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少不了藝術,因為它的原則滲透在我們的人生之中。 ? ? ? ? ? ——丹尼斯·J·斯波勒
文 | 陳小可
《照見第八》 2016年
照見五蘊皆空。
不知道,這是不是創作“照見”這一系列作品名稱的來源?
萬物客觀存在,但是當我們看見它、生出感覺、產生想法、引發行為、形成意識之后,即所謂的經歷“五蘊”,客觀的對象便具有了個體人文的意義。
因為每個人都被各自的五蘊所左右,故而對同一物象、事件、人,都會有不同的認知。或者說,人極容易產生偏見,而無法真正全面客觀地“照見”,很難了解其本原。
《照見第三》 ? 2016年
《照見第四》 ?2016年
不知道創作者在繪畫一幅幅照見系列作品時在想什么,但能將內心的愿想借助一些符號,通過顏料和畫筆呈現在畫布上,首先得有一顆多么沉靜的心。
“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里,容易對周遭的事物或場景有一個相對細致的觀察,以一種寧靜的畫面來相照應,在畫布上用密集的筆觸來刻錄時間的流逝。不同的畫面照應不同的場景,其實就是在映射自己的內心情感空間。”
《照見第五》 2016年
《照見第六》 ?2016年
“照見”是小鹿老師最近幾年主要創作的一個系列,主要以“馬”和“鹿”為創作符號。
“鹿,與生俱來的出世語境,雖親近于人,但更多的時候是疏遠,自在而仙野;馬,更多的是一種入世的姿態,被日常所牽絆。”體現了創作者內心的雙重矛盾性。
本文圖片均是挑選了“照見”系列中的一些和大家分享。
《照見第九》 ?2016年
《照見第十》 2016年
《照見第十二》 2017年
《照見第十六》 ?2017年
我想我們大多都是俗人,在五蘊的左右下進行著我們的喜怒哀樂。
對人、對物的認識,容易主觀化地進行預設和判斷,有的因為長相,有的因為聲音、有的因為動作……先入為主,主觀定性,固有化地認識他人、他物,缺少包容性和客觀性。
或許只有丟掉這些固化的思想,清清靜靜,反倒可以照見其本原。
藝術家介紹:
張明逸
84年生,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綜合藝術系。
現工作生活于北京。
油畫作品由法國機構、藝泰空間、百軻藝術基金、美術館及私人收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