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家長最好的作品。作為老師,要和各種各樣的家長打交道,漸漸的可以從孩子身上觀測出家長的性格和家庭氛圍。家長的哪些教育會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孩子,又是怎樣影響的?一直是我比較關注的問題。有的孩子家長認為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是孩子卻很優秀(我指的優秀不僅是成績,也包括習慣和品行),有的家長費盡心思,可是效果總是不如意。可見,教育孩子不是一廂情愿,付出多少就收獲多少。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要講究天時、地利和人和。
天時——抓準教育時機
抓住教育時機進行恰當的教育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從出生到小學階段有哪些關鍵時機呢?
0-3歲
從出生到三歲的這三年中,孩子大腦的聯絡已經完成60%,完成了一大半,每一歲增加近20%。但是三歲以后,卻開始變慢而減緩速度,每一歲成長約10%,到6歲就要完成至80%。從6歲至8歲這一階段,發育速度又再減慢,每年成長5%,8歲時腦部的發育達到了90%。所以零至三歲是孩子們大腦智識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嬰兒的智識具有快速的吸收能力和成長能力。家長們如果能在此時期給予嬰兒必備的營養和切合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我們要如何教育這一時期的孩子呢?
(1)自由活動
著名幼兒教育思想家蒙臺梭利認為,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發展節律,教育要與兒童發展的敏感期吻合,就必須用不同的教育來適應不同的成熟節律,因此她十分強調個別教學,讓兒童按自己的需要自由活動,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我們要為孩子提供一個適當的環境,,讓他們自由活動,比如準備一些玩具,如小型的家具、玻璃、陶瓷等小物件,供孩子進行感官練習。
(2)豐富體驗
孩子需要用不同的體驗來認識世界,給他們開闊的視野,多帶他們去體驗不同的環境能促進大腦的發育。比如二到四歲是對色、聲、觸摸等感覺的敏感期。這種感覺能力在相應時期內出現、消失。當它們出現時,需要我們帶領孩子去參與相應的體驗。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機,就不可能再去彌補。
另外,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也能豐富體驗。如果孩子在早期教育中缺乏父親或母親其中一方的關愛,就很容易缺乏安全感;還有的孩子習慣自己玩,那么在集體生活中很容易會因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不知所措。
(3)給予選擇的機會
孩子在兩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變得很強烈,對于自己的物品開始有獨占欲,喜歡說“不”,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
和這個時期的孩子打交道,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控制好情緒,因為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我們的行為會在孩子身上得到反射,家長粗暴,孩子就會學習到粗暴,以暴制暴的結果只會更暴。我們在引導孩子的同時,讓他體會到尊重很重要。所以不妨給孩子選擇的機會,讓他自己在合理的范圍中做出判斷。這樣孩子會有當家做主的感覺,更有利于身心的成長。
7-9歲
孩子進入小學,開始融入學校生活,需要面對更多復雜的情況和問題。這一階段是孩子身心發展的重要時刻,需要我們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引導。
一二年級
在這里,給大家推薦方舟老師的《一二年級塑造孩子一生的關鍵》一書。這本書的可貴之處在于沒有什么高深的理論,有的只是切實可行的方法,深入淺出的點出具體的方法??刹僮餍院軓姟_@本書提醒我們要注意以下問題:
(1)注重教育方法。
每個家長們都有一顆愛孩子的心,但是只掌握著千萬種科學的教育理論,唯獨缺少愛孩子和教育孩子的實用方法是不行的。比如家長都知道賞識教育的重大意義,但鼓勵的時機和具體方法比盲目的鼓勵更重要。此書每提出一個問題,就會有相應的方法做指導。
(2)關注孩子的心理世界。
孩子的任何一種轉變,都有著其必然的心理淵源。所以,我們倡導:只有首先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去真正地了解和尊重他們,才能更好地教育他們。針對孩子在一二年級,也就是在“幼小銜接”這一階段的心理特征、心理發展走向等問題要時刻關注。
