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話起人工智能
前幾天和同事閑聊人工智能,說到一個問題:如果人類的工作都讓機器做了,那人做什么呢?我說,人就愛干嘛干嘛唄,玩呀,作呀,去看世界、去執手相望,去思考問題呀。不然呢?
現在我們的工業時代已經是4.0了,技術的進步改變人們的時間分配和生活方式,這可不是第一次了。
時間往前推200年,是工業1.0的時代。18世紀20年代,倫敦整個城市彌漫著杜松子酒的氣味。當時由于工業化,眾多人口從農村的土地中走出來,進入新的工作生活方式。人口重置破壞了鄉村生活所共有的古老習慣,也破壞了舊有的城市生活模式。
二戰后出現了電視,人們把大量的時間都花在當“沙發土豆”上。
“看電視主要替代了三項活動:其他娛樂、社交,以及睡眠。”為什么看電視會成為流行,因為“看電視是一件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而且電視在緩解人們孤獨感的同時,恰好具備能夠流行起來的特性。”
20年前大眾開始接觸互聯網。當我們使用網絡時,最重要的是我們獲得了同他人聯系的接口。
10年前移動互聯網開始發展,手機幾乎成了手。社交工具更是豐富。突然之間,我們發現各種社群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各種斜杠青年開始用他們的“業余愛好”來分享掙錢了。
“斜杠青年來源于英文Slash,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杠來區分,例如,張三,記者/演員/攝影師,“斜杠”便成了他們的代名詞。”
這一系列變化的本質是什么?這本《認知盈余:自由時間的力量》做了詳細的分析。
2?核心內容
本書的核心內容是:隨著移動網絡和各種聯網工具的發達,人們的生產協作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分享和協作的成本大幅下降,人們原來碎片化的時間、集中在個人身上的小才能有了匯集的渠道,變成了一種資源——認知盈余。要讓一群人持續貢獻自己的認知盈余,不能僅靠他們的熱愛(內在動機),還需要搭建一個有利于分享的網絡社區。這種社區往往采用“去中心化”的協作方式,給傳統企業的商業模式和宣傳以及個人發展路徑也帶來了機遇。
?
?哪來這么大的盈余?
這個問題其實是三個問題:這個盈余是什么?盈余有多大?為什么現在有這么大?
作者給的“認知盈余”的定義:受過教育,并擁有自由支配時間的人,他們有豐富的知識背景,同時有強烈的分享欲望,這些人的時間匯聚在一起,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應。
?這個盈余有多大?
創業者在計算市場規模時喜歡用總市場量乘以1%,但1%的占比都是一個很大的量,很少有公司能占到這個量。而我們每個人每天時間的1%是14分鐘,想想我們每天有多少個14分鐘貢獻給了手游、視頻等。僅僅抖音一個app,每日的播放量突破20億,日活超過7000萬。
還有兩個量化的例子,一個是維基百科,它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合作編輯而成,整個項目總共收錄了超過3,000萬篇條目,超過10億次的編輯。
在斯坦福大學做計算機圖像識別的李飛飛教授,為了建立圖像識別數據庫,要對上億張圖片做標注,這項單人不吃不睡20年的工作量通過亞馬遜的眾包平臺,由來自167個國家的5萬名網友花了3年時間完成。
?為什么現在有這么大的盈余
認知盈余來自人們可支配的自有時間的大量增加,原因一是受教育人群自身數量飛漲,二是人們壽命越來越長但工作時間卻越來越短。這種趨勢還會繼續。
