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三)編碼
簡單地說,編碼就是理解的過程。
讀取是信息從環境進入工作記憶,而從工作記憶進入長期記憶之前還需要對信息進行編碼處理。有三種編碼方法是無效或者低效的:反復讀、抄寫、默讀。這些都是違反了認知學習原理中的“必要難度”原則——輸入存儲時容易,提取的時候就難。
一、編碼技術
1.比喻、類比
這是符合認知原理的:背景知識越多,用比喻類比的可能性就越多,能從多重學科角度找到接口。
一個概念就像地圖上的一個城市,我們頭腦中的各種概念就是地圖上的大城市小城市,而城市與城市之間有很多高速公路把它們連在一起。如果想很快調用一個知識,意味著通向這個知識的高速公路非常多,就像北京,到達北京比到達一些小城市要相對容易。
在入門新知識的時候,比喻和類比能夠快速幫助我們找到理解新知識的接口。但需要注意,比喻和類比也有一個缺點,它實際上是在用我們過去的經驗去解釋未知,這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錯覺:這個新知識不就是舊瓶新裝嘛。比如很多上年紀的企業家還把互聯網當做虛擬經濟,就是非常落伍的。比喻和類比是幫助我們理解新知識的工具,但是如果因此做出一些價值態度的判斷就可能帶來全知遮蔽。
建議是持有一種空杯心態,僅把比喻類比作為一種學習方法,但不因此做價值和態度上的判斷,同時結合其他學習方法,平衡比喻和類比方法的失真。比喻和類比適用于初次接觸某個新知識且知識比較抽象的時候。
2.3R
read-閱讀
recite-復述
review-復習
這個過程特別像臨摹,符合生成效應原理,適合陳述性知識的學習。特別注意,“復述”這一步驟書寫比口頭上表達更有效。
3R結合推理測試適用于程序性知識,程序性知識不僅需要我們知道它是什么,還需要知道它如何去用。具體的方法是先使用3R掌握這個知識是什么,在利用推理測試將知識進行遷移,這里用到的就是測試效應。
3.自我生成問題
看完材料過后,自己給自己提一個問題,然后用自己的話去回答,這用到的是生成效應。
使用三種學習方法:自我生成事實性、陳述性問題,自我生成概念性問題以及重復閱讀。接下來進行測試,一種是事實性問題一種是概念性問題,結果表明自我生成概念性問題的學習方法在兩類測試中結果都是最高的,尤其是在概念性問題中。
也就是說我們在應用這個方法時自己提出的是需要進行進一步推理得出答案的問題,而不是原文中直接能找到答案的問題。
4.費曼學習法
費曼是著名的物理學家,他曾說如果你不能向一個大一新生用幾句話解釋清楚一個物理概念,那么你自己是沒有理解它的。費曼技巧其實就是自我生成問題。
5.卡片式學習法
一張卡片一面寫概念,另一面寫答案。看到概念時,嘗試用自己的話去解釋。
這其實用到的還是生成效應。今天我們可以用這類云筆記來做:標題是這個概念,答案在文本中,當你用手機看到標題的時候,先用自己的話解釋一遍這個概念,然后點開正文看答案,對照調整。
6.認知原理重塑的康奈爾筆記法
為什么說是認知原理重塑的康奈爾筆記法?因為如果脫離了原理,用這個方法幾乎和照抄是一回事。
重塑后康奈爾筆記法是這樣的:把一張A4紙分成三個左、右、下三個部分,白色部分用在聽課中記錄核心概念核心組塊,左邊紅色部分用來在課后迅速對概念組塊用自己的話進行補充說明,下面的藍色部分是學習完間隔一段時間以后,用自己的話把核心概念寫出來。這個方法用到了生成效應、間隔效應。
如果脫離以上方法和原理,直接使用康奈爾筆記法僅僅是照抄一遍,則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同樣的工具,不同的大腦操作,效果完全不一樣。
7.思維流筆記法
這個方法的核心在于不斷尋找概念與概念之間的接口,合并打包這些概念。
反復使用這兩個原理:組塊原理用已知去解釋未知,結合生成效應,以主動輸出來強化記憶。核心操作在大腦認知層面。
這樣的筆記法為何更高效呢?
一、使用了舊信息理解新信息,符合學習的第五條公理,提高了理解新信息的效率。
把自己所有的概念通過這種學習方法打通過后,下一次再學習新知識的時候能使用的接口就會非常多。接口越多,就像一個城市對外連接的公路越多,就更容易觸達這個知識組塊。這樣的連接必然出現網絡效應,從而產生知識的馬太效應。
二、當這些概念和概念封裝成更大的組塊后,就省下了工作記憶的容量,這就提高了個人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三、生成效應,自己解釋清楚才算真正理解。自己去復述甚至去分享,給別人講懂,這樣對概念的理解將會更加深入。而且筆記上連成一串的概念網絡對它們之間關系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入。
8.賽博學習法
這是一個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高頻學習套路。學習一個新知識過后,回答十二個問題:
(1)我閱讀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2)關于這個話題,我已經知道些什么?
