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4934字
預計閱讀:10分鐘
上期我們聊到教員因工作過度勞累病倒,回韶山養病期間,在指導農民運動和廣泛接觸群眾、調查研究的基礎上(1925年,教員領導創辦了20多所農民夜校,創建了中共韶山支部,發展了第一批韶山黨員,20多個農民協會也前后成立),創作發表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分析指出了革命最大的同盟軍——農民。
今天,我們就跟隨教員走進1927年那個冬季,看看他兩年前在老家播下的“農民運動”火種怎么樣了。這是《毛選》的第二篇《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也是第一章“中國革命戰爭時期”的最后一篇。而就在《報告》發布后的一個月,殘酷的四一二政變爆發了,國共第一次合作宣告失敗。
《報告》長達1.74萬字(未含備注),信息量比較大,中間還有很多我們今天看來容易誤解的地方。為了確保客觀嚴謹的還原歷史和對原文原意的尊重,期間自己也查閱參考了相關文獻與紀錄片。另外為了我們更好的學習理解《毛選》,除了家里常年積累的有關教員、黨史的書籍,新訂購的其他延伸讀物也正紛至沓來。
一、背景:答復黨內外對農民運動的責難
備受爭議的農民運動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隨著北伐的勝利進軍,工農運動規模也空前高漲。
然而,農民運動的蓬勃發展,也嚇壞了地主豪紳和國民黨右派(國民黨內反對孫中山確定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右翼勢力)。他們紛紛攻擊農民運動,污蔑其為“痞子(指“地痞、流氓”)運動”、“糟得很”。而更令人擔憂的是,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陳獨秀也認為湖南農民運動“過火”、“幼稚”、“動搖北伐軍心”、“妨礙統一戰線”。
百聞不如一見。時任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的教員,歷來主張應該從調查研究入手,把事實先切實地弄清楚。他決心實地考察一下,看看農村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
1927年1月4日到2月5日,教員回到了當時農民運動發展最為迅猛的湖南考察。在32天里,他步行700多公里,實地考察了湘鄉、湘潭、衡山、醴陵、長沙五縣的農民運動情況。在鄉下和縣城,他廣泛地接觸和訪問廣大群眾,召集農民和農民運動干部,召開各種類型的調查會,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調研結束回到武昌后,教員迅速撰寫了《報告》,對湖南農民運動提出了自己的認識和看法,澄清了關于農民運動的不實之詞,成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農民革命斗爭的綱領性文獻。
這樣的文章都不敢登,還革什么命!
3月5日起,《報告》先后在中共湖南區委機關報《戰士》周報、漢口《民國日報》、《湖南民報》等連載。
而《報告》最初在黨中央的機關刊物《向導》上僅刊登了全文的一部分,之后就被主編彭述之給扣了下來,接下來的刊登也只能暫停。此時瞿秋白義憤填膺地站出來指責道:“這樣的文章都不敢登,還革什么命!” 并贊譽教員為“農民運動之王”,主動提筆,為這則報告寫了一篇飽含革命熱情的序言(最后將序言與《報告》裝訂成冊發行)。也正是在他的大力推動下,《報告》才最終得以廣泛傳播。
1927年四一二政變后,5月、6月,共產國際執委會機關雜志俄文版和英文版的《共產國際》先后轉載了該文。英文版的編者按說:“在迄今為止的介紹中國農村狀況的英文版刊物中,這篇報道最為清晰。”當時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布哈林評價《報告》"文字精練,耐人尋味"。《報告》的誕生,也為下一步“土地革命”奠定了基礎。
二、開篇:農民運動的嚴重性
由于開篇原文過于經典,舍不得刪減,就讓我們一起感受一下教員的語言魅力吧!
