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讀英文書最痛苦莫過對文化不了解和隔閡感,而對我而言最舒服方式就是把主題換成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中國"是個很大有很小的主題: 大到民族危亡,小到衣食住行,都讓人充滿好奇,想要一口氣讀下去。東坡先生講,不識廬山真面目,自緣身在此山中。于是便一直喜歡,從另一個角度,跳出來看中國。
這個略顯特別的書單,我選了近期看的英文書七本,主題皆是"異鄉人的中國",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個有趣的視角,充實幾個無聊的夏日。
何偉中國三部曲: 甲骨文 尋路中國 江城
何偉的中國三部曲不管從哪個角度來欣賞,都是極好的。雖然因為一些原因大陸只出了刪節版(比如江城涉及到三峽問題),但買一套原版來看也不艱難。語言平實邏輯性強,講的又全都是中國的林林總總,最后卻能落腳在哲思的高度。
何偉的故事也是每個中國人的故事,也許我們不是"歪果仁",卻也在某個方面是被異化的: 也許你是生在重男輕女家庭的小姑娘,也許你是性少數群體中的一員,也許你在校成績糟糕,也許你也加入了"剩"者為王的大軍,也許你長相不夠好看身材也只是中下??每個人都能看到自己"生活在別處"的蹤跡。
政治是生活的一部分,事業是生活的一部分,愛情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的全部,便是生活在別處。
譚恩美 喜福會
(我的書在宿舍,圖片來自豆瓣)
書和電影都極其好看,暢銷三十年自有它的道理。大一初讀的時候心里不服氣,覺得什么千里送鵝毛,虎媽一心希望女兒成才,實在是"牛鬼神蛇",全然都是扭曲了的所謂中國文化。之后硬著頭皮為了課程論文一次又一次精讀(書很薄,適合反復讀),琢磨母女關系中的每一字一句,才發覺譚恩美的文字功底和文化沖擊的力量。
中式的家庭關系和母女關系是極其微妙的,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通常都是母女這本經。爭執和不理解永遠是成長的主旋律,而長大的意義遠非變得毒辣刻薄,而是學會和解——和母親和解,和國家和民族和文化和解,和自己和解。
湯婷婷 女勇士
因為耶魯公開課(還有兩周學完這個課,之后可以出個書單,很棒的課程)買了這本書,之前做喜福會研究的時候,很多學者喜歡把這兩本書進行對比: 都是美國華裔女作家,都是主寫中式家庭關系,都有很多生硬的中國特色。但讀起來的感覺真心完全不同,湯婷婷塑造的是一個神話鬼怪色彩濃厚的舊式中國,抨擊的是女性沒有任何地位的中國傳統。
女勇士在美國很多學校都是課本,在中國卻幾乎是一邊倒的惡評……其實說到底一本書的優劣,還是應該認真品讀再做評價。雖然有時對于作者單純鞭撻中國重男輕女,迷信思想感到厭惡,轉念一想,其實六七十年代中國農村的狀況,其實應該沒好到哪里去。最喜歡書中的最后一篇,合著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Maxine帶著濃濃的美國文化,和中國古典文化交融合一,成為"身份小說"(Identity Plot)的最佳詮釋。
羅素 中國問題
(我在扇貝閱讀上看的,圖片來自豆瓣)
七八十年前的中國問題,有些已經解決,大多卻依然存在,或者說,還會長期永遠的存在。一百年前的中國在我心里落后無望,十分悲壯,但在羅素筆下卻是獨特而充滿魅力的。他對中國給予了厚望,也不乏對現世的不滿。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我的哲學入門書,也奠定了他平易近人的文字特色,很適合喜歡思考,喜歡政治文化,又苦于英文水平不足的朋友們可以嘗試這本。
容閎 西學東漸記
(我在扇貝閱讀上看的,圖片來自豆瓣)
很小眾的一本書,出自中國留學之父,歷史上第一個來自中國的耶魯畢業生。很有意思的是對于但是中國教育制度的討論,留學的損益,還有一些和曾國藩的討論,甚至對于屠殺,買賣,政權的一些剪影。
其實經歷了多年留美,他的思維已經西化,而中國傳統教育的精髓依然保留在心底。讀書人不論在何時何地,心懷的永遠是祖國。
這七本書,從清晚期到一零年之后,從留學教育,文化哲思,到鬼怪迷信,傳統融合,從在美華裔,到在華他者……也許你會批判某個作者的某些觀點,片面抑或過時,卻不能否認他們絕對能引發深深的思索。
有人說,我們生于斯,長于斯,最了解的當然是足下的這片土地咯。正是如此傍近,我們才沒辦法退一步看得真切,就像康德所言,"We cannot know the thing in itself." 中國從某種層面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正是基于如上想法,總結小書單在此,希望能給大家一點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