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于網絡,文章原創,作者為在家居士,字明達,取內明外達之意,號養用,取善養慎用之意。主修禪凈密,佛道儒三教合一,結合現代科學認知,體證生命奧秘。這就是《文化與科學》的由來。
今天來講:“愿離邪妄心不退,念茲清凈彌珍貴。”,看過我之前其他文章的朋友們應該知道,那這句詩又和今天要講的禪宗有什么關聯呢?我們知道禪宗有一部經典《壇經》,是唯一一部被稱為經的由中國僧人宣說的典籍,足以說明六祖慧能大師不僅是一位肉身菩薩,更是一位對中國禪宗,中國文化起到變革的開山祖師級別的人物。我們知道六祖后世的理學,心學,都受到過禪宗的影響,宋儒“出入佛老,返于六經”,創立了影響整個東南亞的理學,明代的王陽明更是提出了心學,其核心四句教中“無善無惡心之體”,便是他自身修禪的體現。所以今天,我們講《壇經》里提及的內容。
五祖弘忍大師要傳下衣缽,吩咐眾弟子寫出自己修證的偈語,見得本性的人,方可得衣缽。神秀禪師寫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而之后慧能大師也寫了,這里有三個版本“①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染塵埃。②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③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想大家所熟悉的也是第三個版本,這首偈語可謂非常有名,流傳千古,引得無數騷人墨客,僧道官俗競相參悟。
那么如何來理解呢?我引宋代張拙秀才的一句“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云遮”最為形象。大家都應該見過日處虛空,遍照山河大地,那種萬里無云,碧空如洗的景象,其暗含的正是“清凈”二字。我們知道,陰陽的繁體字“陰陽”,正是云遮住太陽和太陽沒有被遮住的意思。上回我說人體的時候說過,一個人身體從“陰氣重”到“陰氣退”到“陽氣足”正是“撥開云霧見青天”的過程,也是一個人身體逐漸恢復的過程。其實人的自性如同日處虛空,一覽無余的那種景象般,而當我們的自性被煩惱塵勞所遮蔽,正如云遮蔽了天空,那些邪妄正如烏云,那些善念正如薄云,生命層次越高,云越薄,天越清凈,直到一覽無余的全體。正如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人,其自性被遮蔽也愈少,最后出了無相天,回歸本源。
所以我舉的這個例子,只是方便大家理解,能夠心領神會就行了。禪宗不僅要小悟,更有大悟,還要悟后起修,自己身體力行。正如神秀禪師說的,要在平時多下工夫,有為法去使自己的念頭保持清凈,又如慧能大師說的,要明白自己的自性是無染的,一切只是云來云往,要發自性之光,觀照內心。
好了,今天就先說到這,最后一張圖,總領全文,更打一句俗語,下回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