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1
曾在一個知名公司工作過的朋友說,經常會有人問她“聽說你在某公司工作過,我想去那家公司,你有沒有什么建議?”
朋友說,“有人連那個公司做什么業務,有什么產品都不清楚,就來問我,簡直是浪費彼此時間。”
丘吉爾說:即使你不是天才,做好準備工作也會讓你看起來像天才。
不管是與人見面還是去應聘,做足功課,不僅能讓自己更有底氣,也能讓人感受到你的誠意。
感悟
這種情況很普遍,尤其在剛畢業要投簡歷時。
有的人,不僅對要面試的公司不做了解,甚至對這個行業也不懂,對自己想從事什么也不知道,就去各種面試,然后各種碰壁。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想做事前功課,更多的是想不到做這件事,尤其對剛畢業的學生來說,大多是懵懂的、焦慮的,或充滿了一腔斗志卻找不到發力的點,只想盡快找到一份可以安身立命的工作。
我想,在投出簡歷前,如果能先問問自己喜歡什么,想要做什么,適合做什么,然后根據自己的情況去了解一個行業與企業,再根據企業與行業要求,反觀自身,之后采取相應的行動,會不會更好?
故事2
《別獨自用餐》的作者在書中講到父親對他的影響。
他父親是一個普通工人,他希望讓兒子(即本書作者)獲得更好的教育,但不知該怎么辦。他想跟自己從來沒有見過的老板探討這件事。
老板知道后,竟然答應與這個孩子見一面。也是這一面,改變了孩子之后的人生走向。
每當長大后的作者缺乏請求別人或邁出一步的勇氣時,都會想起父親的教導:
勇敢點沒什么不好,最壞不過是遭到別人的拒絕。
感悟
我知道一點:優秀的人,大多是樂于助人的。
只要你足夠努力,足夠善良,足夠有擔當,成功的人會樂于幫助你的。前提是不要走歪路。
就像好老師,會很樂意回答學生的問題;像好領導,很樂意幫助員工解決他們解決不了的事情。前提是問題要足夠走心走腦,事情是真的解決不了又有意義。
但讓人遺憾的是,我們在自己不夠強大時,多數羞于在更優秀的人面前表達自己。或許這與東方人的含蓄有關。
當你一直想跳出舒適圈,想改變現狀時,勇敢點,大膽邁出那一步,不會有錯。
想起那段話:閉上眼睛,想象一下,現在是時間2067年,你已經七老八十了,獨自坐在房間,臃腫老態,不能自理。你許了個愿望“老天爺,求你讓我再年輕一次吧。”“好的。”
于是“biu”的一聲,你睜開眼睛,回到了2017年。這一次,你打算怎么活?
故事3
沒有什么比一封綴著一大串收件人的郵件更缺乏誠意的了。
我們經常會見到出沒在各種聚會中,忙著到處塞名片、與人攀談的人。他們那種蜻蜓點水似的社交與海投簡歷區別不大。有人經常會問,為什么我投了那么多簡歷卻都沒有消息?
拜托,你能不能把手頭那份標準簡歷,根據目標公司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修改一下,讓你的履歷看起來和職位更加對口?
為什么群發祝福短信那么讓人討厭?因為群發者把一件要求誠意的事情做得誠意全無。
感悟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兩點。
蜻蜓點水似社交與海投簡歷,我更愿意認為是投機心理或僥幸心理。
這種人不會考慮自己是否有真才實學,關注點永遠在外面,整個人是漂浮的,沉不下來。總希望到哪里都混個臉熟,說不準會認識什么牛人或遇到什么好運。他們不會想到那句很現實的話“肩膀一齊才是親戚。”
換言之,不管你認識多牛的人都沒有用,只有努力讓自己的能力與之對齊,才是真的。
對群發短信的人,我不認為都沒有誠意,但我相信,群發者都是相當懶的人。
曾經剛有手機時,我還買過幾本滿是祝福短信的書。各種優美的句子,美好的祝福,照著編寫下來,發給不同的朋友。是的,即使那種信息,也要不同的朋友發不同的祝福。因為你跟每個朋友的感覺是不同的。
我從來不群發祝福短信,也不喜歡回群發的短信。雖然我相信,群發者在發祝福時,內心是有誠意的。
近年來我給朋友的節日祝福越來越短了。但即使再短,也要特意寫給ta。寫下那個名字,那個稱呼,你在心里才會與ta有感應,才不會讓你的懶與敷衍,淡化了你的心意。
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