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大了以后,生日不再是一個值得慶祝的節日,而是變成了一個驗收節點,讓你反思過去一段時間里的福禍得失。今天是2016年11月19日,我二十六歲的最后一天;距離三十歲,還有整整三年。
孔子說三十而立,但“三十歲到底要立什么”一直是個有趣的問題。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的說法,但這用一生實現都很困難,三十歲更不可能。我個人覺得,這里的“立”應該是對世界的運行規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自身和世界的關系有了更明確的理解,祛除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幼稚病和美好卻缺乏現實依托的理想主義,同時擺脫了成長環境和遺傳因素所帶來的先天缺陷與束縛,開始用理性和心智建立對自身的認可,同世界友好地競爭與協作。
記得二十歲生日的時候,我還迫不及待在社交網站上發狀態說“奔三了”,而現在三十歲真的變成了一個觸手可及的日子,還有三年時間,也只有三年時間。我想,有必要回顧、總結和展望一下。
一、世界觀
有個詞叫“中二病”,字面意思是初中二年級青少年某些病態的自我意識,大抵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世界觀、價值觀的總稱。
我曾經患病多年。
許久以后才漸漸明白世界本來的樣子。
一)一切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荀子說“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卻沒有說天道到底是什么。我特別喜歡一個物理學概念,叫做“一切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我想也許這就是“天道”,它是物理世界的運行規律,也是人類社會的運行規律。
簡而言之,這個世界是靠概率運行的。
任何一個個體的遭遇都難以百分之百預測。你又聰明又勤奮就一定能考第一名嗎?未必。姑娘說喜歡長得帥的男生,你長得帥所以她一定喜歡你嗎?未必。
但群體的遭遇又都符合一定的概率規律。總是考第一名的一定是一個又聰明又勤奮的人。那個姑娘可能不喜歡你,而喜歡另一個長得帥的人。
每個人在關鍵節點的選擇往往都影響他之后的人生道路,但世界其實并不關心這些。你選擇的是被其他人放棄的,你放棄的也會被其他人選擇。你當初沒有學土木而選擇了機械,這兩個行業會有什么變化嗎?不會。原本該學機械的那個人學了電子,原本該學電子的那個人學了土木,世界還是正常運行。
作為一個個體,面對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是無力的,也都是可以有為的。沒有什么辦法——哪怕是千辛萬苦,少有人走的路——能夠保證我們一直順利。但也一定有一些事情是無論成敗如何,都應該去堅持,去踐行的。
大四以前,我常常陷入對世界的抱怨。為什么我真誠優秀姑娘卻不喜歡我?為什么我聰明努力,還是沒有成績?后來我想明白了兩個道理,借用物理學的概念叫做“場論”。
一個是考場論,生活處處都是考場,每個考場都有自己的一套考核體系。每個人有不同維度的特質,也要接受不同維度的評價,不同的評價體系下同一個人有不同的價值。任何一個單項指標的優秀都不足以保證通過所有考核,同時任何一個單項指標向“好”的方向發展都是無害乃至有益的。
另一個是賭場論,生活處處也都是賭場,人生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在下注,你有贏的可能,也有輸的風險,而既然參與了這場賭博,哪怕輸了,也只能認。世界并不會因為你選擇了一條更為艱辛的道路而必然給予你更好的回饋,如果是那樣,這條路也就不能稱之為“艱辛”了。
總之,陰晴雨雪,都是生活的樣子;愿賭服輸,才是君子的作風。
二)價格由供需關系決定
大四時候系統學習了經濟學,祛除了腦子里包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內的一些錯誤概念,更理解了生活的本質。
一個人能否獲得一項成績——包括應聘上一份工作、追求到一個姑娘等——本質上都是一場交易。每個人在交易中體現自己的價格。價格不是由所謂的內在價值決定的,也不是由成本決定的,而是由供需關系決定的。
任何一個學結構的人可能都聽到過這樣的抱怨:“結構安全是建筑物最基礎的、最重要的要求,憑什么結構設計師比建筑設計師工資低?”這樣的問題不值得一辯,水的價格還比油低呢。甚至正因為結構安全是最重要的屬性,所以每個建筑物的結構設計都是滿足安全要求的,但不是每個建筑物都足夠美觀和適用,所以優秀建筑師的作用才能得以體現,才需要以更高的價格對優秀的建筑師予以激勵。
同樣的道理,男女關系當中“秀誠意”為什么如此地惹人反感?對方明明很討厭你,你卻不停地送水送飯、擺蠟燭、唱情歌,以為自己付出的夠多,對方就會被打動。“忠誠”、“老實”、“溫暖照顧人”可能是女性對男性最基礎、最重要的要求。可忠誠老實溫暖的男人多了,長得帥、有錢、有趣味才是稀缺屬性。更何況許多男人是因為長得丑、沒錢、無趣才貌似忠誠老實溫暖的,所以你是女孩子你喜歡什么樣的人呢?
