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入藏后地位低下,形同小老婆嗎?
松贊干布在藏族心中的地位,足以比肩于蒙古族心中的成吉思汗,即便是對于歷史不感興趣的吃瓜群眾,說起西藏也能說出松贊干布的名字。除此之外,另一個能被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概就只有文成公主了。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之間的聯姻佳話,幾乎就是我們對西藏最初的認識。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這段雪山童話,有關于文成、尺尊兩位公主的地位問題,被無數網友噴的口水四濺。那我們就來扒一扒這個話題,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兒。
網上有關于文成公主身份低下的論點大概有這么幾種:
第一、文成公主是松贊干布用軍隊逼著李世民出嫁的,因此文成公主的身份必定低下。
第二、松贊干布為了迎娶尺尊公主修建了紅山宮殿,等到文成公主進藏時宮殿都修成了,所以,松贊干布更重視尺尊公主;
第三、尺尊公主修建了大昭寺、文成公主修建了小昭寺,從這兩個名字就知道大昭寺比較牛。等到金城公主入藏后,因為不忿,將兩位公主帶來的佛像交換,變成了今天的模樣。這可以反證出大昭寺比小昭寺尊貴。因此,文成公主地位低下;
第四、尺尊公主先入藏所以是長妻,因此文成公主是小老婆。另外,藏文史料里,稱呼文成公主為贊蒙文成公主,吐蕃王妃(正妻)稱作覺蒙,松贊干布的覺蒙是來自尼泊爾的尺尊公主,文成公主是最后一個,她的身份是“贊蒙”,吐蕃王室婦人的泛稱,與覺蒙有著身份上的顯著差距。
大概網上就是這些論點,我們就按照藏史的記錄,逐條來分析一下,
首先來說第一條,按照《唐書》記載,松贊干布向唐朝求親一共有兩次。公元634年(唐貞觀八年),松贊干布第一次派使節前往長安覲見唐太宗李世民。使節在長安了解到,突厥、回紇、吐谷渾的國王都與大唐聯姻,在西域諸國中稱為“尚公主”,這讓松贊干布也動了迎娶唐朝公主的心思。
這大概是史料中,唐蕃兩國第一次外交接觸。從我個人來說,我不相信大多數藏史記載的,“松贊、文成、尺尊是在觀音菩薩幻化的虹光照耀下,同時受孕、同時出生的”。
原因很簡單,文成公主只是李唐宗室之女,不是李世民親生,而撰寫藏史的高僧們顯然不知道這一細節。
公元636年(貞觀十年),吐蕃使節再次出訪唐朝,第一次提出“尚公主”的請求,被李世民拒絕,這一點多部漢史皆有記載。[1]
兩年后,吐蕃聯合象雄大舉進攻吐谷渾。吐谷渾剛剛在四年前,被大唐滅國,國內百廢待興,無力抵抗吐蕃軍隊的進攻幾乎被滅國。《新唐書》記:“吐谷渾不能亢(吐蕃),走青海之陰,盡取其貲畜。”
八月,松贊擁兵扣關松州,初戰頗順,擊敗松州都督韓威。[2]唐庭援軍先鋒牛進達到達松州后,夜襲蕃營。松贊受挫后,領軍徐徐退去。縱觀整個松州之戰的戰役進程,不過是兩個大帝國之間的互相試探。即便是一貫好大喜功的漢史也只記載,牛進達夜襲斬首千余,[3]藏史中甚至沒有此戰的記載,目前關于此戰的記述,全部來源于新舊唐書和通鑒。我不知道有些人,怎么就看出松贊干布兵鋒大銳脅迫唐朝出嫁公主了。
另外,網上有篇文章[4]列舉了藏史記載的松贊干布豪言:“據吐蕃史書《世系明鑒》記載:“贊普致書唐主曰:‘若不許嫁公主,當親提五萬兵,奪爾唐國,殺爾,奪取公主’”。而在《西藏王統記》中亦載:“如若是行,不得公主,我即遣化身軍旅五萬,殺汝,擄公主,劫掠一切城市而后已。”
寫這文章的一看就是沒看過藏史,還好意思說“解密歷史真相”。這兩個書名是一本書好嗎?《世系明鑒》為薩迦·索南堅贊(1312~1375)所著,藏文原名全稱為《吐蕃王朝世系明鑒正法源流史》,但因為名字太長一般通俗譯為《西藏王統紀》,另外還有一個譯本名為《西藏政教史鑒》。這么簡單的問題,都沒弄明白還敢大言藏史實在可笑。
