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這句看似甜蜜卻細思極恐的話,「從這天開始,無論是好、是壞,是福、是窮,是健康、是疾病,直到死亡將我們分開」,相信即便沒有走入婚姻的你也一定曾被恐嚇,不對,是感動過。
如果我讓你把這番話對著你的工作、上司或是老板默念,你的身體是否會出現心悸、壓抑、恐慌、心律不齊,甚至是癱軟等癥狀?
沒有。
那只能說明兩件事:一是,你找到了自己的「真愛」職業或公司(強烈表示恭喜);二是,你已經被虐到麻木(默默表示同情)。
坦白說,如果每個人在找工作前都想著要和這份工作死磕一輩子的話,我相信應該沒有人敢再找工作了。
為什么?
這就像是你母胎單身那么久的原因一樣,你總是擔心自己找的人是錯的。
于是,一怕二躲三錯過,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01.
從你的「能力」出發,但切勿成為「很會考試」的人
那你該怎么辦?
試錯。
我不是讓你一開始就找你討厭的工作,而是當你發現自己以為喜歡的職業或崗位并非如自己所想象的那般喜愛時,你可能就要做好轉換跑道的準備。
記得我曾說過,無論你是選擇喜歡的城市還是喜歡的職業,你都會后悔。我還曾說過,如果非要讓我在城市與職業二選一的話,我寧可選擇后者。
可轉念一想,由于城市間的基數差異太大,我覺得你還是應該從你的實際情況出發,考量你的選擇。
具體來說,就是把你的能力作為出發點。
怎么說?
你不妨把你的原生地(或學校)想象成你的原生家庭,你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那個能讓你從原生家庭中跳脫出來的跳板。
然后,你需要時不時地捫心自問,最終你希望通過這一塊塊的跳板讓自己跳去怎樣的彼岸?
所以在此之前,你必須了解自己的能力在哪里,也就是說你究竟能找到一個什么樣的跳板?
一談到能力,你或許就會想到很多的技能考試以及各種有的沒的證書,正所謂「技多不壓身」。
也因為此你就像是一個勤勞的小蜜蜂一樣從一個證書考到另一個證書,不管那些證書對你來說有沒有用,也不管那些證書是否能真正用得上,反正只要是別人擁有的,你就覺得自己也「值得擁有」。
然后,你把自己的技能或證書往簡歷上一堆,你覺得自己真的就能因為是個多項證書選手就被各大公司的HR(人力資源)熱情歡迎嗎?
不可能。
為什么?
因為你的信號太雜太亂,HR根本不知道你想要表達的是什么,而你真正專長的又是什么。
此外,如果你的那些證書只是讓你成為一個很會考試的人,那不過是你給自己打造的海市蜃樓。
這又是什么意思?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能夠以很高的分數通過駕駛考試的理論部分,但不代表你的駕駛技術有多好,尤其是如果你的路考總是不過的話。
所以,千萬不要成為一個很會考試的人。
02.
興趣與愛好不是捷徑,而是你肯下苦功夫的決心
如果你真的需要某個證書作為你的「敲門磚」的話,你要做到的不僅僅是能通過考試,而是要在今后不斷地去學習、練習并提升自己的技能。
正因為你需要不斷地學習、練習與提升你所要從事的技能,所以這又回到了你的興趣與愛好的問題。
在這里我必須要強調的一點,從你的興趣與愛好出發不是讓你選擇一個捷徑、一個「easy way」,而是你愿意為了提升這樣的技能,哪怕讓你去攻讀你最不愿意/不擅長的科目,你也愿意為此而努力。
打比方說,
你對數據科學(data science)很感興趣,但你的數學或統計學底子不僅不好,而它更是吊車尾的成績,那怎么辦?
為了你的數據科學,你愿意扒一層皮——學數學或統計學。
這時你又發現,自己的編程能力似乎也是弱項,那該怎么辦?
為了你的數據科學,你愿意再扒第二層皮——學編程。
這時你還發現,那些技術大牛大多是用英文進行溝通,可你的英文只是四級剛剛過線的水平,那該怎么辦?
為了你的數據科學,你愿意再扒第三層皮——學英文。
這時你終于明白,原來別人口中讓你從興趣與愛好出發,根本不是你原本理解的意思。
沒錯。
從「興趣與愛好」出發絕不意味著那是一條你可以駕輕就熟的「捷徑」,而是你愿意為了自己的「心頭好」迎難而上的「決心」。
03.
用好招聘廣告,分析你的「前任」與「現任」,讓自己事半功倍
當你熟知什么是自己的技能與興趣/愛好以后,你應該做什么嗎?
打開招聘廣告,分析適合你的職位是什么。
對此的具體操作是,選定你的目標崗位,然后做具體分析。這也是招聘廣告的作用之所在。
這又是什么意思?
首先,你可以選定3至5個你認為自己適合的崗位。
接著,按照你的實際情況與招聘廣告中的要求逐條比對。
最后,你去領英等平臺查看相關崗位的「前任」與「現任」的狀況如何。
關于「前任」,你可以大致從其發展方向來想象你自己的方向。
就好比說,如果「前任」的方向與你的規劃不謀而合,你會感到高興嗎?
會。
等你高興完,我就來潑個冷水。
你必須反思一下,你怎么就知道你一定能按照別人的路走出自己的方向?還是說從別人的方向走出自己的路(我知道你聽不進去,但這不妨礙我的「善意」提醒)?
總之,你的路你做主,他人只能作參考。
但如果「前任」的方向不是你所期望的,我也勸你不要慌。
你可以先試一試(試一下又不會掉兩斤肉,能掉兩斤肉更好)。畢竟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同,正所謂「吾之美食,汝之鴆毒」,所以最終還是回歸到你個人的「用戶體驗」。
至于「現任」,你可以分析一下自己與ta的具體差異。
但無論是「前任」也罷,「現任」也好,我還是那句話,一切只能作為參考,而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蓋棺定論」。
當你經歷了層層篩選與輪輪面試后,終于得到你想要的「跳板」。
就在你抵達第一個彼岸時,你突然發現自己一直考慮的是技能、興趣與愛好等個人問題,卻不曾想還有一個叫做「公司文化」的東西,自己竟然一直忽略了。
不僅如此,在開始工作未滿3個月時,你與公司更出現「性格不合」的「分手」危機,這時候你該怎么辦?
坦白說,與公司「性格不合」的危機很有可能出現在任何時候,無論你是新入職的菜鳥還是老鳥,那你又該如何解決?
下一期的「黑島周記」,我將和你聊一聊當你發現與公司「性格不合」時,你應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