至于選專業、找工作,如果不是出于興趣,就一定要選擇稀缺性的行業,也就是所謂的風口。同樣素質的人才,進入不同行業,收入可能千差萬別。
現在許多企業講“用戶思維”、“用戶意識”、“用戶體驗”,每個人想做成一件事情,也要想明白自己的用戶是誰。用戶就是你想得到的東西的分發人,是你的考核人,是你想追的姑娘,是給你發工資的老板。
重要的是從來不是你是什么,而是用戶以為你是什么;重要的從來不是你付出了什么,而是用戶收獲了什么。
提供用戶稀缺的價值,你所做的一切才有意義。
二、方法論
一)既要真誠,也要套路
大一上學期的時候學高數,我每次都把課后習題全部做完,課本上的非教學大綱要求內容也都看完,儼然一個勤奮努力的大學霸——如果學霸是看過程而不是看結果的話。
但期末考試我高數只得了八十幾分,因為有一道題我沒理解出題人的意思,而相同的題型前一年考過,前一年的試卷同學提前給過我,而我一點也沒看。
當時還不知道大學考試的套路,有以前考試的試題卻一點沒看,最后失了十分。
這次考試對我的教訓是巨大的。從此以后我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大四畢業的時候,我大一上學期的書很多舊得不行、臟得不行,里面勾勾畫畫很厲害,側面都是翻書的手印。而后面幾個學期的書,都跟新的一樣。因為后來我發現,平時一點都不學習,考前看幾天,一般也都有至少八十幾分的成績。
大一上學期以后再也沒有認真聽過課,每次上課都是先補作業,然后睡覺、看小說、刷網頁。就這樣,大一上學期反而是我成績最低的一個學期。
大四的時候去東南大學參加推免生面試,面試老師問了我幾個專業問題,我全都不會。面試老師很無奈:“你報的葉院長?”我說:“是啊,我和葉老師相談甚歡啊。”面試老師說:“好吧,你會點啥,給我講講吧。”
研究生三年,我常常因為專業知識不牢靠而被導師嘲諷。“你可是同濟畢業的,怎么連這個都不知道?”“同濟那么強,你這個都不會?”
找工作的時候,我才漸漸意識到,大一上學期和之后的兩種學習方法都是不恰當的。對于學習和考試,既需要踏踏實實穩扎穩打地體會內涵,也需要掌握簡單粗暴的考試技巧。
同樣,生活中許多事情也都是如此,既需要真誠,也需要套路;既需要超過常人的努力,也需要掌握起碼的游戲規則。
二)正確地做正確的事
我大一把課本上所有習題都做完就算勤奮了嗎?我的目標是什么?是既掌握知識,又取得高分。而掌握知識的方法是什么?取得高分的策略又是什么?這些問題我那時從來沒有想過。后來我說勤奮分為三種:戰略勤奮、戰術勤奮和看起來勤奮,我那時的做法大概連戰術都談不上吧。
戰略勤奮要的是對趨勢的思考和把握,要的是前瞻性和全局性,于千萬種選擇中選定最好的一項。戰術勤奮是對選定的路線——無論這條路線是否最好——采用最合理的措施做到盡可能優秀。看起來勤奮是無論效果如何,一定要把時間花夠、把精力耗盡、把資料收全,不求成果卓越,但一定要感動別人,至少感動自己。
我曾經提出過一個公式:S=a*b*X+M。
其中,S表示一個人所能取得的成績,a表示工作的方向,b表示工作的效率,X表示努力程度,M表示既有的成果或資源。
戰略勤奮是要選對正確的方向(a),戰術勤奮才是提升效率(b)和多加努力(X)。
有個辯論會辯題“正確地做事,還是做正確的事”,出題的人顯然腦子有病,當然應該正確地做正確的事。
三)君子善假于物
畢業以后進了房地產公司,房地產是一個資源整合型的產業,其間每一個崗位也都做著資源整合的工作,包括我這種現場最低職級的工程師也都管理著二三十家承建企業,安排各承建商有序施工,最終形成住宅或商業的產品。
任何領域的高手都會整合資源。而整合資源的第一步是把一切都看成是資源。信息是資源,財物是資源,人也是資源。下屬是上級的資源,上級也是下屬的資源,上級利用下屬做自己想實現、一般也能自己實現但不想親自操刀的事情,下級利用上級做自己想實現卻未必可以僅僅自己動手就能實現的事情。朋友是資源,敵人也是資源——比如你可以用一股敵人對付另一股敵人。
工作以后,許多前輩告訴我一個概念,叫“向上管理”。上級的資源更多,權力更大,如果能引導他向你期待的方向發力,許多事情是事半功倍的。舉個遠一點的例子,秦國的基業當然首先是秦王的,可是商鞅變法這件事理解成商鞅借秦孝公的手成就自己的霸業也未嘗不可。
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荀子曰:“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誰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和調動資源,誰就會是勝利者。
