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孩子心中都有個長高的夢。無論在哪個年齡階段,身高矮人一截常常讓孩子陷入苦惱,有統計數據顯示,矮小兒童的活動能力、社交能力下降,交往不良,抑郁增多。隨著時代的變遷,擇偶的身高標準也正在悄然升高。
“如何長高?”其實是一個困擾很多中國家庭的命題,然而不得不面對的現狀卻是: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孩子因家長固有的生長發育觀念而斷送了本來能再長一截的機會,不少家長因為耽誤了孩子最佳長高時機而追悔莫及……
時刻注意孩子身高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小兒內分泌/遺傳科專家、上海醫學會分子診斷專業委員會委員韓連書教授表示,家長不應該只關注最終身高,不同年齡段的身高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都有意義,而很多家長包括部分醫學人士往往都會忽視其他年齡階段的身高矮小對孩子的影響,這將給矮小兒童的生活帶來不便。
韓連書教授強調身高包括如下幾個階段:嬰兒身高、兒童身高、少年身高和最終身高。不同階段的身高矮小,對不同階段孩子的心理、學習、交往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不只是擇偶、工作收入、人際交往都受身高的影響。“高富帥”一詞的走紅不也隱含了人們對于長高的真切渴望?
因而韓教授強調,各個年齡階段的身高都有意義,家長也要對此有正確的認知。
如0-3歲嬰幼兒期,家長應該認識到身高是衡量孩子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身高管理應從出生開始。
而對于4-6歲的學齡前兒童,家長應該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睡眠、運動和營養的習慣,并時刻注意孩子身高。
7-10歲學齡期的時候是青春期前科學干預身高效果不可錯失的良機,國外59%的家長在這個階段管理孩子身高,并采取科學手段干預,同時應警惕性早熟影響孩子身高。切不要心懷“孩子年齡小不著急,等發育再追趕身高”的幻想,韓連書強調,尤其是個子矮的父母,若是想讓孩子突破遺傳身高,肯定越早干預越好。
高個父母矮小兒
研究表明,最終身高受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雙重影響,而環境因素又由營養、睡眠、運動、心理、性發育情況多重因素決定。
然而,韓連書從多年的臨床經驗中發現,遺傳因素仍然是決定孩子最終身高的主要因素,“但并不是父母長得高,孩子就一定不會矮。身高并非只是機械地遺傳父母的基因,家族里只要有矮個的人,那都有可能遺傳到孩子身上,甚至祖父母、曾祖父母的身高基因都有可能在孩子身上做出顯性表現,這也就能好地解釋兩個高個的父母第一胎姐姐身高175厘米,可弟弟卻只有160厘米。”
在小兒內分泌疾病治療的第一線奮斗多年以來,韓連書遇到太多家庭因為期待孩子“晚長”,而錯過身高的最佳干預期,最終斷送孩子長高機會的事例。
2001年出生的小靜今年15歲,嬰幼兒時就發現矮小,但由于沒有及時治療,她的最終身高定格在了148厘米。
2016年8月,上海接連多日發布高溫預警,但這蒸籠般的天氣也沒能阻擋小靜爸媽帶她到健高兒科看病的焦急心情。小靜從小個子長得就慢,父親身高162厘米,母親身高150厘米,出于父母身高也不高,所以全家都很關注孩子的身高問題,營養上從來不缺孩子吃的,想吃啥都給買。
在小靜10歲那年,爸爸特意帶孩子到醫院去看了兒科,檢查下來身高是126厘米,發現骨齡是9歲,比實際年齡小一歲,醫生建議做一些檢查,然后進行生長激素治療,但小靜爸媽看著孩子骨齡還小,滿心以為小靜屬于晚長。
粗心的爸媽抱著再等等的想法,只是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給小靜量下身高,也完全忽視了再去醫院就診的事。轉眼間小靜就15歲了,小靜媽媽通過量身高發現小靜近兩年幾乎沒怎么長,前年長2厘米,去年才長1厘米,看著小靜比別人矮一頭,媽媽不禁著急起來。
