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在“治國必先齊家”一章節中有一句:“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這里引用的就是詩經《曹風·鳲鳩》中的句子,講的是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其儀不忒,正是四國”指容貌舉止莊重嚴肅,可以成為四方國家的表率。
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鳲鳩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帶伊絲。其帶伊絲,其弁伊騏。
鳲鳩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鳲鳩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國人,正是國人。胡不萬年?
全詩四章,都以鳲鳩及其子起興,鳲鳩即布谷鳥,是我們常見的一種鳥兒,每年芒種前后,布谷鳥會用清脆而悠揚的歌聲催促人們耕種,“布谷!布谷!”“社前社后雨紛紛,山北山南處處聞。田父不知墻壁字,此聲便是勸農文。”可見它是一種美麗可愛、富有靈性的益鳥。
其實,鸤鳩鳥還有一個特點是慈愛,據說布谷鳥喂養仔鳥,早晨從上向下,晚上從下至上按序喂食,早晨喂食從頭到尾,下午喂食從尾到頭,公平合理從不有錯,無偏無私,平均如一。伏羲氏創立鳥官制度時,就曾設立鸤鳩官掌管分配,既取其公平如一之意。所以詩人在這里以鸤鳩起興,即喻淑人君子應像鸤鳩一樣公平如一地對待子民。
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淑人:善人。儀:容顏儀態。心如結:比喻用心專一。首章詩人描繪了布谷鳥在桑林筑巢,細心哺食七個小鳥的場景,接著贊揚品性善良的好君子如鸤鳩鳥一樣,儀容端莊始終如一,內心操守堅如磐石。
鳲鳩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帶伊絲。其帶伊絲,其弁伊騏。
鳲鳩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鳲鳩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國人,正是國人。胡不萬年?
接下來的三章,每章六句,通過鸤鳩之子忽而在梅樹,忽而在酸棗樹,忽而在各種樹上的玩耍來說明小鳥尚未成熟,行動尚無一定之規。
弁(biàn):皮帽。騏(qí):青黑色的馬。一說古代皮帽上的玉制飾品。忒(tè):差錯。
布谷鳥在桑林筑巢,小鳥嬉戲梅樹枝間。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他的腰帶白絲鑲邊。他的腰帶白絲鑲邊,玉飾皮帽花色新鮮。
布谷鳥在桑林筑巢,小鳥嬉戲酸棗樹上。品性善良的好君子,儀容端莊從不走樣。儀容端莊從不走樣,各國有了模范形象。
布谷鳥在桑林筑巢,小鳥翻飛棲息叢莽。品性善良的好君子,百姓敬仰作為榜樣。百姓敬仰作為榜樣,怎不祝他萬壽無疆。
在《衛風·淇澳》中我們講過君子的儀表:充耳垂寶石晶瑩,帽上玉亮如明星,威武莊嚴,磊落光明,是國人的典范。儀表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外表,更是人的心靈世界的表現,由表及里、表里如一的人才能稱之為正人君子。
如果一個君王能做到如此賢明,人們怎能不祝他萬壽無疆?這里包涵著人民對一國之主的期望,希望國君能像布谷鳥一樣,言行始終如一,信念始終如一,著裝標準規范,不會出現差錯。這樣的舉他這樣的行為,正是四方的表率,而他的國人也會像那在各種樹叢中棲息玩耍的小鳥一樣,以他為榜樣,人們怎能不祝他萬壽無疆呢?
“鳲鳩在桑”,始終如一,操守不變,布谷從此是美德的典型和代表,后人又稱其為杜宇、子規、望帝、蜀鳥等,成為文人墨客的常詠之物,關于它的詩詞數不勝數,文化意蘊豐富多彩。
“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大文豪蘇軾借它表達傷春惜春之情;“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詩仙李白借它抒發對友人的思念;“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大詞人柳永借它吟詠鄉愁;“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晚唐李商隱借它傾訴悲苦與哀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