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娟子
昨日遇見一對祖孫,奶奶問孫子,今天的速算學會了嗎?通過他們的對話,我猜測這是個大班準備升小學的孩子。我向這位奶奶詢問了孩子上補習班的情況。
奶奶說:“孫子馬上要升小學,需要考試,教育局不允許學校布置作業,可是幼升小卻有明確的考試范圍,我們只能自己在外面補習了,不然肯定考不上。”說完這些,還附帶抱怨了教育制度的不合理。奶奶說,考試科目之一會考弟子規,不僅要求孩子會背,還要考父母雙方掌握的情況。
科學的育兒理念要求孩子在某個階段做相應的事情,不提倡超前學習,而現實生活中,教育機構卻會設置關卡來形成階梯教育資源。理想和現實沖突,如果按照理想的模式來,孩子勢必考不上好的學校,享受不了優質的教育資源。在這樣的形勢下,幼兒園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方面,它要安慰自己還要說服父母:“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拔苗助長。”另一方面,它也承受了來自家長和生源的壓力。于是有些幼兒園,老師背著上級,悄悄給孩子布置作業,成了學校心照不宣的事。
老師布置作業是一方面,效果的好壞卻是另一方面。學前幼兒還沒有自主性,布置作業后孩子吸收的效果如何,以及孩子對待作業的情緒會演變成什么樣,這些問題,都不是老師能控制的,最后這個任務的責任還是落到了家長身上。家庭作業后,孩子吸收的多少,孩子對學習興趣的增減,直接檢驗了家庭教育的質量。總而言之,不管是學校布置作業,還是對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起關鍵引導作用的還是家長和家庭。(幼兒的家庭作業,是以手工、畫畫為主,配上簡單的識字和數數等作業)
請不要小看了家庭作業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很多家長在孩子進入學校后,會把孩子學習的責任全部推給學校,以為從此能高枕無憂,做起了甩手掌柜。對于作業,很多家長認為是學校在“為難”家長,有此想法的家長,都小看了家庭作業。
家庭作業不僅僅影響成績好壞和升學那么簡單。家庭作業后,孩子吸收程度和學習興趣的增減,都是家長應該反思和總結的。一個小小的家庭作業,從中我們能看到,孩子是否養成按時完成作業的好習慣?孩子對待作業是什么態度?孩子在作業中遇到困難,積極性如何,用何種方式面對和處理?孩子獨立思考的程度?孩子對父母的依賴程度?孩子的興趣點在哪兒?孩子在作業中的優勢和不足?等等,都能通過小小的作業表現出來。而這背后反應出的習慣和思維方式,完全是家庭教育的責任,說白了,就是孩子父母的責任。“學校是管孩子學習的,我們在家了不起能輔導作業,還能干啥?”“我們工作這么忙,每天和孩子見面的時間都能數得過來,孩子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學校,學校當然是引導孩子學習的主要責任方。”有這樣想法的家長還不在少數。
學校的任務是教,家庭的任務是引導和培養心智。心智這個東西,與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緊密相連著。為什么有的孩子能早早意識知識的重要性,并能自主學習,而有的孩子懵懵懂懂非得逼著才肯學,這就是心智的差別。
心智的決定因素在于榜樣的力量
影響孩子心智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習慣、生活體驗以及父母的言傳身教等,其中,我認為最主要的因素是父母的“身教”, 常言道:“身教大于言傳”,也就是父母處事的言行態度對孩子的影響會更大些。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在生活中,父母就是他的榜樣。孩子還沒有分辨能力時,他就像個刻錄機,刻錄著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習慣的養成,一方面需要父母的引導,另一方面需要父母拿出行動來給孩子樹立榜樣。比如,想培養孩子閱讀的好習慣,需要父母能有意識的在家多看書,孩子會依葫蘆畫瓢,愿意并慢慢養成讀書的習慣。比如,想孩子對英語有語感有興趣,父母就得自己行動起來學習英語,孩子看到了,自然也想去探索。學習的過程枯燥而單挑,需要父母重點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而不能一味強迫孩子取得眼前的成果。
心智不僅包含了對學習的認知,還包含對生活中事物的認知,以及情感的感悟。心智快的孩子,可能會比一般孩子顯得早熟,就是因為他的認識更全面,情商更豐富。家長在想到“身教”時,大多會想到父母對孩子習慣的引導,其實,“身教”的作用,還能影響孩子情商的形成。父母跟孩子怎么溝通,為人處事是什么情緒和態度,孩子都看在眼里,在孩子對外“輸出”時,他就會按照印象中父母的方式來行事。
孩子,其實就是父母的縮小版,是父母的影子。孩子身上一切的問題,都是家庭教育的問題,都是父母自己身上的問題。年輕的爸爸媽媽們,請重視起家庭教育,永遠不要把教育寄托于別人別處,能為孩子的負責的只有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