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大人物后面,必有一位或多位德才兼備、善于誘導的良師或親人。
? ? ? ? 清道光年間,貴州畢節翟錦觀被朝廷點為翰林。初任翰林院編修,負責誥敕起草及史書纂修等工作,后提升為侍講,專門為皇帝及太子講經讀史。41歲出任地方官,先后任過廣西右江兵備道、廣東鹽運使司、福建按察使、云南按察使,其一生政績顯著。翟錦觀能夠成長為棟梁之才,除得益于多位良師引導外,與其叔翟翔時的精心教育分不開。
? ? ? ? 翟翔時(1754-1810)﹒字審庵﹒號悅山。其先祖乃鎮雄中屯頭屯人,卒葬頭屯河對岸青山村水口社。翟翔時出生于貴州畢節王官屯翟家灣,后遷居貴陽云錦莊(今屬貴陽市烏當區)。在清代乾隆、嘉慶時期,翟翔時是貴州地方頗負盛名的大教育家。古在楊殿邦《翟悅山先生別傳》、宋劭谷《悅山先生事紀》、翟榮觀《悅山府君行述》,今在畢節翟顯長《翟錦觀和“畢節三翟”》等文章以及貴陽、畢節、大定等《地方志》中均給予高度贊揚。
? ? ? ? 據貴州《大定府志》載:悅山先生性情淳厚,言行莊謹,頭腦聰慧,七歲便能作文。年齡稍長,博覽群書,尤長于《尚書》、《左氏春秋》等經典著作,享譽一方。先生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丁酉科在畢節中舉,五十四年(1789)榮任貴陽府訓導,五十六年(1791)出監貴山書院(相當于今貴州大學副校長)。翟錦觀12歲隨叔就學,在叔精心教育下,年紀輕輕已擅于吟詩、作賦、寫文章,智慧超群。
? ? ? ? 悅山先生為人師表,常勉勵翟錦觀修身養性,以古代圣賢為做人楷模,立志為公;對諸學子依然苦口婆心引導。翟錦觀了解叔叔,對之佩服得五體投地;而其他學生卻誤以為悅山先生迂腐。后眾人見先生學識淵博,言詞肺腑,誨人不倦,立身一如所言,方改變看法,對其倍加尊敬信賴。連前任貴陽貴山書院院長何泌也將子應杰轉先生門下深造,他人更是以得先生教誨為榮。
? ? ? ? 2007年4月出版的《畢節古今人物名錄?翟翔時》一文中有史料云:初貴陽人為詩鮮知聲病(指平仄、對仗、韻腳等格律之誤),翔時為之指授精律,詩聲始多;至今(指同治年間)部人能詩者,皆稱得益于悅山先生教誨,蜚聲鄉里,眾人對先生常懷感激之情。
? ? ? ? 嘉慶元年(1796),悅山先生授任普安州學正,仍兼監貴山書院。嘉慶二年(1797),貴陽總督勒保重先生人品、學識,讓子英麟拜讀于先生門下。嘉慶十一年(1806),悅山先生升貴陽府教授,因母親去世,未就任。時孫玉庭任貴州巡撫,器重先生德才,委任其廷掌貴山書院,并出任主講席。此期間,翟錦觀多得益于叔叔點撥、教化,順利考取進士,被朝廷點為翰林。嘉慶十三年(1808),悅山先生出任貴山書院院長(相當于今貴州大學校長)。后滿洲鄂云布繼任貴州巡撫,聞人云“求人師,首選悅山先生也”,遂三次親臨先生家中拜訪,繼續請其出任貴山書院主講席。悅山先生德澤桑梓,清《畢節縣志》稱:翔時善教誨,好提拔、推薦人才,為貴陽南域所推崇,士大夫無論知與不知,皆稱自為悅山先生門人,尊稱其“悅山先生”。
? ? ? ? 教育的職能是什么?是以教育為手段幫助學生改善其社會地位嗎?不完全是。教育的真正職能是教給學生自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文化水平和文明水準,使其不僅有文化,還具有根植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及為他人著想的善良,造就對社會有益、對庶民有利,在人生之路上走正道、走得遠、走得久的人才——悅山先生在該方面成績極為突出。
? ? ? ? 悅山先生執教近20年,有門人舉鄉、會試者百余,像其侄兒翟錦觀這樣德才兼備、外領方面(清代省級官員)、內為翰詹(清代對翰林和詹事的合稱)者6人,居科舉道部曹者9人,知府以下親民官30余人。三個兒子兩個中舉,長子翟煜觀官任黎平訓導,次子翟榮觀官任甕安訓導、保舉知縣;三子翟鈞觀雖未中舉,乃堪稱貴陽府學優行生,留貴山書院任教。據相關地方志書載,悅山先生的這些得意門生沒有一個政績不顯著,沒有一個不具備“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貴品質,云南按察使翟錦觀便是這些眾多佼佼者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先生教書育人成就非凡,真可謂桃李滿天下,良師出高徒!
? ? ? ? 悅山先生一生獻身教育,忠于職守,德高望重,連續受到貴州幾任方面大員的信任和器重,其成就登峰造極,碩果累累。此種情況,在華夏神州古今罕見!
? ? ? ? 清嘉慶十五年(1810),悅山先生不幸病辭講臺,卒于家,享年56歲。他逝世后,門人、后學無限懷念,將其靈位祀之貴陽陽明祠。
? ? ? ? 人生的價值各有不同,但有價值的人生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即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而對社會有所貢獻,從不同方面促進自我、他人、集體或社會的進步。作為烏蒙山區發展史上聲譽卓著的大教育家,翟悅山先生的一生分明活得極有價值!
? ? ? ? 【注】:
? ? ? ? 1、摘自《建安文選·烏蒙名人⑵》;
? ? ? ? 2、本文相關史料援引《貴陽志》、《大定府志》及滇黔《翟氏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