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桐陽媽
又有人被老虎咬死了。和上次野生動物園一樣,沒有遵守規則就會受傷,甚至死亡,只是早晚的事情。
有人惋惜人的生命,有人惋惜老虎的生命。有人嘲笑這人傻,怎么能翻墻呢,這不是找死嗎?
我們心疼人,也心疼虎,我們嘲笑抱怨,但是一切都晚了,人沒了,虎沒了,這是事實。
2003年在上班路上,我和同事在公交車上,看到有一段路在戒嚴,好奇心使我們向窗外望去,看到比被老虎咬更慘烈的故事。
公路上的車禍,人的頭和身體分家至少兩米遠,整個現場血淋淋的戒嚴,第一次見證人生命的脆弱,在一個大卡車面前如此的弱小。兩天多的時間,我沉浸在這種慘烈的場景中,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意外身亡事故,每天都在發生,只是死法不同而已,老虎咬人死法比較稀缺,所以會引起關注。
比如地震,大地活動一下,多少人就會送去生命。比如,每天發生的交通故事,多少人又在受傷,多少人又送去生命。
以前我不闖紅燈,我害怕死。
有一天,我和幾個朋友出去玩,過馬路大家都闖紅燈,我說不敢過,結果讓大家等我,我覺得自己好傻。別人闖紅燈沒事,我為什么要傻等,從此我學會了從眾心理,看沒車,自然而然的闖紅燈,而且絲毫感受不到羞愧。
以前坐車從來不系安全帶。有一年,北京出臺政策,副駕不系安全帶也會罰款,那個時候不是處于保護自己的生命,而是舍不得20元的罰款,被迫保護自己的生命。
一切的改變是從懷孕大女兒開始。
我肚子里有個小生命,我要對她負責,不管多少人在闖紅燈,我都可以靜止。看到禁止踐踏草坪,我不會再邁入一步。看到危險,我不會再向前一步。
從此,我有了規則意識,遵守規則,內心活的很踏實。
人類同自然界,同宇宙相比,我們能打敗什么?獅子?豹子?老虎?鱷魚?我們能同地震抗衡?能同霧霾較勁?能同癌癥對抗?
前段時間最強大腦,機器人贏了水哥,很多人不相信,也不敢接受現實。寧可相信黑幕,也不相信機器戰勝人類不可避免。
很多東西我們打敗不了,對抗不了,那就敬畏自然,敬畏規則。
作為70年代的人,小時候崇拜武松打虎,當讀書少,思考少,人沒有格局的,沉浸在幻想人類的偉大之處,人能夠馴服那些肉食動物。
隨著知識的積累才知道,那是童話里的故事,武松再怎么有能力,老虎滅武松就是瞬間的事,別說老虎這種強大的肉食動物,就是一條瘋狗出來咬人,也是瞬間的事。
當我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后,育兒不再是難事,很多問題不是讓孩子聽話,而是讓孩子有規則意識,遵守規則,很多問題就可以輕松解決。規則應用無處不在。
我教給孩子,一個人想生存,首先學會保護自己。不要拿雞蛋去碰石頭,在任何情況下自己的生命安全最重要。在規則下,人會活的更加自由快樂,更加踏實安心。
上次帶倆孩子去動物園,動物園明確規定不能給動物喂東西,但是很多人為了滿足孩子的欲望,帶饅頭,帶芹菜,帶肉,喂養各種動物,孩子們為了體驗自己的成就感。手就在馬的嘴邊不停的喂。家里大人說,沒事不咬人,一切存在僥幸心理。
大女兒說,為什么他們可以喂,我不能喂?我帶孩子看禁止廣告,上邊說禁止了,那些人不遵守規則,就有可能被咬。我們遵守規則,就避免傷害。孩子明白了,我們在安全線內,動物就不會咬。
和孩子去森林公園,看很多小朋友在玩水,孩子也要下去玩,我帶孩子看標志,這里危險,禁止玩水。孩子知道危險規則。很自然的控制了玩的欲望。
我從來不和孩子說,你要聽話,而是讓孩子看到違反了規則,可能會有什么后果。孩子感受不到權威,感受不到媽媽的強制,感受到的是公平和理解,所以孩子不用討好媽媽,內心自然沒有壓抑忍受,所以,孩子也沒有情緒對抗。
上次有個媽媽說,她帶孩子出去玩,紅燈來了孩子還要過,她一著急,訓斥孩子,還打了一下。孩子最初的行為,大部分來自于會模仿大人的行為,所以父母以身作則非常重要。
我每次帶孩子出去玩,都要給孩子講生命安全最重要。紅燈停,綠燈行,前邊是紅燈,沒有車都不能過,這是交通規則。
有一天帶孩子出去玩,孩子看到一位叔叔闖紅燈,紅燈停,為啥叔叔能過呢?
