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整整一周了,疫情還遠沒有結束。國外也在不斷擴散,回流,整個情勢像極了電影《傳染病》里的情節。
疫情來了,社會這臺巨大的機器驟然停止,而作為螺絲釘的我們不知所措。被隔離的兩周,是照盡世間百態的兩周,也是與自我相處的兩周,世事如此無常,人類又如此渺小脆弱,內心的孤獨感慢慢泛上來了。今天不扯別的,就分享幾個關于孤獨的故事。
先講兩個關于孤獨的小故事。
一個是讀書時老師課上講的,應該出自某個當代作家的小說。故事中有不起眼的一男一女,女的不美麗,男的也不帥氣,都屬于無人問津的人。他們天天都會去一個破落健身房的空房間,女的自顧自練一些舞蹈動作,男的也自顧自打拳擊,訓練。他們誰也不認識誰,也沒有跟對方說話,互相看不上對方。這樣的日子一天天過去了,有一天,兩個孤獨的人在那個房間做了愛,做完以后,日子還是依舊,他們還是不認識,互相不說話。
另一個是很久以前在電視上看到的新聞,一位守護南沙群島的士兵,十七八歲的樣子,他已經在那個島上獨自呆了一年。記者采訪他時,他說這是一年來他第一次跟別人說話,那時候沒有微信,也不能帶手機,島上只有一個緊急聯系時才能使用的電話。記者問他會不會感到孤獨,他說會啊,他甚至怕自己會忘了怎么說話,所以每天都會對著鏡子跟自己說話。我腦子里突然很有畫面感,這個畫面是對孤獨絕佳的注腳。而之后還會獨自呆多久,他也不知道。
還有什么時候比現在更適合理解孤獨呢?疫情期宅家看了不少電影,有很多是重溫,這里挑了四部與大家分享。
《瑪麗和馬克思》2009年
孤獨指數:??????
1976年,8歲的澳大利亞小姑娘瑪麗,機緣巧合中在郵局拿到了一個紐約男子馬克思的地址,她寫了一封信,詢問馬克思美國的小孩從哪里來。因為她的酒鬼媽媽告訴她,她是從啤酒瓶里來的。瑪麗喜歡動畫片“諾布利特”、甜煉乳和巧克力。孤獨的她沒有朋友,唯一陪著她的是一只大公雞。
44歲的馬克思住在紐約,也喜歡看動畫片“諾布利特”,他患有自閉癥,焦慮癥,嚴重肥胖,對親密關系充滿恐懼,唯一的朋友是他想象出來的影子。
收到信的馬克思鼓起勇氣給瑪麗寫了回信,兩個完全沒有交集的人開始成了筆友。
馬克思恐懼愛情,恐懼跟別人交往,但他信任瑪麗,瑪麗成了他唯一的朋友。他們會給彼此寄照片和自己最喜歡的東西,對馬克思來說,最珍貴的禮物是瑪麗送她的一瓶眼淚,因為他在信里告訴瑪麗他不會流淚,除非是切洋蔥的時候。
在長達近20年的通信中,瑪麗慢慢長大了,為了更了解她的朋友馬克思,她決定去上大學,并致力于精神病的研究。在25歲時,瑪麗以馬克思為研究對象的書出版了,并且大獲成功,成千上萬冊的書等著發行到世界各地。
瑪麗迫不及待地跟馬克思分享了這個好消息,并希望把一半的版稅分給馬克思。然而馬克思沒想到瑪麗會這么做,感受到了背叛的馬克思勃然大怒,把打字機上的M拆了下來寄給瑪麗。
瑪麗悲痛欲絕,毀掉了所有的書,希望自己最好的朋友能原諒她,但一直沒等來馬克思的回信。生活很殘忍,父母的去世,丈夫的離開接踵而至,瑪麗萬念俱灰,想要自殺,卻在這時,鄰居為她送來了馬克思原諒她的包裹。
瑪麗非常開心,又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在生下寶寶后,她決定完成自己一直以來的愿望——去紐約看馬克思。
然而在他到達馬克思的家時,馬克思已經去世了。屋子里放滿了瑪麗曾經送他的東西,屋頂上貼滿了瑪麗寫給他的信件,去世之前,他仰著頭,看著信件,眼角流出了淚水。
《她》2013
孤獨指數:??????
