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為了優化代碼設計,業界先后提出了 MVC、MVP、MVVM 和 MVI 等架構設計。這四個模式討論是 “如何管理 UI” 這個話題,采用的手段都是 “關注點分離”,只是實現的細節不同。最開始是沒有采用任何模式的狀態,不管是視圖代碼還是表現邏輯全都寫在 Activity 里面,很明顯這樣的代碼耦合度非常高,難以進行維護和測試,可讀性也不好。
提示:耦合度高是現象,關注點分離是手段,易維護性和易測試性是結果,模式是可復用的經驗。
1. MVC
MVC 其實是 Android 默認的設計,MVC 里將代碼分為三個部分:
- View: Layout XML 文件;
- Model: 負責管理業務數據邏輯,如網絡請求、數據庫處理;
- Controller: Activity 負責處理表現邏輯。
MVC 初步解決了 Activity 代碼太多的問題,但也有缺點:我們的初衷 Activity / Fragment 是只處理表現邏輯的部分 ,但現實是 Activity 天然不可避免要處理 UI,也要處理用戶交互,說明 Activity 本身天然承擔了 View 的角色。那么這個架構就會造成 Activity 里糅合了視圖和業務的代碼,分離程度不夠。
2. MVP
為了將 Activity 中的表現邏輯徹底分離出來,業界提出了 MVP 的設計。MVP 同樣將代碼劃分為三個部分:
- View: Activity 和 Layout XML 文件;
- Model: 負責管理業務數據邏輯,如網絡請求、數據庫處理;
- Presenter: 負責處理表現邏輯。
在實現細節上,View 和 Presenter 中間會定義一個協議接口 Contract,這個接口會約定 View 如何向 Presenter 發指令和 Presenter 如何 Callback 給 View。這樣的架構里 Activity 不再有表現邏輯的部分,Activity 作為 View 的角色只處理和 UI 有關的事情。但還是存在一些缺點:
- 雙向依賴: View 和 Presenter 是雙向依賴的,一旦 View 層做出改變,相應地 Presenter 也需要做出調整。在業務語境下,View 層變化是大概率事件;
- 內存泄漏風險: Presenter 持有 View 層的引用,當用戶關閉了 View 層,但 Model 層仍然在進行耗時操作,就會有內存泄漏風險。雖然有解決辦法,但還是存在風險點和復雜度(弱引用 / onDestroy() 回收 Presenter)。
- 協議接口類膨脹: View 層和 Presenter 層的交互需要定義接口方法,當交互非常復雜時,需要定義很多接口方法和回調方法,也不好維護。
3. MVVM
MVVM 模式改動在于中間的 Presenter 改為 ViewModel,MVVM 同樣將代碼劃分為三個部分:
- View: Activity 和 Layout XML 文件,與 MVP 中 View 的概念相同;
- Model: 負責管理業務數據邏輯,如網絡請求、數據庫處理,與 MVP 中 Model 的概念相同;
- ViewModel: 存儲視圖狀態,負責處理表現邏輯,并將數據設置給可觀察數據容器。
在實現細節上,View 和 Presenter 從雙向依賴變成 View 可以向 ViewModel 發指令,但 ViewModel 不會直接向 View 回調,而是讓 View 通過觀察者的模式去監聽數據的變化,有效規避了 MVP 雙向依賴的缺點。但 MVVM 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點:
- 多數據流: View 與 ViewModel 的交互分散,缺少唯一修改源,不易于追蹤;
- LiveData 膨脹: 復雜的頁面需要定義多個 MutableLiveData,并且都需要暴露為不可變的 LiveData。
DataBinding、ViewModel 和 LiveData 等組件是 Google 為了幫助我們實現 MVVM 模式提供的架構組件,它們并不是 MVVM 的本質,只是實現上的工具。
- Lifecycle: 生命周期狀態回調;
- LiveData: 可觀察的數據存儲類;
- databinding: 可以自動同步 UI 和 data,不用再 findviewById();
- ViewModel: 存儲界面相關的數據,這些數據不會在手機旋轉等配置改變時丟失。
4. MVI
MVI 模式的改動在于將 View 和 ViewModel 之間的多數據流改為基于 ViewState 的單數據流。MVI 將代碼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 View: Activity 和 Layout XML 文件,與 MVVM 中 View 的概念相同;
- Intent: 定義數據操作,是將數據傳到 Model 的唯一來源,相比 MVVM 是新的概念;
- ViewModel: 存儲視圖狀態,負責處理表現邏輯,并將 ViewState 設置給可觀察數據容器;
- ViewState: 一個數據類,包含頁面狀態和對應的數據。
在實現細節上,View 和 ViewModel 之間的多個交互(多 LiveData 數據流)變成了單數據流。無論 View 有多少個視圖狀態,只需要訂閱一個 ViewState 便可以獲取所有狀態,再根據 ViewState 去響應。當然,實踐中應該根據狀態之間的關聯程度來決定數據流的個數,不應該為了使用 MVI 模式而強行將多個無關的狀態壓縮在同一個數據流中。
- 唯一可信源: 數據只有一個來源(ViewModel),與 MVVM 的思想相同;
- 單數據流: View 和 ViewModel 之間只有一個數據流,只有一個地方可以修改數據,確保數據是安全穩定的。并且 View 只需要訂閱一個 ViewState 就可以獲取所有狀態和數據,相比 MVVM 是新的特性;