從動機來講,人們做事的內在動機主要包括兩種:熱愛或獲得認同。書中用“西風少年”這個滑板聯盟做例子。國內各種興趣同盟會,考試互助的,在視頻網站分享短視頻的,像我這樣寫公眾號的都是例子。
但其實這種盈余和動機在以前也是有的,為什么現在這么大呢?因為我們有了新工具——互聯網。工具賦予了我們行為發生的可能。比如各種視頻平臺、寫作平臺,大大降低了內容制作和團隊協作的成本,那些碎片的資源都可以利用上了。不然你很難想象5分鐘發一條快訊(微博)、一個人運營一個媒體(個人公眾號)、一名教授在網上授課收入過千萬……
?如何打造“用愛發電”的共享社區
當某樣東西越來越稀少時,我們會覺得它更珍貴,而某樣東西多起來時,我們不僅在概念上認為它貶值,還會在行動上真的去浪費它。現在我們有這么多余熱,又有渠道,應該用這些愛發光發電,不僅能造福社會,還能給自己帶來物質和精神上的收獲。
如何能讓他們或者說就是自己持續的貢獻出這份熱愛呢?看看三千萬微信公眾號,持續更新一年以上的有千分之一沒有?活躍的社群能持續活躍一年的有多少?三分鐘熱度可是比比皆是。
知識是人類所擁有的最具兼容性的東西,但是要想利用它,就需要具備一些特殊條件。《知識經濟學》的作者、法國經濟學家多米尼克·弗瑞指出,這些條件分別是:社區規模的大小,共享知識的成本,被共享知識的明晰性,以及接收者們的文化規范。
據此,書里提出了搭建共享社區的幾個關鍵點:
1.?早起先在小范圍內試點,測試服務是否有用,是否對應了真需求;
2.?建立反饋機制,激勵分享者;比如大家的留言、點贊、轉發、打賞等。
3.?提供優質的服務和內容,吸引客戶。
打造社區文化。比如設立群規,讓大家進入到這個圈子里來,就按這里的規矩去做,按共同的價值觀形成氛圍。
3?我的得到
這幾年明顯感到就業、賺錢的方式靈活多元了很多,以前發揮不出的余熱現在可以發揮了,還有可能拿出來賺錢;原本離的近的人面對面的交流少了,但原本離的遠的人卻更容易在一個冷門區域找到更多同好。加入組織的門檻降低了很多,讓人有機會接觸到更廣的領域。這些對一個積極努力有略微特長的個人來說是好現象,因為能貢獻自己更多的力量、能獲得認同感和物質利益等。
機會往往也是檢驗個人能力的強力工具。我能分享什么東西呢?我能怎樣分享出來呢?我做了哪些切實有效的努力呢?這幾個簡單問題可以直接剝技能中華而不實的外衣,也提醒我們給實而不華的內容增加一些光彩。
對于一個公司來講,也可以思考一下如何利用好新的營銷途徑和優質的認知盈余。
4?書籍信息
作者:??[美] 克萊·舍基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副標題:?自由時間的力量
原作名:?Cognitive surplus : creativity and generosity in a connected age
譯者:?胡泳?/?哈麗絲
出版年:?2011-12
頁數:?232
叢書:?湛廬文化· 商業智慧
ISBN:?9787300148120
這本書前段時間還在亞馬遜包月服務里(Kindle Unlimited) ,今天去搜發現不在了,看來借書要抓時機。
本書宣傳時寫著是馬化騰首次作序的書,這句當時引起了我的注意力。因為馬化騰跟喜歡演講的馬云同志不同,比較少拋頭露面。
5?精彩摘錄
?想要分享的動機才是驅動力,而技術僅僅是一種方法。
?互聯網的出現,讓信息的流動不用再圍繞著傳統媒體,以公眾號為代表的互聯網新媒體會在輿論中有越來越大的影響。
?為什么靠人們的內在動機加上自由時間來做成一件事是如此的緩慢和充滿不確定性。文化不是靠命令產生出來的。(在認知盈余的地盤里,命令幾乎沒有用處。)但是任務的關鍵并不是要完成某件事,而是要去創造一種讓人們愿意去做事的環境。
?我們過分高估了電子郵件的遙不可及和難以使用,又過分低估了年長者的技術才能,甚至忽視了一個關于技術的基本事實:如果一個工具是有用的,人們就會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