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逆商〉的讀書筆記。
一,書中金句
1. 凝視無垠的海洋或天空會讓你意識到,在浩瀚的宇宙面前,自己的問題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2. 下意識地養成習慣,比有意識地培養習慣要容易。
3. 等待逆境的風暴結束,就是在等待生命終結。
二, 精 華 解 讀
㈠、我們需要逆商
我們已經認識到,高智商并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情商的作用,往往比智商更重大。
有些人擁有高智商,情商也不錯,卻仍然無法發揮出其潛能。我們也許會遇到以下問題:為何在同等聰明且適應力強的人中,有些人能堅持到底,有些人卻停滯不前,甚至有些人直接放棄?面對日益增多的變化與挑戰,我們需要逆商。逆商,不僅是一種能夠度量抗壓能力的測量工具,還是一套可學習、可運用的生活哲學和生活方式,幫助我們從逆境中突圍、振作和學習。
㈡、理解逆境
1. 面對逆境的三種人
作者借一個登山的故事,把面對逆境的人分為三類:放棄者、扎營者和攀登者。放棄者隨遇而安、貪圖安逸,喜歡逃避和放棄。扎營者也曾經努力,但在他們獲得了一定的地位和成就后,他們便松懈下來,在原地安營扎寨。而攀登者們不光是為了暫時的頭銜或者地位,他們將人生視為長跑,不急于一時的成就,永不停止探索可能,追求卓越。
2. 逆境一直存在,而我們深陷其中。正所謂,沒有過不去的坎,卻有過不完的坎。
3. 逆境的三個層次
我們每個人都面對著三層逆境的挑戰,分別來自社會、職業與個人。
輿論環境對成功的狹窄定義,不完備的社會體系帶來的壓力,造成了來自社會的逆境。工作環境的動蕩、日益完善發達的人工智能、同事間的爭斗、客戶的不滿等等,組成了職場逆境。而家庭的負擔日益加重、自己的身體素質卻每況愈下、外加“中年危機”的來襲、心態變得焦急脆弱,造成了最悄無聲息的個人逆境。
4. 登頂途中的四條危險岔道
我們也許已經意識到了危機,正試圖挽救,拼命往上攀登。然而畢竟道路日漸艱難,于是我們可能走上了一條危險的岔道。
岔道一:攀登者變扎營者
營地太誘人了。很多原本一心向上的攀登者漸漸失去了奮進之心,被安逸的營地所吸引,停下步伐,從此安營扎寨,安度馀生。他們犧牲掉夢想、滿足感和自我實現,想要維持用辛苦工作換來的舒適安穩的表象。
岔道二:科技萬能
人們會寄希望于科技而不是人類自己來解決問題,從依靠自己的使命感和能力,轉投至科技的進步。這樣的轉變,是一個既不想承擔責任,也不想解決問題的跡象。一個人一旦推卸了責任,也就喪失了掌控力、權力和擔當。
岔道三:打雞血
真相是,這種靠給人“勵志”的行業,它雖然有著高達240億美元的市值,卻對改善逆境并無實際作用。它號召大家大喊yes,告訴你“你可以和鯊魚一起游泳,和老鷹一起飛翔”,用感官隔離的方式,循環洗腦 ,讓所有人真的相信自己無所不能。可一朝醒來,困境依舊。
岔道四:無助-無望的循環
無助讓人喪失希望,而無望則變成自證預言,證明一個人究竟多么無助。這二者相互證實,彼此促進,形成難以逃離的閉環,吸干人的生命力和活力。如果走到這一步,非常容易導致人的斗志渙散,終至放棄。
三、理解及應用逆商
1.逆商的三大理論支柱
支柱一: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是關于掌控自身命運這一人類需求的研究成果,內容包羅萬象,數量與日俱增。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被美國心理學會評為“20 世紀的里程碑理論”的習得性無助。它解釋了為什么很多人在面臨人生的挑戰時,會選擇放棄或是退出。
習得性無助即是將“做什么都沒有用”這一想法內化,失去了對不利事件的掌控感。這種弱勢的心理狀態會削弱人們的各方面的動力和創造力,批量造成扎營者和放棄者。
有一種觀點與習得性無助密切相關且從中演化而來,即一個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受他如何看待逆境的影響。認為逆境是持久的、內在的人,更可能在遇到困難時難以掙脫;而認為不利事件是外在的、短暫的,影響有限的人則表現得更加積極樂觀,充滿動力。
支柱二:健康新論
有一種非常流行,甚至延續至今的觀點:身心是互相獨立的實體。但事實上,傳遞人類情緒的化學物質會直接影響人類的身體健康。我們對生活的掌控感與情緒和身體健康有著莫大的關聯。
習得性無助,即掌控感缺失,不僅會引發癌細胞的擴散,甚至還能引發癌癥。
支柱三:腦科學
作者一度十分糾結“21天養成一個習慣”這種說法從何而來。他見過不少專家持這種觀點,在他試圖更進一步了解該理論時,并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復與解釋。于是他聯系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中心神經生理學科的負責人馬克?努維爾博士,追問他:“養成習慣需要多長時間?”
