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內容:第五章《“我已經看到未來,會很美好:汲取性制度下的增長》、第六章《漸行漸遠》
第五章摘抄
這種快速增長不是技術變革創造的,而是在新工具、工廠的建立過程中,通過重新配置勞動和資本積累實現的。
創新就是為了明天得到更多而犧牲今天。
蘇聯即使在汲取性制度下也能夠產生快速增長,是因為布爾什維克建立了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并運用其向工業配置資源。但是,就像所有的汲取性制度下增長的案例一樣,這個經驗不體現技術變革的作用,也不持續,增長首先會放慢,然后會完全崩潰。
汲取性制度為精英們創造了豐厚的利益,同時也有力刺激其他人進行斗爭以取代當前精英。斗爭和不穩定就因此成為汲取性制度的固有特征。
第六章札記
從公元前9500年開始的新石器革命和18世紀后期的英國工業革命之間的漫長時期穿插著幾波經濟增長。這幾波經濟增長都是由制度創新引起的,然而這些制度創新最后都銷聲匿跡了。
因為這些通常很微小的差別,它們才容易逆轉,它們未必是簡單累積過程的結果。
個人心得:
第五章主要從蘇聯的經濟增長及衰敗及瑪雅文明的繁榮與沒落闡述了在汲取性制度下經濟也能取得發展,主要通過集權統治下以犧牲其他區域的利益將資源向優勢區域配置的方式,但是因為缺乏創新和拒絕拒絕性破壞,它的發展不能持續。
中國的經濟發展也正在經歷此過程,因為“政策”的引導,大量資本涌入一二線城市房地產,而房地產卻只是一個不斷的重復資本積累的不能孕育技術和創新的行業。
如果不改變“政策”引導的經濟模式,中國經濟恐怕很難走出頹敗的困境。
第六章主要通過古羅馬和威尼斯的繁榮和衰敗描述了人類發展上“開倒車”的歷史。但從汲取性制度逐漸走向包容性制度卻是歷史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