ?引用部分均為貓叔的語音原話,為了讓大家能更清楚理解他的意思,我聽了N多遍一個語氣詞都沒放過的扒下來了哦。
1、量不大,莫談體系
這里面我又分了三個點,第一點,量不大,莫談體系這說的是什么呢,我來講講我自己的例子吧,講例子比較好。
我一開始,當時我決定我要狠狠讀書了,當時也去看到了一些關于很多讀書方法,關于如何去構造自己的知識體系一類的書籍還有文章。但是我發現呢,其實呢,一開始就想這些有點不切實際,我發現我做不到,而且會很著急。
這就好比如說,一個手無縛雞之力、身體特別虛的一個男子,你教他各種武術套路,你教他很多格斗技巧,你會發現,當他跟別人一照面,準備動手的時候,他使不出來,因為他體虛,基礎不行,上去就被人一巴掌扇死了,大家能懂這個意思吧。
就是我覺得在一開始讀書,你就應該跟填坑一樣,一個坑你把它填滿,往里面填就行了,你覺得你感興趣的書,你應該讀的書,你大量的去讀,只有量足夠大的時候,基礎打牢的時候,你才能夠去做更加體系化的事情。
而且在這個過程之中你能發現,有很多主題其實是你非常非常需要去作深入閱讀的,就是主題閱讀嘛,只有你量足夠多,是吧,你才好去選擇呀。你都沒見過你怎么知道你想要什么呀,那小孩,那個也沒多大,別人問他你想吃什么呀,他可能就回答你幾樣。當他長大以后,他發現他吃過很多東西了,這個時候他的回答他就會不一樣了,其實呢那些東西都沒有變,是自己變了。
我之前在文章里面寫過這么一句話,沒有量的積累,哪來的質的突破。所以呢,關于讀書第一步就是大量的去讀,盡量鋪開面去讀,你要有耐心,花時間去讀那些書,然后再在里面去發現其他東西。
目前我的知識體系也不是很明確,所以讀書還算是處于通讀泛讀階段,但好在基礎的閱讀習慣已經養成了,在想了解一件事或是學習一種方法時能很容易通過讀書來習得。
所以在這里想分享一下我自己閱讀習慣的養成過程,12年的時候,當時那份工作特別清閑,有時候一天一天什么活都沒有,感覺大把大把時間被浪費,心慌不已。我就開始刻意培養自己的閱讀習慣。周末跑去圖書館借了好幾本名家名作來,但每次打開看不了幾頁就看不下去了,那些文字實在是晦澀難懂,毫無吸引力,整個人就很沮喪和挫敗。
后來在網上通過微博看到了不少張小嫻的作品和經典語錄,很是喜歡,就開始買她的書來看,看了一本,又看了一本,當時好像一連看了有七八本。接著又在賣書那里遇見了三毛的書,她的書上大學時看過一兩本,所以不陌生,當時一口氣就買了她的全集來看。
張小嫻的愛情小說與三毛的作品都是故事性很強的書,這種類型的書能輕易引起我們對書中所寫之事的興趣,就像是電視劇一樣,我們期待看到劇情的發展,這種期待能夠讓我們在短時間內完整讀完一本書,對于看不下去書的人來說是很好的一個開始。現在,我身邊有朋友之前沒有系統的閱讀習慣,偶爾找我借書,也都是說要那些在講故事的書。
看多了講故事書,你對文字敘事就不會那么陌生了,再接著去看那些文學性很強的名著類作品,比如當時我看的有國內四大名著還有國外《百年孤獨》《紅與黑》《霧都孤兒》《飄》《簡愛》《戰爭與和平》等等經典作品,也都能看得下去并體會到文字的美感與力量了。
源于那段時間的大量閱讀積累,在做了一年半的助理工作之后,通過了一個工作的面試測試稿,我找到了一份撰稿的工作,從此踏上了與文字相關的工作。
2、讀書時,三個問題
我們來看看第二點,讀書時三個問題,我在讀書的時候呢,總是會問自己這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我有沒有理解作者所表達的內容?你一定要問,我到底有沒有理解,我有沒有懂啊?第二個問題,理解以后我是不是也應該做點什么?這個時候你就要跟自己相聯系,是吧,他說的挺有道理的是吧,我應該做點什么呢;第三個問題,如果是,如果是要做點什么,在確定了該做什么以后呢,我該怎么去做,結合我自身實際,我該怎么去做,這三個問題其實是把讀書引到了學以致用,把讀書引到了學以致用,我再強調一遍,把讀書引到學以致用。
在讀書的時候,如果你覺得哪些東西特別有用,特別有啟發,那一定要讓書本跟自己的實際發生聯系,跟行動發生聯系,大家注意了,跟自己實際發生聯系,跟行動發聲練習,這樣的讀書才能發揮出更大的效應。
