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先生有一篇文章《送阿寶出黃金時代》深得我心。阿寶是豐子愷先生的女兒,當這個女兒十一二歲的時候,已經開始懂事了,曉得把自己那一份珍貴的巧克力分給弟弟妹妹們吃,自己卻比真吃了還甜。又曉得不能在父親離家遠行的時候哭鬧,應該盡力勸慰父親,自己會幫助母親照顧好其他不懂事的孩子。
一般父母看到女兒如此這般,一定會欣慰地點頭:女兒終于懂事了。但是豐子愷先生卻不然,他寫到“你的黃金時代快要度盡,現實漸漸暴露,你將停止你的美麗的夢,而開始生活的奮斗了,我們仿佛喪失了一個從小依傍在身邊的孩子,而另得了一個新交的知友,‘樂莫樂于新相知’,然而舊日天真爛漫的阿寶,從此永遠不復相見了!”
這段話真應該叫普天下的父母都看看。
因為在慣常的社會環境下,我們所提倡的大多是“少年老成”,擁有年幼孩子的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快快長大,快點懂事。殊不知,正是那沒成熟的十幾年,才真正是屬于一個人的黃金時代。
在還不懂人情世故的年紀,跌倒了就要哭,餓了就要吃,困了就睡,醒了就玩。愛吃一樣東西就恨不得天天吃頓頓吃,喜歡一個人恨不得時時刻刻與他見面,不喜歡那就連他的聲音都不要聽。所謂愛憎分明在此時才最為分明。
然而很快,世俗會給人心加上一個套子,在大多數時候,我們需要隔著套子去感知世界,與人交流。所以跌倒了要忍痛繼續走路,在重要場合餓了得忍著,明明很困但事情沒有做完就不能睡,雖然也想在春天踏青夏天玩水秋天踩踩落葉冬天在雪地里撒野,但是想想身上的責任,還是要按捺住騷動的心,想想自己都這么大人了,畢竟也是不好意思。
如此想想,那生命的頭十幾年,怎能不算是黃金時代呢?
在生活中,也常常能聽見很多父母的斥責:“你怎么一點也不懂事?”“你怎么都不懂我們的苦心!”
哎,如果能夠懂,就不是孩子了。遙想自己的成長過程,這樣的話也沒少聽過。現在當了老師,也是不斷地在聽家長說類似的話。有時我真的想說:“不懂事,才正是孩子啊。”
有時候,我的腦海中會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無數的父親母親,高舉著鞭子,嘴里不斷地吆喝,趕他們的孩子早日走出黃金時代。
真不知道是悲還是喜。
喜的是,似乎時代真的進步了。像我小時候,父母和老師雖然也管,但是相比較現在,真的只能算作是散養。并沒有那種緊逼在后面的感覺。悲的是,人生的黃金時代一去不返,這么緊趕著出去,長大后,不知道他們是否會后悔。
所以,有時候,我也頗能容忍學生們的一些無傷大雅的錯誤,譬如偷吃零食啦,上課偶爾犯困啦等等,在正當的年紀犯著恰逢其時的錯誤,正是人生的一種況味。“少年老成”本就是一大謬誤。
也因此,更加珍惜身邊那些雖然走出黃金時代,但是仍然保有率真性情的人。他們的心仿佛沒有套子,最多也只是一層塑料薄膜,稍微一掀就開了。
跟有的人說話,就像下棋,首先你不太能搞清楚他說這句話是什么意思,然后你還要想一下怎么對上去,最后對話結束你要疑慮自己有沒有說錯。但是,跟那些率性的朋友則不必。因為在很多時候,他根本不會記得昨天自己說了什么,以及我是怎么應對的。他只在乎與他說話的人是誰,只在意說話本身。豐子愷先生說這樣的談話“像開在太陽中的花一樣”,確實如此。
走出黃金時代,是凡人所無可避免的。就像奔流入海的河水,不會回頭。我們今天習慣于在法律意義上的十八歲為孩子舉行成人禮,然而,我卻以為,只要等到有一天,孩子開始懂得成人世界的規則,開始體察除自己之外的外部世界,就可以為他加冕了。
但這加冕不全是慶祝,至少有一半是為哀悼。哀悼這世界上又少了一個天真燦爛的小精靈,而多了一個即將去品嘗人類辛味的大人。并且,要嚴正地告誡他,雖然時間一往無前,在世間行走殊為不易,但是切莫讓心靈被世俗的套子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