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這個劇上,講述了三個孩子及三個家庭面臨升學、留學的那些事。
朵朵成績不穩定,喜歡寫小說,在網絡上的連載小說獲得了10幾萬的粉絲。朵朵媽是心強好勝的女強人,朵朵爸是眼科大夫,家庭經濟狀況穩中有升。朵朵媽視成績為第一位,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矛盾,也與朵朵產生了隔閡。
琴琴成績拔尖,是穩考重點高中的苗子。琴琴媽是社區醫生,琴琴爸是出租車司機,家庭經濟狀況比較一般,琴琴媽一心希望孩子出國,并因此與琴琴爸因意見不合鬧到離婚的地步。
小宇成績差,是富二代,有一個年輕的后媽。小宇爸靠賣魚起家,因為小宇出國的問題、小宇和年輕后媽的種種矛盾心力交瘁。
三個具有典型性的家庭,都紛紛面臨了孩子升學、留學的一系列問題,父母子女之間、孩子之間發生的一件件事情,還是讓淚點很低的我一次次難過落淚。
關于愛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blockquote>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看見孩子生氣了,自己憋住滿肚子的火氣偷偷掉眼淚。朵朵因為寫的小說被父母發現,與父母大起爭執。朵朵質問父母:“你們除了尊重成績,還尊重什么?”。朵朵父母兩個人坐在沙發上,流著淚互相安慰。朵朵爸說:“從有朵朵,十幾年,我一直覺得每一年過的都是一樣的,怎么今年突然就變了,這青春期來的也忒猛了?!?/p>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不厭其煩重復講著孩子小時候的故事。我從18歲離家上大學以后,每年回家跟父母相聚的日子少之又少,與父母的距離似乎也越來越遠。在父母眼里,我喜歡吃的東西還是小時候的那幾樣。其實與父母不在一起的這些年里,很多喜好都慢慢的變了。父母總是講我們小時候的故事,因為我們成年后的人生他們沒有參與,他們不知道我們身上最新發生的事情,我們留給他們的新鮮記憶太少了。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父母帶著不情愿說孩子變了,小時候并不是這樣的。這是父母與孩子漸行漸遠的開始,孩子小的時候乖巧懂事,不爭辯不頂嘴。長大以后,怎么突然就變得與父母對著干了。孩子成長的過程,是自我意識不斷覺醒的過程,代際之間的差別越來越來,難以調和。
孩子離開家上學,這是形式上的別離。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這是精神上的別離。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父母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就是《小別離》。縱然如此,我們還是期待著與父母的小團圓。
關于未來
考“官”:科舉制度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現代考試制度:1905年,引進西方的學??荚囍贫?。考“學”: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1952年實行,1966年廢除,1977年恢復。我們有一千多年的考試文化,可是我們的教育究竟指向何處。
“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于過于偏差,并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或許,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百度百科放眼看看孩子們的生活,電視劇里演的并不夸張。我們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僧多粥少的時代,從沒出生就面臨著各種各樣殘酷的競爭。沒出生的時候就搶床位,一生出來就時刻準備著搶一個所謂的好幼兒園,然后是好小學、好初中、好高中,考一個好大學,競爭一個好工作。我們的人生就是不斷的打怪升級,孩子們從小就要帶著目的性學習。然而,這個“好”究竟好在哪里?是讓孩子更快樂、更健康還是更能發揮天賦特長?
電視劇里朵朵熱愛寫作,但卻要因耽誤學習時間被父母責備。想起韓寒,1999年因參加作文大賽一舉成名,卻因其他成績拿不出手而飽受爭議,甚至由此引發了一場關于教育體制的爭論。十幾年過去了,什么都沒有改變,現在的孩子還是一樣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如果說對孩子也有一套檢驗標準,我們的標準不是才華,不是天賦,而是試卷上的分數和成績的排名。
正如電視劇中演的那樣,為了規避孩子升學的壓力和障礙,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趁早將孩子送出國留學,人生的道路因此而有所改變。中考、高考,一次次的考試讓孩子乃至整個家庭身心疲憊。很多有經濟條件的家庭,比如電視劇里的小宇家,會優先選擇送孩子出國留學,然后頭頂一個海歸的金子招牌閃耀歸來。
教育所指向的未來,究竟是孩子們心中想要的未來嗎?
小別離,關于別離和團圓,關于愛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