人孤獨起來,一個人都可以談戀愛。
《她》是一個有點悲傷的故事,但畫面真的非常美,所以整個片子看下來還是舒服溫馨的。
里面有很多畫面是在上海拍的,這是陸家嘴的環形天橋,背后的五星紅旗被強大的濾鏡調成了紫星紅旗。
故事很簡單,西奧多是一個信件撰寫人,平時少言寡語,不太懂跟人打交道。他心思細膩深邃,可以幫別人寫出感人肺腑的信件。但現實生活中的他,與妻子的關系面臨崩潰。這樣一個心碎的男人,機緣巧合中使用了一款新的人工智能軟件。
這款人工智能叫薩曼莎,擁有寡姐配音的絕佳聲線,關鍵是她非常懂西奧多。西奧多不斷地跟她聊自己曾經跟妻子的種種,他不能理解自己怎么就走到了今天的境地。
慢慢地,西奧多發現自己墜入了愛河,對象正是這并沒有生命實體的人工智能。
他跟朋友交換了這個秘密以后,朋友告訴他這很正常,很多人都在跟自己的人工智能談戀愛,有些人還在跟別人的人工智能談。
在莎曼薩的陪伴下,西奧多慢慢地從之前的困境里走出來了,看著他一個人對著人工智能的傻憨樣,我會覺得又好笑又溫馨。與人工智能談戀愛還能省去現實中的很多麻煩,不用買禮物,智能調教無限懂你,很少會發脾氣吵架,不會背叛,隨時陪你,簡直自己都想試一試。
但甜蜜的愛戀并沒有持續多久,西奧多發現薩曼莎作為一款人工智能,并不只跟自己一個人談戀愛……
客觀講這其實很好理解,人家辛辛苦苦開發一款產品賺錢,總不能只為了你一個用戶。但深陷感情中的西奧多很生氣,這種夾雜著嫉妒又無奈的怒火讓他覺得自己很愚蠢,或許在這一刻,他真正感受到了人生的荒誕和虛無。
無論是以前跟妻子那樣真實的相愛經歷,還是現在跟薩曼莎假戲真做的感情,到最后都只能自己跟自己和解,人生的救贖不能依靠別人,與別人的關系可以反思自己的種種不足。
《狩獵》2012
孤獨指數:????????
我們總以為孩子不會說假話,但正相反,他們經常說謊。
一部寒冷陰郁的北歐電影,個人影單上永遠排top5。寧靜的小鎮,單純的孩子,簡單的故事,卻組成了一個密不透風的死循環,沒有頭緒,無計可施,無處發泄。
和妻子離婚后,盧卡斯一個人生活在安靜的小鎮。他在幼托所工作,天性溫和善良,很快受到了當地居民的喜愛。平時和孩子們打成一片,周末還可以和好基友們一起去游泳打獵,生活平淡而快樂。
然而一個小女孩的無心之言打破了這一切。卡拉是盧卡斯最好的朋友女兒。早熟的她腦子里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她喜歡盧卡斯大叔,還大膽地表白了。盧卡斯聽到后當然斷然拒絕并教育了小女孩。這讓卡拉本能地覺得羞愧和惱怒,便和幼兒園園長說了些莫名其妙的話,把盧卡斯和之前自己看到但并不了解的有關性的知識聯系在了一起。
而這番無心之言加上園長一系列腦補,竟成了指控盧卡斯性侵幼女的鐵證。盧卡斯的生活從此走向了萬劫不復。
流言四起,沒有人相信他是清白的,包括他最好的朋友,女朋友,唯一相信他的只有兒子和愛狗。然而愛狗被殺,兒子被辱,自己被警察帶走,成了千夫所指變態罪犯,所有人都站在了盧卡斯的對立面,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唾罵,羞辱,毆打他。
