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有傳說,倉頡造字之日,天昏地暗,雷鳴不止,鬼神為之驚泣。? ? ? ? ——題記
泱泱華夏五千年綿延歷史經久不衰,
巍巍中華路漫漫行道修遠遐邇聞名。
追溯至鴻蒙初開,赤縣文明尚未開化,神州四海精神貧乏。遠古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采集狩獵,勉以求生。乃至結繩記事,龜甲占卜,文明演化,遂成中華。猶記倉頡道旁描摹獸爪,仰俯山河大川,終有漢字筆畫。不過是浪漫說法,造字神話。遠古先民于耕作勞動中誕生漢字點橫撇捺,具象化故有倉頡造字罷。
自龜甲獸骨衍化文字始,漢字堪稱日新月化:漢字始出,獸骨龜甲;金文輝煌,青銅神話;篆文推廣,秦朝天下;規整隸書,漢家寫法;橫平豎直,楷書佳話;至于行、草,楷相生發。縱使更朝迭代,皆有書法大家。于是寥寥數筆字體演化,由繁至簡漢字精深博大。
何止書法?千古流傳以漢字為載詩詞曲賦彰顯中華文化。司馬相如漢賦名揚天下,引文君當壚賣酒慕絕世風華;杜工部奈何莽莽然彈指間白頭搔更短,空嘆年歲殘忍渾欲不勝簪,一腔沉郁化為頓挫佳句,后世方稱詩圣佳話;蘇子瞻落貶幾番,仍口唱大江東去感竹杖芒鞋輕勝馬,縱遠貶嶺南,仍以日啖荔枝為幸嘆,其中胸襟曠達,外顯于詩詞書法酒花;王實甫《西廂》一出,名震四海。待廿一折唱罷,聽者無不為崔張淚下,因而有“天下奪魁”之舉世頌揚佳話。故知漢字底蘊深化成文,傳一時風華,留萬世中華文化。
且看今日漢字,孔子學院走出華夏,傳中華精魂于普天。外邦友人亦學平仄語法,伏案揮筆流淌方塊之花。每覽異國面孔口出中國話,自豪情愫頓生。乃至設想若有來生,仍為華夏之人。
幾許流年,目睹中國日益強大:千年駝鈴回響大漠至今演繹絲路風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唱中國傳統文化;文化寓于漢字從古至今由南向北傳承,弘揚漢字文明兼收并蓄核心價值靈魂。于是觀之,漢字正作為中華文化符號御空于華夏漫漫長道之上,以鮮活生命詮釋了中華文化的熠輝。
余有慨曰:一橫長城長,一豎字鏗鏘。
兩筆為人天地立,三分詩氣向月光。
四海五湖頌華夏,六言七絕書佳話。
八方有朋遠方來,九州回響字情懷。
御長空物當漢字,趨長道者乃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