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譯文:孔子說,傳述而不創(chuàng)制禮樂,相信繼而喜好古代文化,私下將我自己比作商朝的老彭。
解讀: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是中國古代文化托命人和集大成者,他推崇周禮,推崇制禮作樂的締造文明的人。這文明背后,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捍衛(wèi),也傳承。
或許有人說,孔子是中國古代重要思想的發(fā)明者。這把他老人家徹底孤立了。中國古代文化基因的核心,孔子明確提出來,滲入中國的文化血脈。然而這些并非孔子發(fā)明。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修先王之道,以教萬事。但他不敢以作者之圣自居,說自己只是記述前人的思想罷了,沒有一件是自己的。我們知道,孔子推崇周禮,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倡導西周初期的文武之道。他傳六藝之學,但六藝也并非孔子發(fā)明,而在之前或當時已經存在。就連孔子教學用的教材,也都是他整理,而不是他創(chuàng)造。
“述而不作”,是認知、態(tài)度、方法論。凡天下事,都是前人做過,后人傳述。或考之方策,或重加發(fā)明。古人所說發(fā)明,不同于今,是重新發(fā)現(xiàn),重新闡釋,重新把事兒搞明白、講明白。當真經失傳,抑或被曲解,人們重新闡釋,讓它歷久彌新。
這歷久彌新的是誰的思想呢?我們在前邊學過:“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文武之道,包含了周公之道,因為形成中華文明和禮儀的很多具體的工作都是周公做的。所以,孔子經常夢周公。
今天的我們,或許喜歡標新立異。孔子追求“述而不作”,是一種境界,要克服求勝心,謙卑自抑。
畢加索說:“優(yōu)秀的藝術家模仿,偉大的藝術家剽竊。”奧格威說:“Search the world and steal the best.”
“述而不作”,重新發(fā)現(xiàn),是一種文化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