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面這個是「生辰」app的截圖,它精確地告訴我,我已經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了30年、371個月、1617周、11322天、271728小時或者16303682分鐘。
我們或許從沒有如此精準地算過自己的年齡,這在app中一覽無余。
是的,明天就是我三十一歲的生日,看到這里你或許會很貼心地默默祝福一句生日快樂,謝謝你。
三十歲這一年,是我自覺變化特別大的一年,我站在三十歲的尾巴尖,選擇用文字把這些變化定格下來,以資未來六十歲的我以及三十歲的孩子笑一笑。
2.
有人說三十歲就是人到中年。聯合國某年五四青年節時發了一條微博,確定18-24歲為青年,又有媒體報道刺殺金正男的1988年出生女子為「中年女子」,再有記者采訪歌手趙雷的母親,說她34歲可謂「老來得子」。這樣看來,「88年的中年女子」已經很客氣了,再算下去,90后們都可以叫做「空巢老人」了。
看到這樣的報道,我們哈哈大笑。笑一笑過后,忽然會覺得有根刺扎進心中,怎么25歲就變中年人了?
我覺得還是因為無所不在的「焦慮」。
我們焦慮什么?工作升遷?經濟壓力?子女教育?夫妻關系?還是越來越后退的發際線?我不知道,我也在焦慮。
后來,馮唐那篇文章《如何避免成為中年油膩猥瑣男》創造了「油膩的中年人」一詞,算是引爆了在場所有中年人的焦慮。
當我剛聽到這個詞時,想到的是下面這個畫面,太美了請選擇性觀看…
都說「三十而立」,立什么?成家立業。二十歲到三十歲這個階段可以說是人生體驗最為豐富的。在這期間,大多數人都剛邁入社會,談著戀愛,步入婚姻,買房買車,養育孩子,而且都還是毫無經驗懵懂地開始的。但到了三十歲,這些事情似乎都穩定了,說不定都工作打拼了十年,婚姻穩定、孩子越來越熊、還著房貸車貸,一切似乎都是「穩中有進」,形勢一片大好!
但在我們心中,總是隱隱地有種「不甘心」。
不甘心什么?不同人有不同的點。有些人被《前任3》點燃,有些人被父母蹉跎的身影點燃,還有些人被一眼似乎就看到盡頭的人生點燃。
這種不甘心里滲透著濃濃的絕望。
總覺得自己精力不如年輕人了,不敢拼了,或者覺得年輕人越來越厲害,自己被拍死在沙灘上了,又或者覺得「一輩子就這樣了」。
明明知道應該努力奮斗,卻又有有心無力之感;明明知道沒有后悔藥,卻又忍不住地心傷;明明知道不顧一切拋下現在一切的代價太大,卻望著大河的彼岸黯然銷魂。
有句毒雞湯說的不錯:有的人活了九十歲,但他三十歲就死了。
歲月不饒人。
3.
三十歲的人,思想漸漸成熟了,思維方式漸漸全面了,遇到挫折也可以自我調適了。而且,三十歲的我們,父母都接近六十了,再讓他們擔心我們過的好不好,那就太不應該了。
我們想改變現狀,卻不知從何改變,這正是纏繞在心中的焦慮。
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我們的人生最終還得自己過,混來混去都是哄騙自己。
我一直認為,認識自己,比認識別人要難。并不是說認識和了解別人太容易,而是我們天生就有一個簡化世界的本領:貼標簽。我們能用別人的一些行為給他貼上諸如「懶惰」、「勤奮」、「能成事」、「可交往」等等標簽,就這樣把別人「了解清楚」了。至于有人說,其實他還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抱歉,這對我們并不重要,我們只是在和他與我們有交集的那一部分進行社交而已。
沒錯吧,就這樣很簡單地,我們「了解」了一個又一個人。難怪總有人說,怎么看待一個人,不要關心他說什么,而要看他做什么。
但我們似乎沒辦法用這種方法來了解自己。
有人問過自己:「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嗎?」
仔細想想或許會發現,不同時期我們想要的東西其實不一樣。小時候想要痛痛快快地玩耍,大一些想要有許多小伙伴一起玩耍交流,再大一些想要很高的工資及社會地位,再大些又想要大房子,大車子,大美女…想要的太多了。
為什么我們想要的一直在變,而且得到了一樣,又想要另一樣呢?
或許有人會說,這就是人性吧,充斥著填不滿的欲望和貪婪。
欲望本無錯,錯的是人心。
4.
你想要什么東西,首先要配得上這件東西。
這句話是查理芒格說的。
有人對這句話不屑一顧。配得上?嘖嘖,多么功利的一個詞啊!
覺得功利,那是因為我們不曾努力過。
我們總是缺少一種很必要的品質:耐心。
小時候發下宏愿,我要考清華北大!然而月考的60分狠狠地刺痛著你,算了我不是讀書的料。
看著帥哥的八塊腹肌,美女的馬甲線說我也想要!然而仰臥起坐只做一半:仰臥平躺,算了我不是運動的料。
覺得彈鋼琴彈古箏的好帥好厲害,說我也想要!然而看著眼花繚亂的五線譜無從下手,算了我不是這塊料。
那你到底是哪塊料?
