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那年我20歲,帶著胡思亂想的理想,離開家鄉,投奔大城市。
無房,無車,無背景,背著書包帶上幾件簡單的衣服,去一所普通大學,讀書。
清晰記得,在火車馬上開動的那一刻,父親從自己上衣口袋里掏出來的褶皺的錢遞到我手上,“家里的錢都在這里了,你上學要省著點用,下個月我再想辦法給你寄一些過去。”?
我說:"知道了"。
小時候家里的條件還算可以,父親是村里的會計,種莊稼和工資的收入勉強能維持家庭的開銷,初中后父親自己做生意,因為大環境的不好,賠了很多錢,還欠了很多的外債,日子一落千丈。那時候我還不太懂事,只是感覺同齡伙伴已經擁有的玩具和文具,我跟家里要,父母總是在“推脫”。
上了火車,在人群中找了個夾道的位置,肚子開始咕咕叫,從包里把母親帶給我的雞蛋剝開,吃了兩個,算是充饑。看著車窗外向倒退的風景,一種說不出的失落。就這樣站了一路,到了終點站。靦腆的向陌生人問路,坐著公交車,終于找到了學校。 六個人一個宿舍,我住下鋪。離家的校園生活,算是開始了。
二
伴隨著一陣刺耳的鬧鈴聲,我從睡夢中掙扎著醒來。揉揉惺忪的眼睛,命令自己掀開被子起床。因為是新生報道期,還沒有正式開課。洗漱完帶著幾本書,我就去了校圖書館。很安靜,也就是那個時候,我告訴自己,大學生活真的開始了,混沌度日也只能是荒廢,倒不如趁著年輕奮斗。若要脫穎而出,必須加倍努力。
除了病假,我從不曠課。一到周末,大部分同學都去逛街看電影去了,我就一個人在教室自習。老師布置的專業作業我都認真仔細的完成,時刻提醒自己舟不進則退。每天在食堂吃過晚飯后,我都會去圖書館,一般都是宿舍馬上要熄燈了,才一路小跑的趕回去抓緊時間洗漱。每天是最早來到教室的一個,也是最晚離開的一個。更多都時候是借助樓道里微弱的燈光,再看上半個小時的書,宿舍管理的大爺經常會提醒我,“同學,不早了,趕緊睡覺吧。”我都會不好意思的說“馬上,馬上。”
功夫不服有心人在大學四年的光景,一步步進入學生會成為團委負責人,連年獲得最高獎學金。學校里的助學崗位都會有我的身影。小到報刊亭的值班,大到文化場館的服務生,我極盡全力的不讓自己閑下來。一方面,兼職打工可以讓我積累一些人脈經驗,另一面,兼職的收入也足可以讓我的生活費有了著落。
大學四年,我沒去過一次網吧,沒亂買過一件衣服,享受著勤奮,執行著節儉。在有限的時間里,為了自己最初的夢想堅持著。
畢業后,因為在學生會的經歷,進入了一家民企,是最基層的市場銷售。學校是不能住了,我和同學幾個人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個一室一廳,40平米,四個人,冬冷夏悶,上廁所排隊的日子,很苦。
那時候最大的愿望不是買房,而是自己單飛出去租一套能滿足基本生活起居的房子。可能嗎?當然不可能。當時每個月是保底加績效,還有個全勤獎。總共湊出來是2200塊錢,房租人均攤1600元,一個人合400元。再除去煤氣水電采暖費,牙膏洗衣粉洗頭水,早中午的飯費,每個月也就剩下1000元。
就這樣,規規矩矩上班,老老實實干活,繼續著底層的漂泊生活。
三
那么,問題來了。我是如用五年時間,在一線城市買房的?
后來單位的效益逐步好轉,我也從普通的業務員晉升為業務主管,5年間自己省吃儉用沒有女朋友的生活,積攢了4萬塊錢。從讀書到我參加工作,父親通過親朋友的幫助生意也有了起色。購房前,家里給了我26萬,用這30萬元,我交了首付,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一個“家”。
很現實。
回首之前這5年,我已經從24歲大學畢業的小伙子,一下子到了29歲,雖然工資上漲了,但是喪失了好多機會成本,而且上升的職業通道也越發狹窄。畢業了,很勉強的就業。剛掙錢的時候,房子買不起。炒股的時候趕上熊市。剛剛結婚,又發現父母老了需要我們贍養。要退休了,趕上延時。
人的一生就這樣在辛苦和忙碌中慢慢變老。一晃20年,我們沒時間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卻只能面對種種枷鎖。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落差讓我們精疲力盡。如果說風雨過后有彩虹,那我只希望這彩虹可以早點來。
再不來,我們就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