小女孩卡拉萬沒想到自己的無心之言會給盧卡斯帶來這樣的災難,她一遍遍澄清之前的事情都是自己編的,但已經沒有人相信她,輿論像個巨大的黑洞,吞噬了包括真相、理性、情義在內的一切。
平安夜,卡拉和小女孩們在教堂里唱禱告詩:
孩子都是天使,他們來自圣城伯利恒
此刻的盧卡斯帶著一臉一身被毆打的傷,回頭看了曾經最好的朋友,卡拉的父親。
這個眼神太經典了,是審判,是控訴,有所指又好像無所指,個人覺得是可以被記入電影史的經典鏡頭。
流言散去,一切似乎又回到從前,盧卡斯又和大家一起狩獵,游泳。但一切都回不到從前了,人和人之間從此充滿了猜忌、防范、惡意。黑暗森林中的一聲槍聲驚動了所有人,你有可能是那個開槍者,也有可能是那個無故中槍的人。
在人人自危的黑暗森林中,大家都是孤獨的。
仔細想想,這樣的故事好像隨時都在發生。
《超脫》2011
孤獨指數 ??????????
“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加繆
這部片子絕對可以被冠上最高孤獨指數,片子真是好片,但還是友情提醒謹慎打開,以防抑郁。
跟前幾部相比,這部更深入到了人性本身,充滿了加繆式的孤獨感。主角永遠是虛無的眼神,帶點《局外人》主角莫爾索的味道,但跟莫爾索不同的是,片子中的主角在積極行動。
亨利?巴赫特是社區學校的代課老師,這個學校瀕臨破產,有魔鬼一樣的學生和家長,還有一群被折磨到快發瘋的老師。這都是一幫被踩在腳下的可憐人,而亨利本身因為母親的自殺,外公并重,一直不能釋懷而身陷抑郁。
故事是通過亨利和其他人的關系展開的。其中一個是雛妓艾瑞卡。
亨利在公車上看見艾瑞卡被嫖客侮辱毆打,便出來幫助了她。沒想到艾瑞卡一直跟著亨利,要跟他回家。從小在臭水溝里長大的艾瑞卡并不相信人性,一直想用自己的身體報答亨利,并一次換取在亨利家中住下來的資格。
亨利并無所圖的照顧慢慢感化了艾瑞卡,最終換來了一份真心的信任。艾瑞卡終于有勇氣重新站在陽光下了。
另一個女孩是亨利的學生梅麗迪斯,因為胖她從小備受各種嘲笑和羞辱,就連父母都把她當垃圾一樣看待。但這個女孩有一個細膩敏感的心,對藝術很有天賦。梅麗迪斯沒有朋友,亨利成了她唯一一個愿意溝通的人。
梅麗迪斯幾次想要自殺,亨利總勸她事情會慢慢變好,但事情并沒有變好,梅麗迪斯最后在學校的畢業派對上,吃下自己做的毒蛋糕自殺了。
亨利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引導這些年輕人,以防他們走向不歸路,但他自己的困境還是走不出來。他是擁有自我意識的人,但還是沒辦法從骯臟繁瑣的現實中解脫。外公最后去世了, 也沒有諒解自殺的母親。
他想幫助別人,但最后都無能為力。就像加繆筆下一直推石頭上山的西西弗斯。但加繆也說了,就算徒勞,但西西弗斯一直在推石頭上山,這可能就是人生的意義,對于亨利來說也一樣,他行動了,希望得到超脫。
在疫情期陰郁的下午寫這些電影實在太累了,先到這里結束吧,希望我們在重新走進人群時,能將那一份孤獨留在心里,留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