(3)體現家校聯合的思想。
家庭與學校,是孩子最重要的兩個成長空間。如果深入分析,我們就不難發現,在小學階段的開端期,孩子身上存在的很多問題,如厭學、自卑、注意力不集中等,都不是家長或學校單方面教育所能改變的。要想把孩子教育成材,不僅需要教師與孩子之間經常溝通、家長與孩子之間經常溝通,更需要家長和教師之間常做一些交流。
(4)提高學習成績與人格培養并重。
通過分析很多孩子的成長之路,我們發現:孩子擁有一個什么樣的未來,智力上的差異并非決定因素,孩子是否擁有一個好個性、好習慣,才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勤奮好學、積極進取、認真仔細等很多好習慣,往往可以讓孩子受益一生。
因此,家長在培養孩子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等問題的同時,要針對一二年級這一年齡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找到培養相關的良好習慣與個性的培養方法。畢竟,我們希望帶給孩子的是一個美好、成功的未來,而不單純是次次滿分的優異成績。
三年級
教育界有這樣一句話“三年級的孩子呈馬鞍形”,意思是說三年級的孩子各方面狀態都不穩定。
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問題呢?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特征,主要有以下原因:
1.有一定的思想,但理性認識不足。
2.個性開始獨立,但努力的方向不明確。
3.一些習慣得不到鞏固,控制力薄弱。
4.學習壓力增大,積極主動性不夠。
針對此階段的孩子,我們要注意:
(1)傾聽比指正重要
許多家長看到孩子犯了錯誤或是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就急于指點迷津,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可是孩子總想自己做決定以擺脫父母的控制。如果讓孩子將精力都放在“對抗”上,那么勢必會形成親子關系緊張。
對于這個時期的孩子,家長需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學會在傾聽和互動中進行評論,以平等和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不用高高在上的身份去壓制孩子。
(2)從他律過渡到自律
注意傾聽孩子的想法是不是就聽之任之呢?當然不是。
我曾見過這樣一個孩子。他到了初中就不想上學了,因為沒有學習的興趣。他在小學時,只要不愿意寫作業家長就聽之任之,漸漸的孩子認為學習不重要,可有可無。他自愿報了樂器班,慢慢的又知難而退,家長也聽之任之。當他不愿意上學了,這時候家長才著急,但已經晚了。為什會這樣呢?因為家長忽視了從“他律”到“自律”的引導。
孩子小的時候控制不住自己,注意力不集中,輕言放棄。這時候需要家長約束和監管,也就是“他律”,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態度去對待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7-9歲的孩子需要依靠外界的力量來形成習慣和品質,到了10歲左右漸漸的由“他律”轉為“自律”,家長的角色由監管過渡到幫扶。如果任由孩子淺嘗輒止、輕易放棄,不僅容易使孩子養成任性、沒有耐心的性格,而且錯失了從他律到自律的關鍵過渡期。
所以,當孩子學習之初,就應該和他討論好以后可能出現的困難和相應的對策,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從好奇、興趣到學習、鉆研是一個長期的挑戰過程。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磨煉心性,明白了只有堅持努力才能有所獲的道理,自我的控制力才能發展提高,才能成為一個有自覺意識的獨立的人。
(3)從目標著眼以細節入手
因為年齡特點,孩子容易一時興起而淺嘗輒止,這時最好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通過一定努力就能做到的目標,就好像跳一跳就能夠到桃子。在落實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細節入手,關注過程的積累。比如,我們都知道課外閱讀的重要性,那么不妨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閱讀計劃。這個計劃要在孩子原有的閱讀基礎上有適當的提高,但是又是通過努力就可以做到的。為了避免走馬觀花或囫圇吐棗,孩子閱讀完,我們可以針對情節發展和人物特點提一些問題,使孩子有意識的注重積累和思考。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見“地利”和“人和”的重要性。教育孩子怎樣做到“地利”和“人和”呢,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