這位負責人卻反問他:“你學了多久才知道不要去碰熱爐子?”
“大概一秒鐘。”
“其實,是100毫秒。”
負責人解釋道:碰到熱爐子的時候,大腦內會發出響亮的警報,立刻讓你意識到自己的手放在了哪里。
那聲響亮的警報,能讓人理解產生于基底神經節,即一個潛意識、無意識區的潛意識思維模式,并將之傳遞到大腦的意識區,即大腦皮層。當小孩在學習系鞋帶的時候,他非常地投入專注;但當這種新的思維模式反復實踐后,它便進入了大腦的潛意識、無意識區,即基底神經節。
你做某件事做得越多,這件事就越發變成無意識和潛意識的。這個習慣會立即改變,并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強化。要改變壞習慣,就必須從大腦的意識區域開始,開辟出新的神經通路,在瞬間達成新的認知,塑造新的習慣。
改變是可以瞬間實現的。
2. 逆商的四個維度——CORE
正如你的力量、速度、協調能力和智商可以決定你在網球場上的得分一樣,CORE四維度能夠決定你的總體逆商。
C——control 掌控感
掌控感探究的問題是:你覺得自己對于不利事件的掌控有多少?
要想擁有掌控感,首先就要堅信“任何事情都能做到”。即使身處最糟糕的境地,你也總是有一點點可掌控的部分。你始終能掌控自己應如何應對,希望和行動正是由此產生的。
O——ownership 擔當力
擔當力維度的分數越高,你就越會對結果擔責。它有助于我們從建設性和實用性的角度出發,來重新定義責任。與逆商較低的人相比,高逆商的人更愿意承擔困境所產生的后果。這種擔當力促使他們采取行動。
R——reach影響度
影響度維度探究的問題是:這個逆境會對我生活的其他方面產生多大影響?逆商較低的人會無限制放大一件很小的挫敗事件,把它擴散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相反,影響度維度的分數越高,就越有可能把問題的影響范圍控制在當前事件上,不讓它給生活徒增壓力。
E——endurance? 持續性
這個維度主要探究兩個相關問題:逆境會持續多久?逆境的起因會持續多久?