最終還不是只能被家庭,被社會推著走,過一天算一天,還美名其曰:過好今天再說。
明明是:過了今天再說。
相信我,明天你還是這么想的。
5.
回想整個三十歲,我沒有學會太多東西,歸納下只有一句話:
抬頭看路,低頭干活。
抬頭看路很容易理解,我有個自用的方法簡單介紹下:
首先請放開你的想象力,認真去想:你十年后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想過什么樣的生活?
十年時間不長也不短,完全有大把時間可以為了理想中的自己和生活努力。
如果你覺得十年太長,無從下手,不知道從哪里開始,如何著手,那么不妨進一步細分:
把你的十年規劃分成五年,五年內你想要取得什么樣的成就?五年之后你想讓自己蛻變成什么樣?想過什么樣的生活?那么五年內你應該怎么做?是不是好一些?
五年規劃依然有些迷茫且漫長,那么不妨將五年規劃細分成一年,做個年計劃,一年以內你要有什么樣的收獲?比如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學習音樂和舞蹈、減掉10斤贅肉、職位和薪水上有所提升、嘗試一次極限運動等等。
再將你的年計劃細分成月計劃,月計劃再落實到一周10-20個小時上。
接下來,你仔細想想這10-20個小時你放在七天里的什么時候?早上,下午還是晚上?會不會被打擾?有沒有這么一整塊的時間?
最后,你再思考一下,自己一個小時的學習效率怎么樣?10個小時后能不能達到一定效果?四個10小時,也就是一個月下來,你能不能有一點點心得,半年下來,有沒有可能有些提高,一年下來,你的年計劃有沒有可能完成?
或許你看到這里沒什么感覺,但當我自己把時間拆分到每一天后,感覺細思恐極。
我發現我的時間根本不夠用!
我用了一個小工具來記錄我的時間怎么用的,是個叫做「時間塊」的app。
這個app把時間分成每半小時一份,我們自己在上面進行標注,例如工作、閱讀、學習、娛樂、睡覺等等。下面這個圖簡單展示一下。
我認真記錄了一段時間后,有些絕望地發現:屬于我們自己的時間真的不多。除去吃飯睡覺和工作,留給你自己的時間最多6個小時,這6個小時里,你必須用來處理所有的個人事務和社交活動。更不幸的是,玩手機和娛樂還占了大半!怎么安排學習的時間?
忙了一上午,中午刷刷朋友圈然后休息下吧。忙了一下午,晚上好好休息玩玩游戲或者吹牛聊天放松下吧,晚上玩著玩著,哎呀12點該睡覺了,不然明天工作狀態不好…
好不容易有點時間,看到擺在桌上的書,想想反正一小時也看不了什么,算了下次吧。
是的,算了下次吧。
每天都在這種無盡的循環里。
我們的時間經常浪費在游戲、無效社交和頻繁刷朋友圈上面,而爭分奪秒的感覺就像是在工作,讓人難受,所以我們不想再體驗。
在這種狀態下,即使是工作,我們的效率又能有多高?
抬頭看看,你前面的路還有幾條,再想想都通往哪里?
6.
低頭干活。
四個字,更好理解,但做到的人不多。
因為我們總是容易被一件又一件瑣事打擾,手機響了,看幾分鐘,不知不覺半小時過去,干活的腳步忽左忽右,東一榔頭西一棒,這不叫低頭干活。
真正的低頭干活在我理解是四個字:
現在去做!
別總說我看了這個視頻就去,或者我再看一章小說就去,我再打一把就去。相信我,我們的意志力根本沒有那么強大,當你從沉迷中緩過來時,時間早就過去了。
當我們覺得某件事情真的很重要時,就應當立刻去做。
學習和閱讀重要嗎?我們覺得很重要,但我們并沒有在有時間的時候馬上去做,說明在我們心里,這并不重要。還是打游戲吧,省心又有成就感!還是刷刷朋友圈吧,誰誰誰最近又生孩子啦!還是看看網絡小說吧,簡直有毒根本停不下來!
久而久之,這不又回到「油膩中年人」的焦慮狀態了么?
怎么辦呢?
允許自己有缺點,但不能放縱。
允許自己偶爾小憩,但不能懶惰成性。
允許自己偷偷哭泣,但不能軟弱可欺。
想到了,就馬上去做。
我們的人生,最終還得我們自己來走。
7.
30歲,其實沒什么,31歲更沒什么。
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報告中稱,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已經達到76歲。
同年,英國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出版了一本書叫《百歲人生》,里面描繪了在醫療不斷發展的未來,或許幾十年后,人均壽命達100歲以上的場景。
這樣看來,人的生命越來越長是毋庸置疑的了。我不奢望100歲,就打個折,活90歲吧。
在開頭那張「生辰」app的圖片里,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中下部位有三個字:「死之鐘」。
點開「死之鐘」,選擇90歲,看看吧。
常說少年人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此時的我是一生中的八點十五分,難道不是正當少年時?
所以沒什么可抱怨的,中年也罷、青年也罷,那是別人對我們的定義,我們對自己的定義才是最重要的。
歲月不饒人,但我們也不能饒了歲月。
來呀~快活呀~反正有,大把時光!? ? —黃齡《癢》
ps:
要堅信這句話!
好看的皮囊三千一晚,有趣的靈魂要房要車!
咳咳,抱歉跑錯片場了,不算重新來。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