我說,叔叔不是勇敢,而是僥幸心理。萬一哪天車開過來,他的生命就沒了,生命沒了,就是對自己的人生不負責任。孩子也會看不到爸爸,爸爸也看不到孩子,永遠就不能再見面了。
女兒說,媽媽,我不闖紅燈,我要看到爸爸,媽媽。
孔融讓梨真實的故事,是孔融自己主動愿意挑一個小的,父親并沒有強加,主動選擇的結果。
很多人在講這個故事,變成洗腦故事,你要學會忍讓,忍讓是優良美德,你看看孔融小時候就讓梨,我們要學孔融。孔融他爹強制孔融讓了嗎?他爹只是給他一個分梨的權利,但是并沒有告訴他怎么分。他怎么分是自己的事情。
忍讓是品德,吃虧是福,這是我們傳統文化。
但是,我更看重孩子的主動意愿,而不是必須服從權威,讓自己內心委屈壓抑,犧牲自己,成全別人,對孩子不公平。
家里有倆娃,我從來沒有和大女兒說,你要讓著妹妹,她小,應該照顧她,這讓大寶會感受不公平,憑什么啊?讓二寶認為她小,有理由接受姐姐的照顧,接受別人的照顧,變成理所當然。
倆娃相處,我也是通過規則約束。
零食水果家里不缺,都是雙份,一人一份。如果只有一份,那就平分,他們自然而然很接受這種方式。
倆娃都有他們獨立的玩具和用具,杯子每人一個,碗,勺子各自都有。自己的東西有決定權。不愿意,可以不分享。想玩對方的玩具,要經過同意,允許才能玩。這樣下來,倆娃界限非常清晰。
她倆每人一個企鵝,每天晚上睡覺,各自抱著自己的企鵝。
有次晚上,二女兒的企鵝濕了,她還要。濕的沒法玩,我看姐姐睡著了,我說你先玩姐姐的。二女兒說,這是姐姐的,她要玩她的。后來我說濕了,不能玩。她選擇不玩,沒經過姐姐的同意,她不玩姐姐的東西。
孩子的規則意識,讓我非常慚愧,沒經過姐姐的同意,我就想讓二女兒玩姐姐的,我在破壞規則,孩子教育了我,不是孩子沒有規則意識,是大人在不斷破壞規則。
從此之后,我經常覺察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
上次鄰居來家里玩,大女兒的玩具不允許小朋友玩。爺爺看見了說,妹妹小,要讓妹妹玩,你天天在家玩。
我當時挺尷尬的,天天研究育兒呢,自己的孩子不分享。
但是,我沒勉強孩子,像鄰居解釋了,孩子心愛的玩具,就像我們大人的手機,剛買一個蘋果7,有不熟悉的人要玩。咱也舍不得玩啊。
解釋了我們家的規則,自己的玩具有決定權,要玩必須經過同意。鄰居沒勉強,也理解了,大女兒先給小朋友分享別的玩具。她們大概在一起玩了10分鐘,孩子把所有的玩具拿出來分享了,在一起玩的很開心。
就是這種規則,倆娃在小區從來沒搶過別人家孩子的玩具。當然自己的玩具,她不愿意分享,我尊重孩子的意愿。
小區很多孩子比大女兒小,家長就會說,讓著弟弟妹妹,她們小,你是姐姐。有些甚至從我女兒手里要。
我每次都會和別人解釋,我們家從來沒有大讓你。我自己有些丟面子,但是不能為了自己的面子,就讓孩子連心愛的東西都保護不了,讓孩子從此不敢拒絕別人,拒絕別人也是一種能力。
從孩子角度來講。一個孩子只有擁有自己的決定權,珍愛自己的東西,她才會同理別人的東西。才不會去搶別人的東西。
孩子的沖突,我很少參與,依然是規則。自己的玩具有決定權,共同的玩具,先到先得,另外一個學會等待,或者玩別的,一般是10分鐘交換一次。這樣倆娃的沖突很少。
當然有沖突的行為,大部分是倆人同時去搶一個共同玩具,時間上已經不分前后。那怎么處理呢?通過石頭剪刀布,誰贏誰先玩。她們也很接受這種規則。倆人都是閉著眼,不能看對方出啥,輸了也很坦然。
孩子吃零食也是通過規則,一天吃一塊餅干。
過年這幾天,家里買了很多干果。孩子們要吃。我讓她們選擇吃幾個。她們選擇夏威夷果一天吃3個,瓜子吃一把,松子吃10個,腰果吃2個。給了孩子選擇權,孩子就不會違反規則。桂圓,荔枝這種上火的水果,也是讓孩子選擇,一天吃幾個。
2005年開始學習心理學后,不斷的去剖析自己,一次次去分析自己的感受。先了解自己,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人,才能更好的養育孩子,孩子才能健康的成長。
這些年不斷的去探索兒童教育,我希望能夠把育兒變得簡單,父母和孩子不用在對抗上,聽話上。把能量真正的用在孩子的身心健康上。
父母對孩子及時回應,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規則意識,溫柔堅定的拒絕。如果父母能夠做到這些,世界上沒有那么多熊孩子。
家里有熊孩子,每天和孩子對抗累的精疲力盡,和孩子講多少遍道理不聽,放下要讓孩子聽話的執念,尊重孩子,界限清晰,試試規則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