許多逆商較低的人會無限拉長逆境的影響時間,認為該事件將是他畢生的恥辱或者陰影,且更傾向于把失敗的原因歸結于永恒的、不可抗拒的因素,從而拒絕改變。
3. 提高逆商的LEAD工具
逆商并非一成不變,放棄者和扎營者也可以轉變為攀登者。運用LEAD工具,能非常有效地幫助人們持續提高逆商,并改進應對逆境的方式。
L——Listen,傾聽自己的逆境反應
我們首先要掌握的第一個技巧就是迅速覺察逆境降臨的能力。先發現逆境,才能應對逆境。
如果迎面沖過來一個瘋子,朝你大喊大叫,辱罵你是個廢物,或聲稱世界末日即將來臨,你一定不加理睬。但當這個大喊大叫的人變成我們自己,不斷地在腦海里給自己灌輸這些觀念時,我們就被自我催眠了。
因此,我們要以同樣的方式讓大腦去注意像逆境這樣非常重要的事情。這種讓大腦保持警惕的能力,會讓我們迅速培養出攀登者的意識。每當發現逆境時,我們可以用唐老鴨,或其他極度夸張搞笑的聲音提醒自己:逆境!從而讓自己迅速產生覺知,訓練出對逆境的嗅覺。
E—— Explore,探究自己對結果的擔當
即使逆境并非因你而起,但你巡視一圈,發現問題只有自己可以解決時,我們就需要責無旁貸地解決問題了。簡而言之,就是要擔責解決問題或采取行動。
過分自責和推卸責任都無法增強我們的掌控感。然而,當我們接受適當的責備,決定從自己的行為中吸取教訓,并對結果的一部分承擔起責任的時候,就能夠重拾掌控感,并促使自己行動起來。
A—— Analyze,分析證據
分析證據是一個簡單的質疑過程,讓你得以審視、質疑并最終擺脫自己逆境反應中的消極部分。我們可以從三個問題入手分析逆境:
有什么證據表明我無法掌控?
有什么證據表明逆境一定會影響到我生活的其他方面?
有什么證據表明逆境必然會持續過長時間?
通常情況下,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D—— Do,做點事情
來到執行這一步時,僅僅列出行動清單是危險的,這會讓你覺得放松,就不去改善不利局勢了。通過漏斗法,你就會從列清單轉向采取某個行動。
你首先要選出一個需要率先實施的行動,然后確定在哪一天的什么時候做這件事情。最后的這些步驟會讓你的各種想法經過漏斗匯集成一個明確的、有計劃的前進行為。
四、停止思想災難化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在各種各樣的逆境反應中,最能讓人變得無力的反應是災難化。災難化就是把日常瑣事想象成重大挫折,又把那些挫折想成無法挽回的災難。這時,受害者心態最容易浮出水面。受害者心態是一個強大的陷阱,而且常常會誘惑人以此為借口放棄行動。這個心態通常源于你對遭遇的逆境沒有掌控感,也沒有擔當力。
我們必須干擾或攔截災難化的思維。借助分心法和重塑法的方式,能夠達到止念的效果。
1.分心法
分心法旨在助你立即打斷自己的消極反應,并有可能改變你的心理和身體狀態。
2. 重塑法
重塑法讓你正確理解自己身處的逆境,從而讓你停止災難化。將事件災難化的行為,本質上就是一個自我放縱的過程。它讓你的視角發生偏頗,暫時就只看到自己。而重塑法讓你的視角變得平衡廣闊,讓你能看到自己以外的世界。
五、幫助他人提高逆商
1. 提問,而非說教
LEAD 工具極為強大的一點在于它的通用性。幾乎任何一個有邏輯思維能力的人都可以用。我們可以通過這個工具來幫助親友,提高他們的掌控感。按照逆商的CORE四個維度,我們可以向受助者提問:這件事誰能為你負責呢?誰能夠改變這一切呢?
大多數人都討厭被告知做什么。直接告訴朋友該如何生活,并不能提高他的逆商。因此,LEAD工具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提問而非說教。
2. 攀登者和扎營者的身份轉換
每個攀登者心中都住著一個扎營者。對于個人和組織而言,這都是一樣的。因此,攀登者必須努力讓自己不要滿足于既有成就。我們內心渴望安定、舒適、穩妥和平靜,這是無法忽視的。
但是,每個扎營者心中也都住著一個攀登者。每個人生來就有促使自己攀登上升的核心驅動力。
作為領導者或是教練,要做的是把他人心中的攀登者給解放出來,扭轉扎營者或是放棄者的心態。
結 語
我們無法選擇身處的時代或是環境,唯一能選擇的是如何有效和積極地去應對。而逆商的概念及書中提供的LEAD工具則是我們積極應對不利環境的利器。生活也許艱難,但你應對逆境的方式決定了你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