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對八股文起了興趣,科普了一番,才發現,我們都誤讀了八股文。
八股文的起源可追溯至唐朝的“帖括”,宋時,為了避免“浮華不切實用”的唐代科舉弊端,“并多科為進士一科,一律改試經義”,發揮對經文意義的理解來寫文,當時的考試對文體并無限制,也無對仗排偶的要求。
官家沒要求,不等于考生沒追求。當時有的考生主動運用排比筆法,寫成與八股文類似的文章。此舉,被一些歷史學家視為八股文發展的開端。由此,我們有兩點需要特別關注,首先,八股文的出現,是為了解決前代科舉中“浮華不切實用”的弊端。其次,八股文不是政府發明的,是腦力勞動人民為追名逐利,自己發明創造的。
明清時期,四書五經的的加入,代圣人立言的要求,使得很多文人仕子不能成為跳過龍門的金魚,紛紛拿起手中的筆,發揮自己的特長,對八股文口誅筆伐,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及至清末,八股文已成過街老鼠,頭頂空洞死板、言論迂腐的大帽子,被人人喊打。。顧炎武更是說:“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一篇八股文,狠辣超過了始皇的“焚書坑儒”,真是該打。
上學的人都有一種感覺,作文成績非常主觀化,一個老師一個看法,特別是在各種統一考試中,閱卷者不是自己的語文老師,成績經常容易出現忽高忽低的現象,高考估分時,作文更是像黑洞一樣神秘,能得多少,完全靠運氣。
犯相,本是傳統中兩人屬相相克的說法,也沒什么科學道理,現在,則引申為兩人莫名的就看不上對方,雖然嘴上不說,心里卻對對方極為不滿,就是俗話說的,看不順眼。在心理學上被稱作,一個人對外界事物的本能的心理防衛機能。幾乎人人都有。
文如其人,每篇文章都和他的主人一樣,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脾氣,自然也就有看不順眼的“文”。或許,你的文章一直不受賞識,就是和閱卷老師“犯相”了。這里的“犯相”并不是說,你與閱卷者之間有什么個人恩怨,而是你的文章觀點、語言、寫作風格等,不被他接受,自然也就入不了他的法眼。
其實,這也沒多大的事,看上你的文章,收了,看不上,扔了,也就這樣了。如果是影視圈,看不上還則罷了,看上了,還要潛規則一把才行。相比之下,還是寫字保險些。
這里說的其實就是一個問題,文章的標準化。雖然文章可以有個性,但是審閱,必然要盡量避免個性化,這樣就只能將文章標準化,按照統一的審閱標準閱卷,公平取士,八股文就是應此需要而出現的。
八股者,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將一篇文章分成標準的八個部分。開始先揭示題旨,為“破題”。接著承上文而加以闡發,叫“承題”。然后開始議論,稱“起講”。再后為“入手”,為起講后的入手之處。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個段落,前后合起來共八股,故稱八股文。
一眼就可以看出,這哪里是一個束縛人的吊繩,分明就是一個,層層推進,步驟清晰的寫作方法,何罪之有?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八股文只是一種寫文章的格式,無所謂好壞,就是懷了皇帝老兒的私心雜念,才被世人詬病。世人不敢罵皇帝,還指望著皇帝給官做;世人只敢罵八股,嫌八股擋了做官的道。
今天,有一些英語作文,仍采用固定的模板來寫,如果不采用推薦的格式和模板,閱卷老師就會對此作文打低分。很多理工科的畢業論文都是固定的,“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背景知識,第三章理論基礎,第四章實驗設計,第五章實驗結果,第六章結尾”。
八股文,也成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過兩天,恰好要在北京召開《第39屆國際標準化組織大會》。本屆大會主題為“標準促進世界互聯互通”,這與八股文出現的本意完全一致。八股文的出現,就是為了解決這么大的一個國家,這么多的人口,和參差不齊的教育水平,所導致的隔閡和差異,盡量體現考試的公平性。
千年前,我們的前輩創造了八股文;千年后,我們不應再繼續誤讀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