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春節已過,企業陸續開工,新一年的計劃也正紅火的開展中。但對于新媒體的一些同學,今年可能過了一個假年,很多遇到了如下的問題:
l企業對待新媒體的態度變成了《從入門到放棄》,減少預算,要求變現。
l新媒體要同步的平臺太多,20%的時間在寫內容,80%的時間在琢磨標題
l這個世界變化太快,唯一不變的是發一篇文章掉一片粉,做夢都在掉粉。
l處理的事情越來越雜,左手直播,右手社群。但對自己成長的路徑很迷茫。
對于新媒體,特別是微信運營的同學來說,似乎1.0的野蠻生長時代已經過去,那么企業新媒體如何做到二次覺醒呢?結合自己的一些經歷,給大家開工時吹吹耳旁風。本文主要分三部分為趨勢篇,企業篇,和個人篇三部分闡述。
l看清新媒體運營的現狀及趨勢
l企業對待新媒體的二次認知
l新媒體從業者技能加點get指南
泛新媒體時代來臨
僅從一個從業者的角度,越來越感受到泛新媒體時代的來臨。首先是新媒體自身的形態上的寬泛。
1.表現形式泛
新媒體從早期微信圖文,拓展到音頻,如荔枝,喜馬拉雅。再到短視頻,如秒怕,快手。再到視頻直播風靡,一直播,映客等。
2.結合領域泛
與互聯網+對應的是,新媒體作為重要的傳播載體,也搭載了越來越多的+。新媒體結合大數據,做輿情分析,新媒體結合人工智能,例如微軟的小英。
3.承載平臺泛
從微博,微信這兩大主流平臺,到現在新聞客戶端: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工具平臺:UC瀏覽器,WIFI萬能鑰匙等。電商:淘寶,京東等。形成了百家爭鳴,甚至有同學說平臺太多,導致自媒體人不夠用了。
新媒體的第二重泛,是從運營的企業來說,擴開了邊界,但是也越來越泛爛。
4.運營邊界泛
新媒體運營在企業中承擔的職責越來越寬泛,邊界也越來越泛。簡單來說,你的崗位是隸屬于哪個部門?
筆者就曾有過新媒體歸為在市場部,公關部,和運營部這三個部門的經歷。對于市場部來說,新媒體更重視活動營銷,公關部更注重投放傳播,運營部則更注重用戶運營。每個部門的側重點不一樣,也表現在新媒體在每個企業中的地位不同。
5.帳號泛
經過幾年的發展,基本上新媒體領域的占坑完畢,每個細分領域都出現了佼佼者,比如養豬的有“豬倌巴巴”等,包括比爾蓋茨近日也開通了公眾號。
企業這兩年也認識到沒有公眾號不行,有一個也不行,因為不夠。有些明明一個服務號可以解決的,非要整出一個訂閱號。與此同時,幾乎每個出名的大號,都有幾個冒牌影子號。
6.內容泛濫
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有生意。吸引流量的第一步就是入口,對于新媒體來說就是標題/圖片。所以能看到企業一個人在寫文章,卻有5個人幫忙改標題的現象,直播火了大半年,卻依然是錐子臉的天下。當然是不說明這個現象不好,存在即合理,肯定是符合現階段國情的,但是畢竟劣幣驅逐了部分良幣。
17年新媒體趨勢預測
關于預測本身其實并不靠譜,因為未知因素太多。就如同馬云之前和亞馬遜CTO在2003年的時候預測電商,說了半天就是沒有說到移動端上去。因為那會手機都是非智能機。說不定新的AR,VR出現后,媒體又有新的變革,也統稱為新媒體。
泛新媒體時代,意味著新的一些機會,筆者按照平臺維度,簡單說下各個平臺玩法及需要避免的誤區。
微信:重啟
1.整體流量穩定,但粉絲打開習慣嚴重下降下,微信公眾號分發入口可能進一步變革。目前搜索入口出現了朋友圈精選等。但如入口太深。如果出現新的變動,第一時間follow。
2.微信公眾號的馬太效應并不會加劇,大號面臨問題更多是營收與體量的平衡。
3.小作坊式(1-3人)個人公眾號崛起勢頭仍然兇猛,并將瓜分大半長尾流量。
4.給別人打廣告會越來越難,自己賣貨會變得主流。
5.隨著訂閱號更名規則改變,企業和個人間的賬號買賣會興起(當然這是微信官方不提倡的,要注意合理的粉絲轉移,具體方法可以參考筆者之前寫的《如何半路接手一個公眾賬號》)
6.小程序傳播對于有線下門店的企業是個機會,同時也開啟了以社群而非朋友圈的微引爆時代。
微博:轉移
1.與微信的“老齡化”趨勢不同,微博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2.一線城市用戶集中發聲,二三四線城市用戶觀摩追星。
3.從事件傳播角度,前幾年一般都是微博引爆,微信沉淀。后續可能改寫,微信引爆,微博二次引爆。最顯著的額例子就是羅一笑事件。
4.從形勢看,微博運營包括投放,從圖文,會逐漸往短視頻(秒怕)和直播(一直播)轉移。
其他自媒體平臺:分化
1.自媒體平臺會分化出不同的調性,比如今日頭條偏娛樂,一點資訊偏文藝等。
2.自媒體平臺將從純內容分發,會逐漸嘗試粉絲的深度聚合形式。
3.自媒體平臺內容圖文依然是主流,但短視頻比例將會提高。其提高速度和4G資費降低以及用戶養成習慣有關。
4.直播仍然是網紅的天下,但日益趨于工作室,流水線型生產。企業直播會形成差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