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去一座城市,喜歡買份當地地圖、去當地的菜市場和書店、和當地人聊聊天,因為這樣比較真實而接地氣。
8月5日-10號,帶著全家老小開啟了威海、煙臺5天的旅程,本次行程感受主要分為以下3個部分:
一、劉公島
受地緣影響,威海這里韓國人很多,城市道路寬闊干凈,劉公島(5A級)作為一個3.15平方公里大、85%森林覆蓋率的小島,見證了100多年前北洋海軍的興衰,這里有甲午中日戰爭紀念館、北洋水師提督署、森林公園、熊貓梅花鹿館、定遠號鐵甲艦(1:1復制)、033級退役潛艇。
坐著觀光車,看到島上有數棟英國人當年修建的別墅,能夠感覺到一種奢華的氣息,我不禁充滿疑惑:甲午戰爭和英國人有什么關系?聽導游講解后了解了這段真相:原來自1985年清政府甲午戰敗后,劉公島就被日本占島3年,隨后英國人又強租劉島42年。這讓我想起了小學一句詩:中國好像大肥肉,八個列強來瓜分........。
通過切身體會真情實景再配合講解,這種體驗感與翻教科書、看紀錄片等等是截然不同的,讀書與旅行(實踐)應該結合起來。
當走進甲午海戰紀念館的時候,心情是沉重而憤慨的,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了解這段歷史后讓我真切感受到:原來打仗不單是武器裝備的比拼,其它如軍事素養、戰略戰術、國家動員力等等同樣重要,梁啟超曾言甲午海戰是李鴻章一人之力對抗日本一國之力,那時的清朝還沒有完成現代化國家的轉型,朝廷腐朽而幼稚。而當時的日本已經完成了明治維新改革和脫亞入歐,所以海戰打響之前——勝負已分,清政府戰敗后與日本在談判桌上簽定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被迫割地賠款。
隨后我們一起參觀了當年水師提督丁汝昌的住宅和水師學堂,剛進大門舉行丁大人第五代玄孫舉行了簽名售書活動,為了表達對英雄及后代的尊敬,現場買了一本《甲午海戰》。
走出紀念館后參觀了033級潛艇(80年代服役,03年退役),走進潛艇內部共分為7個艙室(柴油機艙、作戰指揮艙、水雷魚雷艙、電機電力艙等),艇外表層銹跡斑斑,內部過道空間狹小,空氣壓抑且機油味大,海面航行主要靠2臺柴油機提供動力,海下則靠120余節鉛電池驅動,電池充滿電可保海底航行2個月,配有8個魚雷發射器,想起了看過的電影《從海底出擊》和《鐵棺材》書,兒子興奮的參觀了兩遍潛艇。游島用了半天時間。
半天的游島時間,雖然沒坐島上纜車,也沒參觀博覽園,但是我想已不虛此行,希望兒子記住這段歷史,記住曾經的北洋海軍。
二、養馬島
行程第4天來到了位于煙臺的養馬島,據說當年秦始皇東游于此養馬的地方,這里景色優美,適宜休養生息,可自駕環島公路停走觀海,青銅雕塑威武雄壯。
看到這里,不禁觸景生情: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修筑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以上三點對后世王朝影響意義極為深遠,如果把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按時間劃分,那么我想應該有三個重要節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中央集權建立、統一度量衡)——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最后一個封建王朝)——1949年(新中國成立)
三、海邊游泳
這幾天除了游覽景點,海邊游泳也是必不可少的項目,泳客和孩子們戲水,盡情享受海水和陽光的沐浴,海上游泳不同于游泳館,海水咸度高且海浪洶涌,大部分人都在岸邊游,當你往深處游的時候,恐懼感隨著水深的增加而增大,記得當年游泳教練曾說過:“學游泳最重要的就是克服恐懼”,顯然,這句話在海泳深處更加適用,由于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所以最多游到下巴水位深的地方。
向海遠處望去,總有一些勇敢的人在深處(2米以上)游泳,偶遇一個系著浮漂的游泳者,我問:“體力不錯啊,能游這么遠”,他說:“幸好有這個浮漂,否則不敢游到很深的海域,這樣游累了可以趴在上面漂流”,看來海泳不單是體能的考驗,還是要戰勝內心恐懼感。當游到岸邊淺水處埋頭向下看,泥沙、貝殼碎片等沉淀下來了,但是還是有一些木條類輕浮之物漂在海面上,隨波逐流。
人其實就是這樣,需要戰勝內心的恐懼,歲月的磨練需要沉淀出一些品質或習慣,外圓內方有原則,不做隨波逐流的輕浮之人。
在高鐵回京路上,腦海不斷在回憶本次游行風景和事物,并思考旅行的意義,旅行是一項極具成長意義且成本高昂的活動(地理空間的轉換、陶冶情操、親身實踐不同人文風情等;時間和經濟成本、身體狀況、旅途風險等)。
記得畢淑敏在她的新書《非洲三萬里》序言曾寫:所有的旅行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所謂“說走就走的旅行”都是對旅行的敷衍了事和不求甚解,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旅行,越是無緣無故說走就走,原因越是隱藏很深難得破解。
這段原話我一直都很喜歡,既然旅行都是有原因的,既然旅行都是高成本付出去追求價值和成長,難道我們不應該有所收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