農民運動的嚴重性
我這回到湖南 ,實地考察了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五縣的情況。從一月四日起至二月五日止,共三十二天,在鄉下,在縣城,召集有經驗的農民和農運工作同志開調查會,仔細聽他們的報告,所得材料不少。許多農民運動的道理,和在漢口、長沙從紳士階級那里聽得的道理,完全相反。許多奇事,則見所未見,聞所未聞。 我想這些情形,很多地方都有。所有各種反對農民運動的議論,都必須迅速矯正。革命當局對農民運動的各種錯誤處置,必須迅速變更。 這樣,才于革命前途有所補益。
因為目前農民運動的興起是一個極大的問題。很短的時間內,將有幾萬萬農民從中國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來,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無論什么大的力量都將壓抑不住。他們將沖決一切束縛他們的羅網,朝著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國主義、軍閥、貪官污吏、土豪劣紳,都將被他們葬入墳墓。一切革命的黨派、革命的同志,都將在他們面前受他們的檢驗而決定棄取。 站在他們的前頭領導他們呢?還是站在他們的后頭指手畫腳地批評他們呢?還是站在他們的對面反對他們呢?每個中國人對于這三項都有選擇的自由,不過時局將強迫你迅速地選擇罷了。
開篇第一句 “農民運動的嚴重性”。教員聲先奪人,引人重視,毫無掩飾他看重“農民運動”的激動心情。
隨后,他以平實的語言向大家娓娓道來他的所見所感。而文中的“完全相反”、“聞所未聞”、“迅速矯正”、“迅速變更”、“如暴風驟雨……壓抑不住”、“沖決一切”、“葬入墳墓”、“決定棄權”,最后三連問,“不過時局將強迫你迅速的選擇罷了”結尾,言語生動,筆掃千軍,促使你不得不重視“農民運動”的力量,完全不同于一般公文的枯燥之感。
三、行動:組織起來,打倒土豪劣紳,一切權利歸農會
教員首先用數據證明了湖南農民運動的迅速發展:湖南去年10月前,農會會員人數不過三四十萬,能直接領導的群眾也不過百余萬。而10月到今年1月(1927年),僅4個月,會員激增至200萬,能直接領導的群眾已增加至1000萬。
同時指出,農民的主要目標是土豪劣紳,不法地主,旁及各種宗教法的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貪官污吏,鄉村的惡劣習慣。
隨著封建地主的特權被打倒,農會便成了唯一的權力機關,農村大小事都找農會解決。土豪劣紳,不法地主則完全被剝奪了發言權,沒有人敢說半個不字,并紛紛外逃或投降。一些小劣紳,中小地主、富農乃至中農,從前反對農會的,現在都求著入農會。
四、澄清:糟得很與好得很、過分、痞子運動與革命先鋒
關于“糟得很”。教員指出,被說“糟得很”是以農會為代表的農村民主勢力起來打翻了鄉村的封建勢力,而封建性的土豪劣紳,不法地主,是幾千年專制政治的基礎,帝國主義、軍閥、貪官污吏的墻腳,所以他們要污蔑其是“糟得很”。
然而打翻這個封建勢力,乃是國民革命的真正目的。是孫中山先生致力于國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沒有做到的事,農民在幾個月內做到了。這是四十年乃至幾千年未曾有過的奇功,所以這恰恰是“好的很”。
關于“過分”的問題。一是因為被土豪劣紳、不法地主逼出來的。他們歷來借勢稱霸,踐踏農民,農民才有大的反抗。反抗最力、亂子鬧得最大的地方,都是土豪劣紳、不法地主最惡的地方。農民心里明白,罰不當罪的極少。
第二個原因,就是教員論述“革命”的著名言論 ——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
農村革命就是農民階級推翻封建地主階級的權力的革命。農民若不用極大的力量,決不能推翻幾千年根深蒂固的地主權力。農村中須有一個大的革命熱潮,才能鼓動成千上萬的群眾,形成一個大的力量。所以矯枉必須過正,不過正不能矯枉(教員駁斥了改良派理論,要終結舊的封建秩序,必須用群眾的革命方法,而不是用修正的——改良的方法)。
所謂“痞子運動”。是因為以前被紳士們看不起的底層農民,現在居然抬起頭來,而且掌權了。他們發號施令,指揮一切。他們站在一切人之上,從前站在一切人之下,所以叫做“反常”。
然后,教員筆鋒一轉,稱贊農民是革命先鋒。并通過客觀分析,得出結論:占鄉村人口70%的貧農,乃是農民協會的中堅,打倒封建勢力的先鋒,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業的元勛。沒有貧農階級(照紳士的話說,沒有“痞子”),決不能造成現時鄉村的革命狀態,決不能打倒土豪劣紳,完成民主革命。貧農,因為最革命,所以他們取得了農會的領導權。
五、事實:農民運動做的14件大事(好事)
這個部分的信息量比較大,為了方便大家輕松閱讀理解,這里做了總結提煉,對容易理解偏差的地方也都做了解釋說明。
這14件大事,既是農民革命的內容,也是農村建設的重點。教員期待通過農民革命改造農村權力框架,實現農村制度變革,改良農村社會風氣,提升農民文化素養,促進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
革命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傳、動員。這部分有必要提一下有關黨的兩條政治宣傳策略,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后面的文章我們也還會聊到紅色宣傳智慧。
第一,只引導而不發表見解,讓人自動跟從(教員引用了孟子的話“君子引而不發, 躍入也”)。原文說的是破除封建迷信:菩薩要農民自己去丟,烈女祠、節孝坊要農民自己去摧毀,別人代苞是不對的。
第二,簡單的標語口號,實現不翼而飛、口耳相傳。在第8件事“普及政治宣傳”中,教員是這樣說的:開一萬個法政學校,能不能在這樣短時間內普及政治教育于窮鄉僻壤的男女老少,像現在農會所做的政治教育一樣呢?我想不能吧。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打倒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紳,這幾個政治口號,真是不翼而飛,飛到無數鄉村的青年壯年老頭子小孩子婦女們的面前,一直鉆進他們的腦子里去,又從他們的腦子里流到了他們的嘴上。并舉例說明,聽到小孩子也在喊:“打倒帝國主義!”