再有一點,《西藏王統記》中這句話是求親使臣(祿東贊)帶出來的,按照唐史記載的時間,此事發生在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而松州之戰發生在4年前。
并且,這句話是有上下文關系的。當祿東贊面對李世民的質疑,用松贊事先準備三道書箋作答,“汝大唐天子有法律,我吐蕃贊普雖無有戒律王如喜十善法律,但許公主,我可變化五千化身,一百日之內,即可建立十善法律,此非甚奇希有之事乎!若如是行,不得公主,我即遣化身軍旅五萬,殺汝,擄公主,劫掠一切城市而后已”。[5]
關鍵問題是,書中記載李世民質疑的三個問題分別是,有無“十善法”、有無“修建寺廟”的能力和有無“五欲受用”?這就有點荒誕了,據傳“十善法”是松贊以佛教經典為基礎,在吐蕃制定的法律,遠在長安的李世民如何知道要制定“十善法”,唐朝的法律又不是以佛教為基礎制定的?!再說了,這道書箋遞上去,估計祿東贊馬上就要人頭落地,也沒機會在松贊去世后,弄權十余年。
不管怎么說,文成公主確實和親吐蕃,這是毋庸置疑的。但這不像有些人說的,是唐朝向吐蕃示弱。公主和親是中原長期對外政策的一種選擇,以現代人的自由觀念來看確實有點不人道,不過我們不能把現代人的價值觀強加在古代人身上。別說是生在帝王之家的女兒,就是普通人家的孩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自己選擇愛人的權利嗎?再有一點,唐朝曾多次和突厥、回鶻、吐谷渾通婚,但最后,突厥和吐谷渾可都曾被唐軍滅國,這到底是代表著唐朝畏懼周邊政權呢?還是時移法易呢?
說完了,第一條,我們再來說說紅山宮殿說法。
紅山宮殿確實是在文成入藏之前就開始修建了,當她到達拉薩時,紅山宮殿有可能已經建成,并且尺尊公主也很有可能入住紅宮。但不能因此就斷定,這座宮殿是為迎接尺尊公主營建的。
我查閱了幾乎所有的西藏教法史料,提及遷都拉薩和營建紅宮,行文順序都在迎娶尺尊之前,而且多數認為其原因是,先祖拉托托日年贊曾在此修煉,因而吉祥。
藏文大藏經《丹珠爾目錄》十一頁上載:“為發展先祖之基業,乃建紅山宮。《瑪尼寶訓》也記載:“化身松贊干布想到:‘現今,對此雪域王國我將完成教化之事,為了眾生將于何處修行?’隨后乃以神通之力觀察,得見當在拉托托日年贊所居之吉雪地區(拉薩河下游)修行。于是,將各種供物以車迎送,并連同眷屬臣工人等一起前往……并建宮室居之。”
只有《西藏王統記》記載,紅山宮殿和尺尊公主有關,但是這樣一種關聯方式,“赤尊公主自作念言。藏王英俊神武,具諸才能,然絕不外出,定有邊患之虞。今當謀一善策,以防未然,……即能修建一大城堡。……定于陽木羊年為新城堡奠基。”中間略去的都是涉及宗教的神跡,不影響上下文關系。[6]
可以看出,紅山宮殿如果一定說和尺尊公主有關系,也只是她為了國家防衛安全提議修建的,我不知道網上所說,為了迎娶公主修建紅宮出處何在。松贊干布這種級別的君王,絕對不會為了一個公主而遷都,也不為了一個公主而大肆營建宮室,那個公主都一樣。
至于第三條,大小昭寺之別,這就更可笑了。
尺尊公主入藏后,為了供奉釋尊等身像先行修建寺院,但屢建不成。直到文成入藏后,因知道文成公主精于堪輿之術,遂向其獻上金沙一升,請其卜算。[7]在文成公主的協助下,大昭寺方得以建成。關于修建大昭寺和十二鎮魔寺,藏地流傳著很多傳說故事,再此我不一一贅述了,有興趣的可以去問度娘。
有人認為從大小昭寺的名稱上,可以看出兩位公主身份上的差別,實在是無稽之談。這兩座寺廟原來的名字分別叫做“邏婆朱囊(幻顯)寺”和“嘎西朱寺”(四喜幻化寺),您跟我說說,從名字上哪個更尊貴些?![8]
至于為何變成了現在的名字,我一個研究藏史的朋友推測,這可能是因為清朝時期,蒙古人在拉薩地區擁有龐大的勢力,他們將寺院統稱為“昭廟”。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大昭寺被稱為“伊克昭廟”。大概是因為,大昭寺前每年都要舉行拉薩新年傳昭大法會,地位比較重要,寺院規模也較大,因此才有了大小之分。此時,公主已經去世了一千年了。