四)以終為始,凡事趁早,永不放棄
在施工現場工作了一年多,我越來越相信“墨菲定律”: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所有的事都會比預計的時間長;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我編排過數十版計劃,到目前為止,沒有一版是完全按節點完成的。房地產是資源整合型產業,牽連著建材、物流、機械、化工、勞務、設計等眾多行業,產業鏈條長了,每個環節都有可能出現意外;同時,不像機械制造等有著封閉的生產車間,工地是開敞式的,既受到自然天氣的影響,又受到政府、社會等一系列外部力量的制約;再加上設計單位閉門造車的問題圖紙和承建企業出于成本考慮的刻意不配合,意外永永遠遠存在。
最近有個品牌很火,叫“趁早”。正所謂,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
所有可以開始做的事情都應該立即開始做。不要等待什么時機成熟,因為時機永遠也不會成熟。最好的成長方式是邊干邊學,最好的買房方式是先付首付慢慢還貸。黃花菜都涼了也不會一切都準備好,或者等一切都準備好了黃花菜都涼了。
而且我再也不相信什么“曲線救國”了。為什么好多人強調“不忘初心”,因為他們已經不在初心的路上走了。想工作,沒有必要先去讀個研;想去甲方,沒必要先干幾年乙方。多數人沒有那么強大的心智和力量保證在曲線上令行禁止,提出“曲線救國”的那位仁兄已經遺臭萬年了。所以,想做的事情一開始就應該去做,“以終為始”才是正道。
還有就是,工作以后,突然發現deadline也不是那么dead,有時候也可以推后的,更知道never give up有多重要了。做一件事需要5天,deadline還有3天,如果是以前,我可能就放棄了;現在呢,我明白deadline可能會推后2天,如果前面全力以赴了,就還有成功的希望,如果前面放棄了,就真的沒辦法挽回了。所以無論如何不要放棄。
三、人生追求
“上學時我的理想是立德、立功、立言,上班后我的理想是買房、買車、買包。”前一段時間我曾如此戲言,表達了一個理想主義青年走向社會后越發現實和功利的思想轉變。
我小時候很清高,重名不重錢,一直想名滿天下,從未想富甲一方。后來才知道,不管怎樣,都得先有體面的生活。房車包是要買的,功德言也是要立的。
現在許多人推崇王陽明、曾國藩。我起初很不理解,甚至很反感,覺得是另一種成功學雞湯。工作一年多,才發現想干成一件事情,會遭遇多少掣肘、拖累,甚至暗算;才明白要成事靠的不僅僅是一腔熱血、一身才干,還要整合各種資源,平衡各種利益。
同時,建功立業不僅僅是目的,也變成了一種手段,因為權力本身就是整合資源的最有力武器。剛入職的時候,一位前輩告訴我,如果你想在這個行業發展好,又不放棄自己的性情和道義,那就試著做一個儒將,而不是一個書生。
這一年經歷很多事情,我屢屢發現自己性格中的消極成分——不安全感和對某些東西的強烈欲望,這種不安和欲望讓人難以平和,越是在親密關系中,越有可能展露出來。安全感來自自身,不能指望別人,只有接納了自己,才能以平和的心態應對別人,不因為別人一句有意無意的“冒犯”而歇斯底里。欲望需要控制,或者至少是隱藏,沒有人愿意自己是別人的獵物或者工具。
古人云:有容乃大,無欲則剛。關鍵還是要錘煉自己的內心,接納自己,消除不安,正視欲望,平常心應對世界。
二十七年里,我從來沒有比現在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同時,想要的越清楚,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也越明顯。不是沒有為成功而努力,只是許多事原非人力所能控制;不是沒有放棄的胸懷和魄力,只是不愿意那么早就妥協。
這些年最大的收獲是明白了一些道理,而不再迷信雞湯。雞湯是告訴你,堅持吧,一定能成。而道理是,這件事可能成也可能成不了,也許放棄才是明智的選擇,但如果你想試一下,如何如何做是比較正確的途徑,最后沒成也正視這一結果。
這篇文章標題叫“從理想主義到理性主義”,我想有必要解釋一下這里的理性主義到底是什么。理性主義不是對理想主義的否定,而是升級:認識世界的客觀規律,正視世界和自身的不完美;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不放棄美好的品質和理想;學會切實有效的方法去實現——哪怕實現得并不完美。
人生在世,總要對自己和世界負點責任。讓自己更優秀,讓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