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一位媽媽請我給她的孩子做面試輔導,她希望我能教會她兒子優美發聲,以便順利通過美高的面試。我說發聲需要長期的訓練,這樣臨時見面沒有作用。但她再三請求,她的焦慮透過微信一重重地傳送過來,我只好勉為其難地與他們約在星巴克見面。
一見面,她果然是焦慮的,一開口都是對孩子的擔憂,仿佛我就是那棵救命的稻草。她的兒子高高瘦瘦,干凈清爽,卻滿臉憤憤然,一副很不情愿的樣子。媽媽說一句,他頂一句。媽媽見狀,只好坐到一邊,讓我們聊。
這個孩子對她媽媽的要求很反感,他認為自己的聲音沒問題,根本沒必要輔導。我也覺得這個孩子的普通話標準,口齒清晰,表達流利,根本就不是他媽媽形容的那種話都說不清楚的孩子。
我肯定他的表達完全沒有問題,完全沒有必要輔導。孩子看我居然這么認同他,就放松下來,跟我聊天。
這個孩子叫吉米,他是七年級去美國留學的,上的是全寄宿的初中。吉米告訴我,他媽媽從小對他管得非常嚴,他也很叛逆。剛到美國的前半年,他就徹底放松了,反正沒人管他,玩兒了半年不學習,整天打游戲、發呆。
但是半年之后,吉米突然覺得這樣的日子很無聊,很空虛。實在沒事可干的時候,他就拿起書本開始學習。沒想到越學越有趣,再加上他有數學的優勢,在學校里逐漸找到了自信。現在他已經在美國呆了兩年了,成績越來越好,還成功競選學生社團的主席。
吉米告訴我:“其實應該早點讓我們犯錯,早點走彎路。如果是等我上高中再這樣玩的話,一切都來不及了。但是父母親不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我問吉米:“半年不學習的事,你媽媽知道嗎?”
吉米說:“怎么敢讓她知道!”
就在昨天晚上,吉米媽媽發來微信報喜:“吉米面試成功,被美國排名前十的寄宿高中錄取了!”
我不禁想到張愛玲有一篇散文叫《非走不可的彎路》。文字雖短,意味卻長。
在我們的人生中,誰沒有走過彎路呢?尤其是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偏偏不聽父母和師長的勸告,就算眼前有個坑,也非要試試才相信過來人經驗果然不虛。
從吉米的故事當中,我覺得我們是不是應該寬容一些,父母應該給孩子犯錯的空間和時間。孩子能真正悟到,比我們大人說一百遍都有用。
正如張愛玲所說:“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
作為父母,我真的可以忍住不說,眼睜睜地看著孩子走那“非走不可的彎路”嗎?這真的很難!但是說了有什么用?
我們不也是這樣磕磕碰碰跌跌撞撞長大的嗎?那些彎路怎么能避免呢!
不如放手,讓孩子走他們自己的路吧!(說這話,我全無底氣!)
孩子!看你走彎路卻要硬生生地忍住不說,為娘實在是做不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