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林森浩的心理分析,有文指出他的自我同一性發展出現了問題。
什么問題呢?比如說大學時他的專業是根據父母的意愿填寫的,這本不適合培養他的自我。好在后來,他在見習中發現了學醫的意義。
但是,一個本致力于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真正的幫助的人,卻被分配到了間接專業——超聲波專業。這和他的初衷十分相悖。
還有,他的人際交往也不行,自我中心,移情能力差,跟同寢的好人緣黃洋形成巨大反差。找女朋友,因為自私,也落空了。親密的朋友也幾乎沒有。
當黃洋無意中挑釁他的話響起,他積累了許久的怒火被點起,終于下毒,毒死了黃洋。
當然,他并不是刻意要黃洋去死。以為在白鼠身上試驗多次的化學物品在人身上沒事,結果事態發展成這樣。
自我同一性就是一個人能把自己的意愿在現實中實現,還包括了解自己的品性,知道自己適合什么,別人對他的認識保持一致。
綜上,自我同一性的發展是如此重要。在20出頭,如果我們就能積極地形成,對以后的幫助也很大。
先分析我的自我同一性。
幼兒-上小學:這時期很多記憶都遺失了。記憶中抵抗去上幼兒園,結果還是陸續去讀了許多幼兒園,私立的、公立的都有。公立幼兒園,一個女生總愛嘲笑我,但當時傻乎乎的,沒有過多反抗。
記得小時候一起上舞蹈班,一幫女生,為首的一個精明愛挑刺的女生,總愛取笑我。但當時,也不會反抗,自尊心不是極端強。
小學:分為兩個時期,3年級分班前,分班后。剛讀小學,性格開朗,總愛舉手回答問題。一開始成績不是很好,不過也不是特別自卑。老師指責我,我下課了還會偷偷跟她保證下次會做得更好。想想真是個好孩子。
也曾被性格火辣的班主任揪住衣領批評,但當時不是很在意。當時媽媽老是帶我去書店或者圖書館,我養成了愛看有益書的習慣。加上有一天頭腦開竅,作文也寫得不錯。
經過不斷地嘗試和挑戰,成績也上去了。還當了班干部。
分班后,有比原來班級更加厲害的同學。有些畏懼,班干部頭銜比原來下了很多級。曾經說過分班后不能再見的同學似乎有更親密的朋友。
好在自己聰明又幸運,交上了幾個好朋友。低段時在學校文學社待過,優勢更加明顯。還在美術興趣班培訓,屢屢獲獎。
但劣勢也存在,就是那些本來就存在的問題,比如朋友又交了比我更好的朋友。喜歡某個男生,卻總是不敢主動同他說話。課堂活躍度下降,對自己的信心不夠。
五六年級時,感覺自己和朋友的聯系越來越少。老是待在家里看電視,腿更肥了,視力更加差。
初中:也是個分水嶺,原先害怕的人際交往更加害怕。還多了心理上畏懼的科學,總之數學和科學一直是軟肋。
初三分到尖子班,問題更加大。人才濟濟的班級,又注重理科,成績一落千丈。剛開始還好,可是適應性太差,后來信心愈加墜落,干脆自暴自棄。
而且因為自卑,也覺得別人會這樣認為,所以路上見到之前還可以的同學。也不怎么打招呼和交流。
加上由自卑導致的不敢同別人說話,認識的人也不多。好在,同桌是個很開朗又優秀的女生。給了我很多幫助。
高中:因為分配到了私立學校,自己在班級受老師的密切關注。畢竟公立重點全部是優等生。但成敗似乎都跟著成績,一開始成績挺好,可是后來遇到了不擅長的科目,心情、自信一落千丈。
越來越不愛跟同學交流,而且自己本就是慢熱的人。剛開始也沒跟同學熟絡,有些事情他們偏袒交好的人,心里很受傷。那段時間自虐到極點,別人對我的侮辱到了我的底線,卻不敢反駁,每次都覺得自己快抑郁、憤怒到心肌梗塞了。
當時常常對自己說,只要畢業了,那些人就再也不見,一刀兩斷了。
高考分數不是很好,但是爸媽說公辦還實惠,就當還算滿意吧。
大學:讀的是中文專業,成績一般般,人際一般般,前途迷茫。
巔峰期大概是英語六級全班最高分吧。的確,剛開始,報專業最想報的是語言啊。從小就在語言上有偏好。當然不是漢語言。
面臨考編和找工作,一點頭緒都沒有。重實踐和重能力一個都做不到。實習每天渾渾噩噩,討厭這樣的自己卻無能為力。
想轉行,又怕來不及又沒有毅力。討厭回家,要被說沒出息。
想找男朋友,可是交際圈太小,自身又不夠優秀和有魅力。
不想當老師,當老師大概是父母覺得好就業,和工作穩定吧。自己內向又沒積淀,目前不適合當老師啊。
當然,我的問題大家也差不多。我想自己適合什么也不是一時片刻能決定的,許多人也許在工作中也沒能找到自我。
要多去嘗試。我的一個同學,是學會計的,可能在實習中覺得金融的工作挑戰大。又無意間發現了自己對孩子的熱愛,所以去考了教師。
堅持是一種力量,很多事情,并不是喜歡與否能決定的。討厭的大概是不擅長某事的自己。實習間,坐同一間辦公室的老師說自己考編考了八次。
想很多人,第四、五失敗也許就放棄了。最后又后悔當初沒有好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