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曾經在小灶群的晨讀資料中處理這個一個話題,大概意思是說:“在公司你看不見老板上班,這說明了什么?”大多數人的反應是:
1.老板都不在,我也沒必要這么認真的工作,裝裝樣子就好。
2.同事們肯定也是這么想的。
3.這家公司未來的發展令人擔憂……
而有一位學員的觀點卻完全不同,他說:看不見老板,才說明這家公司的發展足夠明確,未來更加有競爭力。列舉一些證據和觀點表明他原因。此觀點一出便遭到了強烈的贊賞。他就是利用一個點多角度考慮,更換視角,重新審視問題,找到突破口得出“新”觀點。? ?
在大多數人的直覺觀點中,我們其實都會順應一個資料帶給我的直接感受,順著這個思路理解和表達自己的觀點。往往會有“隨大流”的趨勢,這在生活中非常的常見,比如:在逛商場的時候,很多人在搶購一件商品,而它對于你來說并不需要,只是因為價格比平時低,搶購的人多你也會不由自主的去購買。而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方式。?
這讓我想到了一種思維方式:關鍵謬誤——存在兩種思維:一種是直覺,機械,直接的思維;另一種是有意識,理性,緩慢,有邏輯性的思維。大多數人早在有意識思維開始之前,直覺思維就得出了結論。
為什么會掉進關鍵謬誤的陷阱?因為我們會直覺地理解“和諧的”或“可信的”故事。將故事描繪得越有說服力,越感人,我們犯這一思維錯誤的危險就越大。
舉例:對未來石油消耗形式討論,A:1983年石油消耗會下降30%。B:1983年油價飆升會導致石油消耗下降30%。大多數人都會選擇B。以為它所描述的事實是有原因的,直覺反應會立即做出答復。? ?
所以在做重要的決定的時候,多一些理性思考會幫助你更好,更具體的完成任務。?
每一件事情其實并不是只有唯一的答案,為什么我們常說:舉一反三,橫向思維能夠幫助你看待問題更加的細致和全面,就像做一道數學幾何題,你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我可以做輔助線,方法不唯一,但答案卻同樣可以解決。?
有時我們缺的不是解決問題的動力,缺的只是思維的匱乏。?
學會走出去,多了解,認知,接觸更多的行業,所有的職業都有自己的定位和目標,學會從中利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問題。比如:你的好閨蜜和男朋友吵架了,找你訴苦,說男朋友今天下班沒有來接你,也沒有打一通電話。
或許這是表面問題,他們之間可能還存在,沒有多交流溝通,一些小的問題長期的積累最后爆發,或者是一些觀點不統一而出現分歧等等。不能只從她所說的一點來判斷是他的錯,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對于所有問題都是如此。? ?
所以說,解決和看待問題,規避單一性,多樣化的發展,多角度,多方位,多立體的對待,學會觸類旁通也許能夠更好的幫助自己。?
最后引用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沒有推銷不出去的產品,只有蹩腳的推銷員。