至于金城公主入藏后,因為不忿怒換兩寺佛像的故事,根本就是個傳說。這件事情的始末來由,唐史上沒有任何記載,那我們就來看藏史是怎么記載的吧。
《新紅史》記載,“在此王(芒松芒贊,松贊干布的孫子,松贊的兒子在他生前去世)之時,唐軍抵達吐蕃,紅山焚于火。尊者釋迎牟尼佛像被藏匿于大昭寺,(唐軍)未得到。但漢地之史冊則載:(唐軍)將尊者不動金剛佛像攜帶到一上午的路程(原注:在曲隆達)。又,大臣噶爾率十萬吐蕃軍破壞漢地,據說噶爾本人亦死于軍中。”
這是《新紅史》原文,之前我已經說過,這么輝煌的戰績,唐史居然沒有任何記載。文中的噶爾從時間上來判斷,只可能是祿東贊(噶爾·東贊域松),他和他的幾個兒子可是唐朝的死對頭,如果他死于兩國交戰的亂軍之中,唐史無論如何是不會沒有記載的。
另外,按照唐史記載,祿東贊死于公元667年。這一年,唐朝所有的注意力都在遼東,三征高句麗的戰斗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為了啃下高句麗這塊硬骨頭,唐朝幾乎是傾其所有的集結了軍隊。
據《舊唐書-契苾何力傳》記載:“績(李績)頓軍于鴨綠柵,何力引蕃漢兵五十萬先臨平壤。”五十萬軍隊,這是主帥李績的前軍,唐朝水師為了配合陸軍也在朝鮮半島進行了登陸作戰。
很難想象在這種情況下,遙遠的西南邊陲,唐軍還有余力千里奔襲拉薩。同年的《唐史》還有這樣一條記載,“乾封二年(667年),吐蕃又侵羌人所居都、流、厥、調、湊,般、匐、器、邇、锽、率、差十二州;三月,唐罷十二州”。
綜上所述,所有旁證均不能支持唐軍兵入拉薩的說法。那么唐軍沒有兵犯拉薩,佛像又是怎么交換位置了呢?
我們來看看《松贊干布遺訓》是怎么記述這件事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金像需挪個地方安立,由南門進入拉薩幻顯神殿(大昭寺),把金像藏在神殿的一間護房中,然后在護房的門上畫上文殊菩薩像。到適當的時候,自有膽識超群之士會把它發掘出來的。與此同時,請把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從拉薩幻顯神殿)遷移安立到惹冒切寺(小昭寺)。這樣一來,久而久之,漢人們就會對釋迎牟尼十二歲等身金像,有如高懸虛空的明月,想得到也得不到了。”[9]
按照這個記載,交換佛像位置并將十二歲等身像封存,是松贊干布的遺命,并不是金城公主因為不忿小昭寺地位低,而采取的行動。不但如此,她還是應該是松贊干布遺訓中的“膽識超群之士”。
不過這個故事已經深入人心,為了配合這個故事,藏區還幻化出武則天是文殊菩薩轉世,當唐軍進入西藏,面對封存佛像墻壁上的文殊菩薩畫像束手無策。當金城公主進藏后,是從側墻開洞才將佛像請出。至少我去大昭寺時,藏族的講解員就是指著一副文殊畫像向我這么講述的。
最后說說,有關于先入藏者為長妻的問題。
說這種這話的人大概不知道,西藏地區是沒有明確的長妻、平妻之別的。文成公主入藏時間確實晚于尺尊公主,但不能因此就確定她的地位低下。
這里面其實還隱含著一個一直以來的爭論不休的問題,這就是松贊干布到底活了多少歲。在西藏大量的教法史料中,都記載松贊活了八十多歲,但其中互相之間矛盾甚多。
近代藏族學者根敦群培曾根據西藏史書、敦煌出土的《吐蕃歷史文書》、新疆出土的吐蕃時代的木簡以及漢族史料等做過詳細的研究,于1946年寫成《白史》一書,書中論定“松贊干布生于丁丑年(617),卒于庚戌年(650),壽三十四歲。”[10]
現代著名藏學家劉立千先生,也曾撰文《吐蕃贊普生卒年代重考》論述此問題。文中他一一指出了藏文教法史料中關于松贊年齡的錯漏,并斷定松贊干布25歲與文成公主成婚,九年后去世,壽34歲。[11]
我個人認可兩位先生的論斷,因為在各種教法史料中,記載松贊壽祿除了復雜的佛歷外,基本上都有三人要么同時出生,要么同時去世(松贊干布在陰土鼠年八十二歲時與兩位王后一起沒入大悲菩薩像的胸中——《紅史》),這顯然是不符合邏輯的。