- 響應式: ViewState 包含頁面當前的狀態和數據,View 通過訂閱 ViewState 就可以完成頁面刷新,相比于 MVVM 是新的特性。
但 MVI 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點:
- State 膨脹: 所有視圖變化都轉換為 ViewState,還需要管理不同狀態下對應的數據。實踐中應該根據狀態之間的關聯程度來決定使用單流還是多流;
- 內存開銷: ViewState 是不可變類,狀態變更時需要創建新的對象,存在一定內存開銷;
- 局部刷新: View 根據 ViewState 響應,不易實現局部 Diff 刷新,可以使用 Flow#distinctUntilChanged() 來刷新來減少不必要的刷新。
不過,MVI 并不是一個全新的設計模式,其背后設計理念與 Redux 模式如出一轍。在 Redux 里完全可以找到與 MVI 相同的各個要素,而且明顯 Redux 的命名方式更加清晰無歧義,小伙伴們知道 Model - View - Intent 這個命名方式的原始出處的話,可以告訴我一聲。
- View - View
- Action - Intent
- Store - ViewModel
- State - ViewState
- Reducer - Model
// 1、ViewModel
class MainViewModel: ViewModel() {
private val mModel = MainModel()
val mIntent = Channel<MainIntent>(Channel.UNLIMITED)
private val _state = MutableStateFlow<MainViewState>(MainViewState.Idle)
val state: StateFlow<MainViewState>
get() = _state
init {
viewModelScope.launch {
mIntent.consumeAsFlow().collect {
when (it) {
is MainIntent.FetchNew -> fetchNews()
}
}
}
}
private fun fetchNews() {
viewModelScope.launch {
_state.value = MainViewState.Loading
_state.value = try {
MainViewState.News(mModel.fetchNews())
} catch (e: Exception) {
MainViewState.Error(e.localizedMessage)
}
}
}
}
// 2、ViewState
sealed class MainViewState {
object Idle : MainViewState()
object Loading : MainViewState()
data class News(val news: List<New>) : MainViewState()
data class Error(val error: String?) : MainViewState()
}
// 3、Intent
sealed class MainIntent {
object FetchNew : MainIntent()
}
// 4、View
class MainActivity : AppCompatActivity() {
private lateinit var mainViewModel: MainViewModel
private fun observeViewModel() {
lifecycleScope.launch {
mainViewModel.state.collect {
when (it) {
is MainViewState.Idle -> {
}
is MainViewState.Loading -> {
}
is MainViewState.News -> {
renderList(it.news)
}
is MainViewState.Error -> {
}
}
}
}
}
private fun renderList(news: List<New>) {
// do something
}
}
復制代碼
5. MVP、MVVM 和 MVI 的對比
MVVM 和 MVP 的思想是相同的,最本質的概念就是 Activity 里做的事情太多了,所以要把 Activity 中與 UI 無關的部分抽離出來,交給別人做。這個 “別人” 在 MVP 里叫作 Presenter,在 MVVM 里叫作 ViewModel。而不論是 MVP 中的約定接口,還是 ViewModel 里的觀察者模式,這些都是實現上的細節而已。
MVI 與前者的主要區別不在于強調嚴格的單向數據流,而在于從命令式的開發模式,轉變為響應式的開發模式。我們并不是說越新潮,越復雜的架構就是最好的,只有合適的架構才是最好的。但是不可否認,從 React 到 Flutter,從 MVI 到 Compose,響應式編程似乎有一統天下的趨勢。未來會怎么樣,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 iPlayground 2019 | 漫談 iOS 架構:MVC / MVVM / VIPER 與 Redux —— Nelson 著
- 關于MVC/MVP/MVVM的一些錯誤認識 —— wfwf 著
- MVVM 進階版:MVI 架構了解一下~ - 掘金 —— 程序員江同學 著
- MVI 架構更佳實踐:支持 LiveData 屬性監聽 - 掘金 —— 程序員江同學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