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亨利·福特(HenryFord,1863—1947)是福特汽車的創始人,世界著名的“汽車大王”。亨利·福特(HenryFord,1863年7月30日—1947年4月8日),美國汽車工程師與企業家,福特汽車公司的建立者。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位使用流水線大批量生產汽車的人。他的生產方式使汽車成為一種大眾產品,它不但革命了工業生產方式,而且對現代社會和文化起了巨大的影響。
? ? 管理沒有永恒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問。在泰勒以時間提高效率的觀點逐漸被人們實踐同時,亨利·福特則創造了以技術來提高管理的效率,陸續在管理方面產生了“不諧之音”。
? ? 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在《管理工作的本質》(1973)的觀點是:管理者是一種徹底缺乏效率的方式,從一項任務跳到另一項任務,從一種工作換到另一種工作。彼得?德魯克認為“知識工人完全沒有什么生產效率”。
? ? 管理咨詢師查爾斯?魯瑟和珍妮特?圖斯里:第一,80%的日常工作有待標準化,要賦予每個人更多責任,減少中間人。第二,公司要把最復雜的決策外包出去,能顯著提高決策的質量和服務的水平。
? ? 克雷納對管理的界定:管理,現代管理,尤其是現代的良性管理,不僅是確保企業正常運轉、健康發展、基業長青的基本工具,也是技術升級、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的燃料,更是發現人、提升個人之價值、激發和解釋個人之創造力與想象力,并最終讓個人獲得成就感、尊嚴和自由的核心保障。
? ? 安東尼?葛蘭西(Antonio Gramsci)在《美國的福特主義》泰勒表達了美國社會的真實追求:把工人原先對從事專業工作需要的積極參與、才智、幻想和主動性的心理狀態,替換成無意識的機械狀態。這不是是什么新鮮事物,而是工業化本身這個漫長過程里剛剛到來的一個最激烈、最殘忍的階段。一旦創造出有別于此前階段全新的心理物理關系,這個階段也就結束了。最終結果是,一部分傳統的工人階級遭到了勞動世界的淘汰,甚至也被整個世界所淘汰。標準化生產,可互換還零件意味著可以使用非熟練的勞動力,勞動力成本降低,意味降低商品成本。匠人講求的手藝活鄙夷制造產品的一部分。
? ? ? ? 本章強調是技術,用技術來提高效率。亨利?福特是福特公司的創始人,福特首個倡導大規模生產的人,1912年創造了流水生產線,“完成了管理的底層改造”。他關注技術的投入,在規劃、管理和工具開發方面投入高技術,關注工人的技術培訓。
? ? ? 福特同泰勒觀點相似,他的流水線跟科學管理緊密相關。福特曾說過“必須減少工人的想法,并把他們的動作也減少到最低限度。他們要盡可能只用一個動作完成每件事。”流水線是一種嚴格區分工種的方式,好讓人們最有效地完成單個活動。流水線第一步就是把工作送到人面前,而不是人去找工作。福特通過流水線消除制造法里的許多低效環節。工人們在流水線操作只需完成一個步驟,甚至連腰都不用彎。福特親自把工作的組織原則分成了三個簡單的步驟:按操作順序擺放工具、配置工人,完工時每個零件行進的距離盡量短。使用滑道或其他形式的載體,好讓工人在完成操作時總能把零件放在相同的位置,而這個位置必須時最順手的地方。如有可能,讓重力把零件傳到下一個工人處,供其操作。
? ? 使用滑動的裝配線,讓待裝零件以適宜的距離傳送。這條的流水線保證生產的高效率,福特的T型車的生產就是分解了84個操作步驟。
? ? ? 福特與T型車實踐。福特的T型車產量當時占世界的汽車產量的一半。汽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不僅打破數代人的隔閡。而且許多人是因為汽車,才有了第一次旅行。汽車改變了過去為了馬匹而種植干草農業用地,加快了城鎮化的速度。福特與T型車就是追求先進的技術,降低成本,追求高效的最好例證。
? ? 福特改變了社會,他是機器時代的一位主要奠基人,他對管理的實踐和思想做出貢獻的同時,他有陷入管理的誤區。福特發明的流水線技術,過去由一個人完成的復雜任務,分解多個步驟不同人完成的簡單操作。我認為這不是工人掌握了技術而技術操控了工人。在福特的工廠里的工人就是做工,工人按照吩咐做事。組織高度分工,環環相扣,絕不允許工人自行其是。工人們如果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事就會影響工資甚至得到嚴厲懲罰。
? ? 隨著科學管理的繼任者的傳承,管理中“眼中無人”問題逐漸被人們所詬病。值得一提時日本的松下幸之助提出了商業中強大的道德倫理元素——公司不是單純的生產工具,還是社會和個人的福祉的載體。松下說:“要認識到我們身為工業家的責任,通過商業活動,將自己投身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當中,改善人民福利,提高整個世界的生活質量”(1929年)
? ? ? 福特在管理思想上留下一筆鼓舞人心的遺產,在事業上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福特在管理思想和實踐領域可以說與弗里德里克?泰勒相提并論。他們的思想和實踐雖然都各成一家,他們為未來的科學管理奠定了基礎。
? ? 管理追求兩個層面的一體化,即技術/經濟一體化,與社會/心理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