經過檢查后,健高兒科主任李輝無比惋惜地說,小靜骨齡太大已經16.5歲,月經來潮3年多了,最多還能再長0.5厘米,沒有干預的意義了,如果孩子早些進行身高干預則可能達到155厘米以上,但是錯過了時機,最多也不會超過150厘米了。
聽了李輝的診斷,小靜爸媽又懊惱又愧疚地看著個子不高的女兒,如果自己多了解這些關于身高的知識,不盲目等待和觀察,孩子的身高就不會被耽誤了。
研究表明:在100名等待“晚長”的孩子中,有30%的家長在孩子生長遲緩時盲目等待,固守“晚長”的老觀念,發現不長個子了才開始著急,胡亂買一些所謂“長高藥”,最終貽誤孩子。“這的確是中國的現狀。”每每遇到被耽誤長高的孩子,韓連書總感到十分惋惜,“醫生讓觀察,其實每3-6個月家長就應該帶孩子到專業的醫生那里隨訪,而不是等孩子發育成熟后才就醫,那就晚了。”
在多種場合韓教授總是疾呼,“不管家長身高多少,一旦發現孩子矮小就該及時就醫,尋求專科醫生給孩子的身高做一個專業分析,看是否需要藥物干預。”
生長發育的每個階段都很重要。科學統計數據表明,孩子出生第一年約長25厘米,第二年約長10-11厘米,3歲到青春期之間,每年長高不少于5-6厘米,而青春期期間,則每年平均長高不應少于8厘米。如果生長速率一旦掉隊,將為最終身高留下隱患。
而長高就是和骨骺閉合搶時間的賽跑,從小就開始跑,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一點點去追趕,起跑越早身高越理想。如果你長大了才開始跑,再去追趕,只能沖刺跑了,即使用藥刺激也成效有限。
施肥要趁早
如果是種小麥、種水稻何時施肥?越早越好。韓連書喜歡將身高增長形象地比喻為種莊稼,同樣的幼苗不施肥畝產肯定是非常有限的,而早施肥則可達到價值最大化,中間施肥則肯定比晚施肥的畝產更高些。這樣的道理也適用于“不同干預時機導致最終身高的顯著差異”。
韓連書直言,在身高管理上,必須謹記“年齡越小,骨骺距離閉合時間也越長,長高效果更好;干預越早,干預方法越多,越容易達到期望終身高”的科學定律。
毋庸置疑的是,30多年以來,國際醫學界早已達成共識,對于非疾病矮小的人群而言,使用生長激素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其他的保健品宣傳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可刺激生長激素分泌,但效果不像生長激素這么肯定。誠然生活因素能起到促進身高的作用,但其對最終身高的影響十分有限,或許也就1-2厘米。”韓連書表示,如果孩子距離平均身高差距較大,那肯定還是要用藥物干預,才有可能最終達到滿意身高。
令韓連書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孩子因為使用了生長激素而突破了預測身高,奇奇的媽媽身高150厘米,爸爸身高164厘米,5歲時在父母的帶領下奇奇尋求韓教授的專業指導。
在排除各種病理性原因造成奇奇身高矮人一截之后,韓連書建議奇奇使用生長激素,原本奇奇的預測身高僅163-165厘米,對于一個男生,這樣的身高并不能令人滿意,而在堅持用藥6年后,奇奇的最終身高定格在172厘米,這讓全家人都喜出望外。
別畏懼生長激素
但國人對于“激素”一詞根深蒂固的恐慌心理扼殺了很多孩子長高的機會。
“總有很多家長對于生長激素望而生畏,憑主觀想象質疑其安全性。”韓連書解釋道,生長激素跟大眾所謂的“激素”(糖皮質類激素)并不一樣,其通過基因工程技術生產的重組人生長激素跟人腦垂體正常分泌的生長激素結構完全一樣,是繼胰島素之后人類合成的第二個蛋白質藥物,能夠很明顯地促進孩子生長。
生長激素在全球60個國家已經有30多年的使用歷史,僅美國就有超過20萬名患者接受過治療,導致的嚴重不良反應極低,在全球多數發達國家被納入國家醫保。研究也表明,矮小兒童并不會因為用了生長激素而增加腫瘤、糖尿病等嚴重疾病發生的概率。因而,如今應用包括生長激素在內的身高干預手段已獲得全球醫學界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