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距離2017年元旦已經過去快一個月了,可總覺得還沒過年,只有過了今天才是新年。中國人最重親情,除夕夜一定要一家人團團圓圓吃年夜飯的。
現如今,年味一年比一年淡,工作忙到最后一天,家中還沒有大掃除,年貨沒有買,新衣也沒添,春聯福字還放在桌上,鞭炮外環以內已經都不允許放了,只剩下滿城空蕩蕩,只能面包牛奶速凍湯圓餃子對付早餐。這才提醒我馬上過年了。
想想三十多年前,過年可是全家總動員的大事,提前一個月就開始制備年貨。過年對于小孩子吸引力更大,因為過年才能吃好吃的,穿新衣,有鞭炮玩,最關鍵的還能有壓歲錢。
我媽以前在銀行做事,唯一的便利就是可以換到嶄新的鈔票,市面上流通很少的貳打頭的票票就經常被用來發壓歲錢,開始是5張貳分,后來是貳角、貳元,生活條件好了直接就在壓歲錢上提現出來了。現在我女兒收到的大包都超貳仟了,可是卻找不回原來拿貳分壓歲錢的喜悅。
再說說吃的吧。上海菜講究濃油赤醬,滋味濃厚,所以上海人的紅燒菜肴做得最地道,而我外婆是蘇州人,所以兼容并蓄了兩地的特點,更甜更濃了。
以前過年各種食材都要自己準備,并沒有各種半成品,所以要吃湯圓,從借石磨磨粉開始,外公包干磨糯米粉,下班以后開始工作,有時忙到我們都睡了,因為石磨要還,還有別家等著用。還要磨黑芝麻粉,做湯圓芯,到小年夜一起包湯圓。八寶飯也是自己做的,先買好八寶飯上的蜜餞,我最喜歡冬瓜條,做八寶飯的時候需要把豬油抹在碗里,蜜餞放在碗底,豬油拌一下糯米飯,再填到碗里,家里大小合適的碗都用來做八寶飯了。蛋餃粉絲湯是必備,蛋餃是自家做的,小時候最喜歡看媽媽做蛋餃,先用一塊肥肉在勺子里抹一下,讓豬油潤一下勺子,然后加上蛋液,手腕一轉,蛋餃皮就成了,再放上肉餡,對折蛋皮,一只蛋餃就做好了。我主要在旁邊負責搞破壞,就是為了能吃到做壞的蛋餃皮,直到我媽受不了損失把我趕走作罷。
年夜飯上有些菜是必備的,比如烤麩(靠夫),黃豆芽(形似如意,又叫如意菜),塔菜(節節高),春卷(形似金條),銀絲芥菜(像什么我也不知道),一條魚(年年有魚),蛋餃魚丸粉絲湯(蛋餃像元寶),年夜飯里要放上茨菰(像如意),還有很多傳統菜,比如鰻鲞,咸肉,醬肉,咸雞,油爆蝦,水筍燒肉,油燜筍等等。魚一般不動筷子,要到初一才可以吃,才叫年年有余。點心一般是春卷、湯圓、八寶飯。都可以討個口彩,圖個吉利。
鞭炮今年不能放,以后估計也不可以了。只能懷念以往接近十二點時猛烈的爆竹聲,感覺整個上海都在顫抖。小孩子放不了大爆竹,就把500響的鞭炮,拆下來一個一個放,就可以玩很久。
年味雖然越來越淡,但親情不淡,所以年年除夕,家家團圓,過年還是一如既往,愿雞年大家都能身體健康,家庭和睦,事業有成,一年更比一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