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開了一個公眾號,每天碼字攢經驗值,一天都不敢落下,就是為了能夠早日升級獲得用戶評論,進一步升級獲得打賞的功能。發家致富談不上,至少是在思考人生的同時,有一份額外的收入來源。他想的很好,微信也是這么想的。
另外一個朋友開了一個簡書賬號,偶爾有料想爆一下的時候,碼上那么一段,然后朋友圈和幾個大群里一轉,立刻就炸開了鍋。打賞的功能是默認就有的,打通了微信支付,體驗和微信原生的基本一樣,而評論也可以直接在群里和圈里七嘴八舌。她做的也挺好,可我猜微信就不怎么高興了。
微信為了鼓勵原創,給個人公眾號設計了一套成長體系,必須按照它設定的節奏,保持一定內容發布活躍度,同時要保證內容原創性,經過考察期后,這個公眾號就可以開通用戶評論和打賞的功能。
從微信生態圈的建設來看,這套機制沒啥問題。微信想用新鮮內容留住用戶,而不是網上隨處可見的雞湯或者新聞。于是這個重擔就通過這套機制完美的嫁接在所有個人公眾號運營者頭上。只要按照這套機制,個人公眾號們就會源源不斷為微信貢獻出需要的內容來。
但從用戶角度來看,這套機制的缺點就很明顯了。內容創作不是曹植寫七步詩,而是需要積累和創作的。金庸先生寫小說是好手,但他最痛苦的時期就是寫連載的那段日子。給創作者綁上時間和頻率的緊箍咒,產出的是量,丟失的是質。開篇那位公眾號運營的朋友,最近行文的用詞和態度都跟起初運營的瀟灑從容有了明顯不同。再好的酒,天天喝也就不香了。
這個時候簡書橫空出世,打通了打賞的簡書,讓創作者安心于內容本身,非高質量的內容沒必要天天發。一來質量不行的文章容易掉粉,二來還拉低了賬號整體在粉絲心目中的地位。只要文章質量高,群和圈自然會幫你傳播。搞微信運營的朋友都清楚,真正高傳播的文章都是通過群和圈來傳播的,通過公眾號來傳播的主要都是廣告。
所以,打通了微信支付的簡書,對于微信公眾號體系來說無疑撕開了一條口子。這條口子怎么擴大,兩個產品團隊間的后續博弈應該會十分精彩,我們一起搬上小板凳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