六、總結:實事求是,做難而正確的事
關于《報告》意義,《毛選》備注中有這樣的描述:當時黨內以陳獨秀為首的右傾機會主義者,不愿意接受毛澤東的意見,而堅持自己的錯誤見解。他們的錯誤,主要是被國民黨的反動潮流所嚇倒,不敢支持已經起來和正在起來的偉大的農民革命斗爭。為了遷就國民黨,他們寧愿拋棄農民這個最主要的同盟軍,使工人階級和共產黨處于孤立無援的地位。一九二七年春夏國民黨之所以敢于叛變,發動"清黨運動"和反人民的戰爭,主要就是乘了共產黨的這個弱點。
教員重視調查研究,尊重客觀事實,探究問題本質,工作無私無畏,非常難得。在《報告》中,教員依據自己的觀察,斷言“農民成就了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事業,農民做了國民革命的重要工作”,這是對農民運動革命性、正義性的總體肯定,彰顯了農民在國民革命中的作用。經過這次調查,教員明確了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也為“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道路的選擇提供了支撐。
人類要取得進步,就要實事求是。而實事求是談何容易,我們在一件事上做到了事實求是,也不能確保在另一件事上能做到。
新聞理論家、《人民日報》副總編輯梁衡先生在《實事求是為什么這樣難?》一文中,曾總結了之所以難的兩個原因:
一是客觀原因。“求是”是探求客觀規律,而規律常為現象所掩蓋。人們要經過長期的實踐、摸索、失敗、總結,才能得出那么一點真知。比如科學界,1777年法國科學家拉瓦錫發現了空氣中的氧氣可以助燃、活命,氧和氫可以組成水。而在此之前的一百多年里,人們認為燃燒是因為有“燃素”,與空氣無關。
二是主觀的人為因素。人要進行社會活動,都要相互合作。這時我們會發現,與人合作原來比與一塊石頭、一根木棍的合作要難得多。因為每一個人都有思想,都有一個主觀的自我。你要說服他實在難。
例如紅軍時期,共產國際派了一個德國顧問李德,十萬紅軍都要聽他瞎指揮。面對前線指戰員的真實反饋,他充耳不聞,反而指責他們沒有完全執行自己的戰略戰術,動輒便要處分、問斬。 致使根據地最終丟失,部隊被迫轉移、死傷無數。這么慘重的教訓才換來一個遵義會議,一條正確路線,能不難嗎。所以常言道,黨外有黨,黨內有派,黨內無派,千奇百怪。
“事實求是”四個字,包含了行事者的學識、經驗、思想方法、道德品質。同時,它又受時間、條件所左右。有的人在知識、實踐等方面過關了,在無私無畏上卻過不了關,或者在經驗問題上又栽了跟頭。所以我們無論個人還是組織,誰也不敢說永遠做到實事求是,就像不敢說自己一生不犯錯誤。
但是只要我們永葆“實事求是”這個精神,堅持克服主觀因素,尊重客觀事實。我們的行為就能不斷逼近真理,我們的事業就會不斷取得勝利。
好了,這期就聊到這里。下期,我們共同開啟第二篇章,跟隨教員走進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反對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工農民主政權)。
另外說一下,我們的文章更新不會很快,但會保持真誠用心。愿我們所有的等待,不負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