如果松贊干布34歲英年早逝,那么他其余的三位妃子中,至少有一位要早于兩位公主成婚。按照《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記載:“文成公主入吐蕃九年,松贊干布去世,二人同居三年。”而松贊去世時,兒子貢日貢贊已經先于他去世,孫子芒松芒贊繼位。
這便足以證明,這位在《敦煌文獻》中被記做孟薩赤摩寧冬頓王妃,早早就為松贊干布產下皇子,這個時間甚至早于兩位公主入嫁。因此,尺尊公主先入嫁所以是長妃的理論不攻自破。
不過,你要是死抱著教法史料的記載不放,那我也沒辦法。教法史料確實記載松贊干布壽祿很長,另外三位王妃晚入嫁。
再有就是關于王妃稱謂的問題,在《敦煌吐蕃歷史文書》中記載:“贊蒙文成公主由噶爾·東贊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贊蒙文成公主”。
有人認為,吐蕃王妃(正妻)稱作覺蒙,尺尊公主便是這個稱號,稱文成公主的贊蒙,是吐蕃王室婦人的泛稱,與覺蒙有著身份上的顯著差距。
我相信看我這篇文章的人,絕大多數都分辨不出贊蒙、朱蒙、覺蒙,這幾個王室夫人專用稱謂的身份高地。我承認也一樣分辨不出,不過王堯先生已經辨析過這個問題了,他在認為,贊蒙、朱蒙(末蒙)、覺蒙等頭銜沒有區別,都是對王室后妃的泛稱。[12]
王堯先生的論述要是您都不信,那中國藏學界的研究,您也就都不用看了。現在學界的大拿,不是這位先生的門生,就是和先生亦師亦友。
另外,我在敦煌文獻中,也發現了一個可以作為旁證的例子。松贊干布為了吐蕃和象雄聯盟,將自己的妹妹賽瑪噶嫁給了象雄王李彌夏為妃,當吐蕃使者去象雄看望賽瑪噶時,也稱其為贊蒙,而不是覺蒙。由此可見,贊蒙肯定不是一個地位地下王室婦人的泛稱,吐蕃使者絕不敢對自己君主的妹妹如此不敬。[12]
因為,有人提及尺尊公主被尊稱為覺蒙,但很遺憾,我幾乎找遍了教法史料,也沒有看到相關的記載。當然了,我沒找到不代表沒有。不過在翻越大量藏史的時候,我倒是發現了幾個有意思的小細節。
在《賢者喜宴》中記載,“松贊干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12]
敦煌文獻《大事紀年》只有后世祭祀文成公主的記載,沒有涉及松贊干布其他任何妃子的記載。“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贊蒙文成公主”。[13]
另外,在《吐蕃金石錄》里有,立于大昭寺門前那塊著名的《甥舅會盟碑》背面碑文。碑文提及“當其創立大唐之二十三年,王統方一傳,圣神贊普棄宗弄贊(松贊干布)與唐主太宗文武圣皇帝和葉社稷如一,于貞觀之歲,迎娶文成公主至贊普牙帳。”[14]
雖然碑文沒有標明文成公主的稱謂,但這也是所有吐蕃時期刻石中,唯一一處提及松贊干布妃子的碑銘了。
我不知道,這些證據能不能向您證明文成公主的地位,當然我也沒有想要證明,她的地位高于尺尊公主的意思。作為古代一個生于帝王之家的女兒,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幾乎是肯定的,但文成公主卻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為漢藏的文化交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有一個例子可以作為漢藏間文化交流的小例證,在巴黎國立圖書館中,保存著一件出自敦煌的文獻殘卷。很多年,都沒有人知道上面寫的是什么,以至于它被作為古希伯來文收藏。
當日本學者看到它的時候,驚訝的發現,這居然是漢地啟蒙讀物《千字文》的殘卷,不過這版特別的《千字文》是漢藏文字對譯的(漢文正文,藏文標注),經過研究學者一致公認,這是西藏貴族用來學習漢文的起步教材,寫于中唐以前,用藏字所標記的字音也推定為中唐以前的音。這可以充分證明,在文成公主之后,西藏和中原的文化交流多么受到追捧。[15]
另外,有人提及松贊、文成、尺尊三人塑像的排列方式來指證尊卑。在我了解的西藏史料里,沒有以右為尊的記載。而且,釋尊等身像這種存在,都能從寺院搬遷,何況是三人的座次?再說了,即便是中原,左右尊卑在歷史上也更改過多次,何論西藏地區?
