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有兩個都問我公眾號怎么還不更新這樣的話,我很是詫異,居然有對我寫的東西感興趣的?聽起來也不像寒暄或調侃,也聽過他們中評價說我寫的東西有點意思,姑且當夸獎吧,因為我倒是覺得最近除了吐槽真沒寫什么高質量文章。
自從合肥回來,我屬實是很久沒有寫東西了,突然覺得,人其實在一天內也就能勉強兼顧做好三四件事。若是不用工作,拿原本工作的時間來做一些有趣的事,倒應該能再多一些,而且肯定會饒有興致,廢寢忘食。
但凡一涉及工作,始終是提不起興致來,這怕是許多人的通病。而事實多是:很多人將時間浪費在了許多無意義的事情上,譬如癱在床上玩手機。就拿當今時代來說,好像也想不到別的更無意義的事了。所以沒了手機和工作,真不曉得人們會何以度日。
回到現實,為了得以生存,這世間大多數人不能離開工作。沒有什么家底是三代人內敗不光的,況且這世上有創造數代人無以窮盡的財富的能力者本就是個例,我相信這些個例不足以拿來做范用性結論,只不過他們看起來是如此耀眼,一切凡人在其光芒下是如此暗淡。然而這個世界是由大多數的凡人構成的。所以,面對工作,雖未必喜歡,但還需盡力。因為多數尊重的贏得,乃至自我實現,都是在工作的路途中得來的。
最近真的是在工作上感到一些壓力了,我還是覺得自己不太會處理成堆的事情。繁則亂,我應該學會怎么梳理一切。其實一件件來的話,也沒什么好讓人煩心的。
煩心的事情,我不想在文章里多提,并非逃避,只是從手足無措到得心應手,應該也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吧,待我積累一定的經驗,足以應對之時,再拿來分享吧,今天我說說工作以外的事情。
我想,一個人越是成長,他才會越懂“有限”這個概念。我們一生能獲取的知識,維系的友情,培養的愛好乃至壽命皆是有限的。多數人往往只注意過壽命,而忽略了其他。畢竟,只有死亡是永恒而公正的,若拿這世上一切的事情和死亡相較,也都無關緊要了。從前,我也會這么干,現在不會了。這個世上最卑微的人都會拿來用的逃避方法,一旦被使用,這世上將再無尊卑貴賤,是非對錯。我又如何看不明白,此等拙劣的逃避方法,徒淪為他人笑柄。扯的有些遠了。
關于社交圈極限
其實人一輩子也就兩萬多天,人的一天也是整整24小時,誰也不會多,不會少。人一生的社交活動,也是被限制到一個范圍的。一個正常壽命的人,一生可以遇到的有一面之緣的人大概是8萬人,可以和大概兩萬人有交集。一塊交往過,并可以記住的大概是兩千人。但研究表明,一個人的精力,也只能在其一生中與150人建立友誼關系,其余人皆成為過客。而這150人中,最親密的可能也只有約5位朋友。
恐怕以上這些數字,拿我為例,怕是要更少,一個社交廢材的自述。幸運的是,那一生唯一的一個人,我確實是早早遇到了。有時候上天為你關閉一扇門的時候,還是會為你留一扇窗的。但我還是希望您給我留個社交障礙3000問,也不至此,呵呵。
關于處理事物極限
一天24個小時,除去睡覺休息大概9小時,工作8小時,時間碎片(起居,飲食,消磨)兩小時,自由可支配時間只有近5小時。拿自己為例子,其實我之前還是覺得自己可以做好多事情的。諸如,讀書、寫作、健身,甚至是鼓搗文玩,游戲,聽收音機,會友。之所以把會友放在最后,是因為投入的時間確實和0無差別。至于前四項,即便是投入,也終不得深入。
我始終也沒看完那本《把時間當作朋友》,雖然我覺得它很有用;說了堅持寫作一周一篇,看樣子也沒那么頻繁,有水準的文章也未過5篇;雖然每天健身,我也沒有一次成功地將每日30分鐘以上的運動量堅持下來。更不自量力的是我居然還想過去鼓搗文玩,文章開頭那個金剛手串是我一時興起買的。盤成那樣的光澤固然有成就感,但類別、成色、價值、護理這些細節問題,終究是沒能抽出時間研究下去了,也算是廢了一半。蜻蜓FM也沒怎么聽了,番茄時鐘也因為太繁瑣而棄用了,小本本實時記事習慣也終究沒養成……還有許多我也覺得沒必要說了,究其原因,一來是因為確有精力相關吧。你在一件事情上下的功夫、時間決定了這件事落實的好與壞。但另兩個因素我覺得還是吃了不會統籌管理,不會自我約束的虧。有著強烈自我約束力的人,可以用有限的精力,完成盡可能多的事情。完成的質量,怕是要歸功于我提到的另一個:統籌管理能力了。拿天分這個東西而言,大多數人都是差不多的,所以主要還是看他怎么給自己有限的時間做規劃。其實《把時間當作朋友》的作者李笑來,看起來像是符合以上標準的人,當然我不是盲目吹他。因為作為一個中年人,他完成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而我目前的目標,是于下周五前把他的那本書先看完,諸君可監督,也有此文為證。
清明其實沒什么去處,但好在跟家人在一起,哪里都是可以發現景致的。
諸如書中所說,不緊急且不重要的事,暫時先排到最后,我的“盤他”、“紅樓夢”,喂雞暫時該放一放了。思緒到這里有些混亂,看了下時間11點55了,到了犯困的點了。但我覺得還是想說完一些東西再收尾的。
今日寫此文的目的,一來是說人的精力,時間的局限這一話題,二來也是想說最近自身的一些問題,譬如缺乏自我約束和統籌邏輯思維導致的一些種種,三來也想分享自己今天的一些感受,寫到最后吧。
人有的時候的分不清自我與現實,總覺得自己所想就是世界所想,自己痛全世界也痛,這種現象在學術上稱之為“共生”。初出生的嬰孩就會有這種共生現象,他哭是因為自己餓,繼而就覺得全世界都餓,得到吃的以后滿足,繼而認為全世界都被因為自己“哭”這一壯舉而受益,而被滿足。隨著人的成長,心智的成熟,人終究會脫離這種共生,而對自己有一個確切的認識,知道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那時,也正是一個人的真正成長。道理雖然淺顯易懂,人在有時候卻難以分得清。
就像今天下火車的騎行計劃一樣:手機打開了騎行計劃,最后卻是一路找車,直到硬走4公里回了家也未曾如愿。在本該單車最多的地方找不到單車,找了數十輛不是沒電就是故障,還遭遇占坑和被搶,原本一件小事,竟讓負面情緒如此放大,實屬可怕。當時就不明白,這就是一個簡單的我=世界的共生典型例子嗎?一個人在做計劃的時候,為什么不去考慮一些個人不可抗拒因素呢?
夜深,睡意不能拒,至此完結,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