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學習,為愛成長”大V聽課學習轉化分享,今天聽朱芳宜老師的《如何說還是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大家都知道,這課名就是書名,是一本育兒教育的典范書籍,被譽為教育界的圣經,朱老師選擇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章節做深入講解,即先面對感受,再解決問題。
一、舉例1,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媽媽,我很熱。父母:你就穿了兩件怎么會熱呢,再脫會生病的,生病了就要去醫院,去醫院就要打針,你不是最怕打針嗎?請問,這里孩子和父母有錯嗎?都沒有,從各自的角度上來講,他們都是有道理的,所以感受沒有對錯,只有差異。這就跟我們有了情緒是一樣的,生氣的情緒沒有錯,傷心的情緒也沒有錯,我們關注的應該是情緒背后的需求。
舉例2,孩子沒寫作業,但謊稱自己寫了。我們常理覺得這是撒謊,是不可原諒的,但千萬別忽略說謊的感受和需求,為什么說謊?因為不說謊,就沒辦法保護自己(要挨揍等),只有孩子在安全的環境和態度下,才能說出內心的話。
我們通常在發現孩子哭的時候,急于安撫,用不哭來衡量自己的方法是否有效,而不是用理解孩子,關注感受來對孩子的情緒感同身受,這是我們沒有辦法處理好孩子情緒最重要的一點。
所以,記住,處理事情前先處理情緒,不要先想著怎么改變,要先與孩子建立連接。
二、怎么積極引導合作?
1、提示信息。明確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當然,不是以嘮叨的方式);如果以孩子自己的能力無法做到,盡量縮小范圍,一步步達成。
2、寫便條。
當然,生活不是劇本,有很多可變性和不可預測性,方法也不是總是管用的,但我們積極引導孩子的方式會一直傳遞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即使方法沒有成功,但我們不會跟孩子漸行漸遠。
愛沒有理由,但一定要有方法。
實戰:我又要提到刷牙了,每次元寶不想刷牙的時候,我都是同意的,我的話是:可以,我們現在不刷,待會刷(或者長針到幾的時候刷),關注他的感受:是牙刷不舒服嗎?是不喜歡牙刷在嘴里的感覺嗎?是不想坐太久嗎?都一一回答不是,那就沒有別的顧慮,單純就是反著來。等到說定的時間,再積極引導(這方面始終做不好,永遠沒有把刷牙當成一件有趣的事,晚上我再想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