網上還有種很奇怪的論調居然很受追捧,認為文成公主進藏后,只保持了唐蕃之間二十多年的和平,覺得很不值得。這些人站著說話不腰疼,唐蕃兩國接近二百年的交往史上,見諸史端的血戰就有一百九十多次。文成、金城兩位公主入藏后,各自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在古代這可是整整兩代人。兩個柔弱女子,以一己之力,保持了邊境兩代人的和平生寧,就這一項便足以萬家生佛。
我們有什么權利坐在電腦前去指指點點,把自己打扮成一副歷史揭露者模樣?!
更可笑的是,生活在西藏的同胞都對文成公主極為敬仰,在藏地的傳說中,幾乎任何好事兒都和文成公主有聯系。
我說一個我親身經歷的例子,一次,我在山南靠近不但邊境的地方旅行,途徑一處摩崖石刻。身邊的藏胞對我說:“這是文成公主路過時刻下的”。我當時有點訕笑,這個地方翻過山恨不得就是不丹了,公主能來此地可能性幾乎為零。藏族朋友看到我的表情有點不忿,大聲對我說:“村里的老人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肯定是公主刻的,每當山里發大水,它都會變顏色提醒我們。”
一瞬間,我便懾住,自己讀了幾本史料,自己為對西藏有點了解,但我真的理解藏胞們樸素的人生觀嗎?可能真沒有,可能還很淺薄。
寫了這么多,就此收筆吧!我并不想為文成公主張目,她也不需要有人為她張目。神山雪域,公主無處不在,和光同塵,清濁自在人心。
下面,我把寫這篇文章的參考書目列出來,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大多數都是網上可以下載到的文獻。
[1]、《資治通鑒》記載:“初,上遣使者馮德遐撫慰吐蕃,吐蕃聞突厥、吐谷渾皆尚公主,遣使隨德遐入朝,多赍金寶,奉表求婚;上未之許。使者還,言于贊普棄宗弄贊(松贊干布)曰:‘臣初至唐,唐待我甚厚,許尚公主。會吐谷渾王入朝,相離間,唐禮遂衰,亦不許婚。’弄贊遂發兵擊吐谷渾。”;[2]、《新唐書吐蕃傳》載“都督韓威輕出戰賊,反為所敗。”;[3]、《資治通鑒》“吐蕃攻城十余日,進達為先鋒,九月,辛亥,掩其不備,敗吐蕃于松州城下,斬首千余級”。[4]、揭示歷史的真相——松贊干布迫娶文成公主,文成原來只是小老婆;[5]、《西藏王統記》61頁,薩迦·索南堅贊__劉立千譯;[6]、《西藏王統記》P58,薩迦·索南堅贊__劉立千譯,《賢者喜宴》中也有類似記載,內容幾乎相同,不再贅述;[7]、《西藏王統記》P78,薩迦·索南堅贊__劉立千譯;[8]、《賢者喜宴》P27,巴代·祖拉陳瓦著__黃穎譯;[9]、《柱間史》P259阿底峽__盧亞軍譯;[10]、《白史》根敦瓊培著__法尊譯);[11]、吐蕃贊普生卒年代重考——《劉立千藏學著譯文集·雜集》__劉立千著;[12]、《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增訂本》__王堯、陳踐 ;[12]、《賢者喜宴》P24,巴代·祖拉陳瓦著__黃穎譯;[13]、《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增訂本》——大事紀年__王堯、陳踐 ;[14]、《吐蕃金石錄》P43__王堯編著;[15]、《古代西藏史研究·總論》(三)__佐藤長;
文中圖片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