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孤獨分為十個等級,一個人看電影排名第四。這大概是因為在大家的概念里,看電影仍屬于社交或戀愛的范疇,一個人看電影多少意味著這個人存在交際上的漏洞,這多少散發出一點loser的氣息。
很難想象一個人去看電影可以完全是出于喜歡。
1、當我們還是學生的時候,找個人看電影很簡單,因為大家上課休息時間相同,況且那時候我們都有大把大把的閑散時光和渾身使不完的勁兒。但后來我們做了不同的工作,彼此之間生活,心事,圈子各不相同。看個電影都要提前一周約,而且對方還可能臨時變卦。
打亂自己的生活節奏遷就別人的時間表,我們經常如此。生活的失望就是由這樣的小磕小碰累積而成,它們的存在像白蟻一樣,一點一點消磨我們的斗志,讓人感覺自己永遠被日子追著跑,活像個奴隸。
大學時我曾經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我們曾在很多觀點上都不謀而合,畢業后我們先后來到北京工作。好友重聚,聊天游玩吃喝自然少不了,我們就一起約著出去玩,看電影,不亦樂乎,但是她有一點我不能忍——遲到。
遲到的原因一般是這樣的,“人家還要畫個美美的妝再出門呢”,“好不容易一個周末我還要補覺呢~”,“畢竟我離的比較遠”“導航出問題了…”。一次又一次的原諒換來一次又一次漫長的等待,時間被一次又一次白白浪費。
如果遷就他人是一種美德,以前我在這方面可謂是個三好學生,現在我寧愿不及格。
2、
很多時候我們對同一個詞語的理解是不同的。比如當我提到看電影的時候,我的意思就只是指看電影這一件事情,并不包含其他的內容。但如果換做別人,意思也許就是先逛個街,再吃個飯,然后看電影,最后還要在咖啡館坐一會。
這種雙方基于詞語理解的不同所導致的行為方式的不同經常導致大家雞同鴨講。如果這種事情是發生在熟悉的朋友之間,那或許還可以算作是一次思維上的碰撞。但如果彼此不太熟悉,通常尷尬收場,然后默默地在心里把對方的名字后面畫一個叉叉。
越長大就越明白,一個人的世界并不是他的國家,也不是他居住的那個城,甚至不是他工作的那個公司,而是他周圍所有的人和事。所謂讓自己的過的開心就是努力營造自己身邊的小小氛圍。
其實生活沒那么多擰巴,怕尷尬就不見,三觀不合就不聊,知道對方愛放鴿子就不約。你才是自己世界的國王,是你把守著自己的城池,有充分的權利讓不喜歡的人繞道而行。我們的任務就是找到最堅固的石塊建造最強大的城池,然后強化城內所有開心的事情。
3、
一個人娛樂,并不可憐也不孤獨,當然也算不上什么榮耀。
很多人以為一人跑去看電影是為了享受一個人狀態,其實并不是,只是為了享受影片本身。我經常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去圖書館,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逛街,從不覺得悲壯也沒覺得堅強,因為我沒時間想這些事情,吃飯的時候在品嘗,去圖書館的在看書,看電影的時候注意力在影片上,出去玩的時候在看風景。
我不想賦予獨處太多意義,如果獨處有意義的話,那它的意義也應該是做的事的意義。
很多時候,別人聽到我一個人去看了電影,嘴巴會瞬間張成“O”型,臉上都會閃過稍縱即逝的詫異,剛開始我不理解這是為什么,后來我想,可能是他們把看電影這件事情看的太嚴肅了。
我們總喜歡給生活中出現頻次低的事件舉辦某種儀式 ,如果看電影的是兩個人,那這個儀式感就有了。但我卻覺得看電影逛街平常的就像是吃飯睡覺和呼吸一樣,在有需要的時候開始,在不需要的時候結束,談不上儀式可言,也不需要活在別人的儀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