(3)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4)作者接下來要說什么?
(5)專業問題是什么?
(6)針對這些信息,我能提出什么問題?
(7)這篇文章里哪些是重要信息?
(8)針對這些信息,我要如何進行改述和總結?
(9)我應該如何組織這些信息?
(10)我如何用圖表來說明這些信息?
(11)對我而言,這些信息的記憶點是什么?
(12)這些信息如何才能與我已知的信息結合起來?
(四)行動
知識用的越多,對知識的掌握也就越熟練。如何用知識指導行動?我們需要用到三個概念。
一、測試效應
測試效應前面的文章介紹過。測試不僅可以幫我們檢驗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增強我們對知識概念的長期記憶。
測試效應的一個應用方式是卡片測試,一面寫關鍵概念,另一面寫答案。通過測試不僅能加固自己對知識的長期記憶,還能檢驗自己是否掌握了其中的要點。
測試效應其實是行動前的自檢,為行動做好準備。
二、精益創業:最小可行性產品
不要因為它的名字中帶有一個創業,就以為它講的就只是創業。精益創業其實是一個行動方法論。凡是需要行動的地方我們都可以用到它。
硅谷的創業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火箭發射式,一種是精益創業式。火箭發射的意思是我們要把所有的都準備好才開始大干一場,如同把火箭的零件全部安裝好后再點火發射。火箭發射式有一個隱含的假設是外界的環境和客戶的需求是確定不變的。而精益創業的隱含假設是外界可能是不確定的、變化的。
遷移到學習上也有兩種,一種是火箭發射式學習,一種是精益創業式學習。火箭發射式的學習是想全部學完,一次性考好。但是學習的內容中不可能全部是考點,這樣的學習效率就會非常低。
而精益創業式是邊做真題邊學習,做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再有針對性的復習。這樣在一開始就知道該復習什么,重點在哪里,不重要的就不需要花精力。
精益創業的方法論是四個步驟:假設,測試,反饋,迭代。用什么測試呢?答案是MVP——最小可行性產品,這是精益創業方法論的核心。
學習上的最小可行性產品是什么呢?最小化可行考試。很多學霸在學習的時候,一上來不是去看課本,而是直接做真題,知道這節課需要重點學什么。
還有一種學習上的MVP是寫作,寫作本身會使用到生成效應。自己生成問題,自己嘗試去回答,還要嘗試用自己的話把別人講懂。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梳理自己知識體系的方法。
三、 根據地策略
基于現有的根據地,再根據精益創業假設、測試、反饋一點點擴大自己的根據地。
一種通往創業的根據地策略是寫作、演講、咨詢、創業。
通過寫作不斷地輸出,不斷地測試自己的想法和知識,好的留下錯的調整。直到把自己的知識都測試一遍之后接著再做難一點的,比如去演講、培訓、咨詢,它們和寫作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輸出自己的知識并把別人講懂,讓大家一起行動。根據地策略的關鍵是不能一下子跳到最后最大的根據地
(五)迭代
行動之后立馬能收到反饋?那么根據什么標準進行迭代呢?考試的話直接用標準答案去對照就行了,但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時候又如何判斷呢?
一、科學方法論
經驗主義:就是是驢子是馬,拉出來溜溜。要能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實用主義:能夠指導實踐的,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
可證偽性:能夠被證明是錯誤的。不能被證明是錯的結論往往是很籠統的,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無法英語于實踐的。
迭代發生的前提是犯錯,有錯誤才能有進步的空間。要主動去犯錯,這樣才能不斷地迭代,才能成長。
二、奧卡姆剃須刀
哲學上的一個概念。簡單地說就是同一個現象如果能被兩個理論充分解釋,我們選擇簡單的那個。這在認知科學上也是合理的。
三、三洽論
自洽:一個知識體系首先是完備合理、沒有邏輯沖突的。
他洽:然后能夠融洽它周邊和此前的理論。
續洽:最后它必須對新出現的信息增量能夠包含通洽。
由此得到:
1.于認知原理的學習步驟:讀取—編碼—行動—迭代,里面所有具體的方法都可以根據認知原理結合所學學科和自身情況進行發揮,不必拘泥與文章中介紹的幾種;
2.起這個標題是我內心真實的感受。真的覺得我們90初這一代學校教育效率太低,教知識和做題方法的老師很多,教真正科學的學習方法的老師寥寥無幾。
我本人也是從高中才懵懵懂懂開始有意識探索學習方法,但也一直沒有得到真正高效學習方法的要領。如果能夠早點學到這些,會少走很多年的彎路!
你可能感興趣的相關文章
我們應該持有怎樣的知識世界觀?
認知原理(一)
認知原理(二)
關于“學習”的科學,這些真相想告訴你
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該如何甄選知識
你用了十幾年的學習方法,有可能全是錯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