是的,大多數人都是“聽了那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讀書也是最忌死讀書的。這個問題是現階段的我最需要重視的一個,自從養成了牢固的閱讀習慣以來,確實讀了不少的書,不少好書,但生活工作上卻沒有太明顯的改善。
拋開文學性著作不說,近兩年,由于工作及自我成長需要,自己開始讀一些專業性書籍,一本書一字不落的讀完,但并沒有多少實質性收獲,而且,合上書后,也完全不記得書中講的是什么了。故而往往會有那種看到許多人在分享一本自己看過的書有多好多好時,自己卻一點也沒有體會。
后來看到很多關于如何讀書的分享,大家都會提到要帶著問題去讀一本書、而且在讀時要做讀書筆記,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出在哪了。以前的我總在追求讀書的數量與速度,所以每拿到一本書就會抓緊時間打開看,總覺得在看之前提出問題、做筆記什么的太浪費時間,浪費看書的速度。
而目前開始慢慢學著記筆記,由于寫過一遍,能夠在看完書后依稀記起某句想引用的經典句子是那本書里的,而且能夠很快從讀書筆記里找到,這也算是致用了一點吧。
所以接下來,要繼續精進,學習這種帶著問題和反思去看書了。另外,我覺得,這種方法不僅限于讀書,也包括我們現在常參加的線上線下分享會。對的,這也是我一定要讓自己寫出這篇文章的原因,動手嘛,然并卵,哈哈。
3、讀完后,分享出去
我們來看第三點,讀完后,分享出去。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教是更好的學。你讀完后你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去教別人。第一呢,你寫出來;第二呢,你找個機會說給別人聽,比如說去做場分享,那為什么這么做呢?
你想啊,你平時讀書,讀完以后,你認為自己懂了,認為自己學到什么了,但一旦讓你講給別人聽,你會不會發現其實挺有難度的,那如果你總是想著我讀完之后我要分享出去,那你在讀書的時候思考質量是不一樣的,要遠高于僅僅是我自己讀。
你想啊,你分享出去的東西要讓別人覺得很有用,讓別人覺得愿意去看,或愿意去聽,讓別人覺得能懂,其實挺難的,但正是這個難,提升了你對自己的要求,要求高了以后,你讀書的質量讀書這個行為的質量就往上提了很多很多。
在一遍一遍反復聽的過程中發現,彪悍一只貓的分享很接地氣,通俗易懂,很好理解,所以很容易讓人接受,也給了我很大的動力,決定今晚就開始寫那本拖了好久一直沒寫的書分享。
之所以拖了好久沒寫,是因為我沒怎么寫過分享,我以往閱讀的書中,有很多本都是特別棒,令我逢人就想推薦的那種,但推薦時總是那幾句話“嗯,真的很好,特別的好,你看看吧,你一定要看啊”之類籠統模糊的推介,怎么好好在什么地方卻說不出來個一二來,而在閱讀的時候也完全只是一味吸收的姿勢,從未想過如何將這本書推薦給別人,該如何提煉這本書的精華和要點去做分享,結果就是自己也拎不清書中的側重點和著墨點,看過之后也很快就忘掉了。
前陣子,在一篇文章里插入了《少有人走的路》與《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讀后分享《原來,恐懼是生命中的一種恩典》,記得當時寫的時候我又重新去翻那兩本已經從頭到尾看過的書,去找那些觸動自己的句子和段落,突然擁有了一個俯視全書的角度,在那角度上,對于書中的內容有了更全面和廣闊的認識,也能慢慢捋清作者寫了一本書到底想要告訴我們什么了。
不再是埋頭苦讀,而是拔高一層,跳出來去看更大更深的問題。
好,我們來簡要回顧一下:量不大,莫談體系,怎么說呢,就是沒有量的積累,怎談質的突破,一開始你就大量去讀吧,讀多以后你會發現有很多問題其實是已經解決了的;然后就是讀書時有三個問題,大家記住是哪三個問題啊,有沒有記住?第一我有沒有理解作者所表達的內容?第二點理解了以后我是不是應該也做點什么?第三點如果是在確定該做什么以后我該怎么去做?再來看第三點,讀完以后要分享出去,因為教是更好的學。
希望通過我的二次分享,你也能有所收獲并開始行動,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